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的几点思考

【作者】 韦美新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问题教学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道是什么并且还知道为什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促进师生互动、教师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简洁突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做学习总结,通过这些方法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促进师生的互动,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问题教学的艺术所在。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问题教学法;师生互动
  高中地理教学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1]的课堂教学。这不但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而且还要求师生的心态特别是教师的心态必须是愉悦的。几千年前的孔子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2]就很精辟地阐释了这一心态标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课堂上师生进行快乐的互动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课堂上如何促进师生愉快互动,当然因人而异。在此,我总结我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谈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促进师生互动的几点思考。
  一、以问题的形式导入新课促进师生互动
  有人认为导入是架设在师生间的第一座桥梁。这种看法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地理教学中提问导入是导入新课的一种形式。提问能够“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思考、探求。”[3]如何提问、提何种问,对于激发学生以饱满的情趣和无尽的动力来完成课堂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如在学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节内容时候。我就这样提问:“同学们知道地表形态不断改变的原因吗?你们知道打隧道要注意什么问题吗?你知道找石油、天然气、地下水的时候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吗?”通过这三个问题,把学生带入了当下的现实生活之中,主动而又愉快的思考起自己即将面临的生存问题,课堂气氛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了。在讲到《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时候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这样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两句诗里面包含作一个错误,你知道错在哪里吗?你知道小河里的水为什么总是流不完吗?”这两个问题既让学生在深厚的文化中感受我国古代先贤对大自然的叙述情怀,有引导学生对大自然奥秘的愉悦探究。在讲述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又设置这样的问题:“你知道为什么一年之中会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吗?你知道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吗?”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既熟悉又亲切,那他们接受起来就会特别容易了。有学者指出“运用问题导入新课,就能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和集中他们的注意力。”[4]在设置的问题中既巧妙地提出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索新知识的情景,一箭双雕,事半功倍,能让教师体现做成功教师优秀教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
  二、教师课堂上设置的问题要简洁突出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问题,是问题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课堂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显得非常重要。有一个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要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望,让他们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获得进步。”[5]可见课堂问题的设计是很了不起的,它提醒我们每堂课设置的问题,并不是让学生浅尝辄止,而是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对此,我认为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一)设计的课堂问题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必修(一)《山岳的形成》一节时,我是这样根据教学目标设计问题的:1、导入新课提问:你知道有哪些关于写山的诗句?说给大家听听。2、新课过程提问:山岳按成因分为哪三类?这三类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这三类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这三类山的分布情况怎样?请举例说明。通过这些问题,引领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展开了有效探究。[6](二)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讲到洋流一节内容时,对洋流的概念、成因、分类这些内容设置简单的问题,让学习层次比较低的同学回答。他们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答案。对于根据洋流分布图完成读图题以及总结洋流的分布规律这些难度大一点的问题就请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探究。要让所提问题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清楚认识得到答案。袁书琪说:“了解学生地理知识的水平、学习能力、学习风气、地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做到提问要准,提问要活,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7]教师通过突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地理知识,从而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是一个好老师必备的素质。(三)提问要注意顺序性、逻辑性。有学者指出:“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基本过程。”[8]这句话告诉我们:针对课堂知识对学生先提什么问题,后提什么问题,是需要讲究顺序和逻辑的。例如:在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弄清楚热力环流的原理,再去弄清楚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原理。因为这些现象要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弄清楚了热力环流的原理,然后再来解释这些现象自然就水到渠成了。(四)、问题要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提问要尽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感兴趣,才能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潜能。这对学习新课内容特别重要。例如在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节时我的提问是:“郑和下西洋为什么是夏季出去冬季回来呢?”。这个问题立即激起学生的热烈讨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看到学生兴高采烈的样子,我想,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应该多去研究如何提出与你的每节课内容有关的而且是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五)让学生充当社会的主人。有教师说:“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辨析、讨论,表达各自的看法。”[9]的确,教师要让学生领悟社会管理问题,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在讲《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就这样提问:“假如你是我们这个城市的市长,你知道将来我们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各种功能区应该如何布局吗?现在我们这个城市的各种功能区的分布是否合理?对不合理的提出改进意见。”学生的发言积极,有很多人提出了让我感到惊奇的美好设想。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要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加以解释和强调。要让学生提出相互刁难的问题,不但可以巩固知识和拓展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一)、为学生创造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都是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就是圣人,老师的话学生必须惟命是从。否则就是老师眼里的坏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的许多问题:如对那些不懂的或者存在疑惑的问题不作深入的探究、对那些觉得很好奇的问题止步不前、对那些自己有独到的见解的问题漠不关心等等。[10]他们很想问的或者是很想表达的问题,由于看到老师严肃的样子就又不敢问了。久而久之,他们怕老师的责怪和同学的嘲笑,甚至在老师在讲完课问你们都听懂没有的时候,学生都应付式的答懂了。这时,也许老师还自以为很有成就感而沾沾自喜。其实很多学生却是什么也不懂。他们有的怕说不懂被老师认为他是蠢或者是没有听课,如果学生对老师讲的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或者因为好奇而提出一些怪异的问题的时候老师就会说他们是刁民。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哪敢还有什么问题可问。久而久之,学生能够提出的问题就越来越少了,更不用说能够提出高水平、高质量的问题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高高在上,应该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互动;不应该只欣赏优生而歧视差生;不应该过于严肃,而应该更加和蔼可亲些。[11]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二)、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课堂,增强学习的责任意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教师每堂课都应该引导好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让他们明确学习任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和爱护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寻找学生提问中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与被尊重的快乐,从而营造出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养成爱提问的习惯,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把握问题的关键,让每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多问。“学成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问题,对于学生个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开发具有很高的价值。”一语中的,说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用。学生提出的问题,正也应该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讲到《地球的运动》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和解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特性、产生的相关现象、并进一步解释这些现象。在教学中,我注意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样做对教学工作来说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四)、注意引导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传统的教学是把问题在课堂上弄懂,走出课堂没有问题了。其实,这是片面的教学观。从现代的教学理论来看,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不能满足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个问题的答案,而是在获得结论的同时,“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探究。”[12]鼓励学生自主地提出新的问题,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并想办法解决,让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这对课本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非常重要,体现地理学的现实意义。例如:在讲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后,我让学生课后抽时间到家乡所在地去调查家乡存在哪些环境问题?(例如:家乡河流是否受到污染?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家乡生态遭到破坏的程度如何?原因是什么?家乡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家乡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怎样?家乡的人口状况怎样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从而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和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总之,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本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自觉学习,才能学会学习、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四、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做学习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他们所学习的知识,如“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存在困惑或者是不懂的?”引导学生学会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成果。同时也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可以在他们相互沟通的同时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例如:学了常见天气系统一节的内容后,我就发问:“通过这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开始的时候很少有人起来回答甚至根本没有人回答。然后我又继续问:“看到你们这样子,是不是什么也没有学到。我想不会吧!那或许你们是不是都比较保守?不愿和大家分享你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激发,很多同学就纷纷争着起来回答了。有的说:“我通过这一节的学习知道了原来阴晴风雨和冷热的天气变化是因为受到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有的说:“我现在知道了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气旋、反气旋。”有的说:“我们云贵高原地区冬季多雨原来是因为受到云贵准静止锋的影响。”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张红同学也起来说:“我知道了区分冷锋和暖锋的几种方法:一看符号,二看雨区位置,三看锋面的坡度,四看锋面过境前后的天气状况,五看冷暖气团是谁主动”对于他们的回答我都分别给予肯定目光或赞许的语言。如:“恭喜你这节课有那么多的收获”或者是:“谢谢你和我们一起分享了你的学习成果。”或者是用肢体语言:“点头和竖起大拇指”等。有一个平时就喜欢质疑的同学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台风是属于气旋,但是我不知道它为什么会引起狂风暴雨的。老师可以帮我解释吗?”当时我没有想到学生会问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是课本上没有也是我没有讲到的,但对于这些基础较好的同学确是很有必要了解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当时投予赞许的眼光说:“这位同学不但是认真学习了课本上的知识,并且提出与之相关的现象的成因问题,说明他是一个很喜欢钻研的人。你们有哪位同学能解释这个问题吗?”当时有的同学在想跃跃欲试,有的在小声讨论,有的在独自思考。过了片刻,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狂风是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摩擦力小的原因。不过暴雨的原因我就不知道了”。我说:“有道理,不过解释还不够具体和全面,还有其他高见吗?”另一个同学接着站起来说:“我想之所以形成暴雨的原因应该是水汽多的原因。”接着我给予了一个肯定的眼神接着问:“还有其他见解吗?”……就这样同学们一个说出一点,几乎都把问题的答案都说出来了,最后我才加以总结问题的答案。由于时间原因,我看还有几分钟就快下课了,就抓住时机作总结性发言:这节课同学们不但学到了许多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更加可贵的是你们通过交流讨论,相互学习后,运用所学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够懂得相互交流、合作学习对你们学习成绩的提高是很有益处的。
  通过这堂课可以看出,引导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做学习总结,不但能让学生巩固知识,而且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促进师生互动起到提高和升华所学知识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认知是从不全面、不深刻,甚至常出现谬误的反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问题教学就是根据教学中学生认识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运用于生活实践的良好方法。教学时问题设置得当,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总之,我们要运用问题教学来促进师生互动,不管用什么样的问题,只要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促进师生的互动,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才是问题教学的艺术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赔桐.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98
  [2]《论语》.中学语文课本《论语十则》[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95,64
  [3] 严先元.教师的教学技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26. 
  [4] 叶金霞.有效上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119.
  [5] 周建程 蔺萍.教师如何上好课[M].天津.推进教育出版社,2009,73. 
  [6] 顾嫣宏.分布式课程引领引发学生的学习变革[J].当代教育科学,2015,24:45
  [7]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8.
  [8] 岳定权.课堂教学结构的要素与优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5,24:33
  [9] 周建程 蔺萍.教师如何上好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73.
  [10] 程春平.新课程下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初探[J].群文天地,2011,18:21
  [11] 王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种变化[J].学周刊,2011,32:35
  [12] 文学荣. 做智慧型教师[M].成都市.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201.
  作者简介:韦美新 1975年 性别:男 民族:水族 籍贯:中国贵州福泉 工作单位:贵州省福泉市第四中学 职称:中学一级教师 学位:无 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