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把课堂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

【作者】 崔金荣

【机构】 山东青岛莱西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励学生去思考,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主导作用,落实“以学生为主体”呢?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精心设计提问。
  而目前课堂教学动不动就发问,问题充斥课堂,成了“问答课”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主体作用难以发挥。提高提问的质量便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设计统领性问题是提高提问质量的关键所在。这是因为:
  一、统领性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统领性问题的设计着眼于整段、整篇课文,学生学习时围绕它展开讨论,既避免形成串问串答,使学生课堂上有较多的独立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统领性问题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统领性问题从大处高处着眼,具有全面性。学生答题时空间较广,弹性较大,不同程度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作出回答,优生吃得饱,差生能保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统领性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学生围绕统领性问题各抒己见的过程中,教师加以适当的评价,相机的点拨,就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通过倾听,学生从他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吸取“精华”为自己所用,作出更完整、更合理的问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四、统领性问题便于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知识点、训练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感到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训练点很琐碎,不像数学教学的逻辑性强。统领性问题从整段、整篇着眼,犹如一块磁铁,把课堂教学中的星星点点纳入它的磁场,凝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每堂课的知识点、训练点。
  那么,如何设计统领性的问题呢?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觉得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从课题入手设计统领性问题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往往可以窥探到文章的大概内容、重点所在,甚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从课题上着手设计统领性问题。例如《背影》一文,抓住题目提问:快速阅读课文,在文章中找出作者四次写背影的句子,联系全文内容仔细品味,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具体细致地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的?2、作者又是怎样写父亲离开时的背影的?3、文章的结尾写作者读父亲的信,是在“晶莹的泪光中”又见父亲的背影,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这一题三问,引导学生迅速抓住了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
  2、从中心词、句入手设计统领性问题
  中心词、句是文章中心内容的结晶,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有些课文有中心词或中心句,教师可以此设计统领性问题。例如:教学冯骥才的《珍珠鸟》一课时,可抓住中心词句“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提问:1、在“我”的努力下,“我”和珍珠鸟之间互相信赖的关系是怎样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2、“真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触?围绕中心词句提出问题就可以避免学生感知的随意性,思维的盲目性,节省了时间,学生又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3、从重点词句入手设计统领性问题
  有些文章所写内容较多,学生要理清头绪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可抓住内容中的重点词句设计统领性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例如教授余秋雨的《信客》一文时,要紧紧抓住一个“信”字来提问题。1、作者在写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先写村里的老信客?2、作者重点写了信客的那些事迹?为什么要重点写?3、信客为什么要留下遗愿,死后和老信客葬在一起呢?4、文章是怎样突出“信”字的?通过重点词句入手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快速把握住较长课文的脉络,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4、从内容的相通之处入手设计统领性问题
  内容的相通之处犹如一根红线,把文章的各部材料串成一个整体,从它入手设计统领性问题,可以牵一发动全身,少走弯路。例如在教授杏林子的《生命,生命》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在一二三自然段中,作者分别写了哪三件平常小事? 2、这三件小事共同的特点是什么?3、从这三件小事中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哪些思考?你能从生活中举几个例子吗?这样一来,学生就抓住了文章的思路,快捷地统揽全文,同时训练了想象思维能力。
  5、从结构的相似之处入手设计统领性问题
  有些课文,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构段形式相似。抓住其结构上的共性,设计统领性问题可使学生很好地进行迁移学法的练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的故事,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作者是怎样写百草园的景色的?写了百草园中哪些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作者又是怎样写三味书屋的景色的?写了三味书屋中哪些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总结全文,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系列问题提示的学习思路,利用结构写法的相似之处,举一反三,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
  总之,设计统领性问题是提高教师课堂提问质量的关键,使教师真正发挥主导作用,把课堂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更充分的训练时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