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怎样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作者】 兰海燕

【机构】 贵州省福泉市道坪镇心巧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加快等,农民外出务工、经商者愈来愈多,从而导致了留守儿童队伍的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2000万。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根基,农村小学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从而全面提高农村学生素质,以更好地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呢?本人结合工作经验,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一、亲情填补,集体关爱——构建留守儿童的温馨家庭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他们往往在学习、性格、心理、交往、纪律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上没有明确目标,厌学情绪严重,缺少热情,意志薄弱,方法不当等;性格上大都相对孤僻、内向、脆弱;心理上大都自卑;交往上大都冷漠、自私,不懂得关心别人,唯我独尊等。在遵守纪律上,他们的表现等也较其他同学差,有时甚至无故旷课、说谎、小偷小摸、打架骂人等。而造成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们的亲情长期欠缺所致。因此,对于这些留守儿童,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及其各任课教师乃至班级同学等,均应给予他们不同程度的发自内心的亲情关爱。
  二、架设“心桥”,沟通交流——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教师的情感在内。可农村孩子的家长却常常忽略了这一点。他们只想着挣钱,给孩子寄钱、寄物品等,却很少甚至数月不给孩子打电话、写一封信,以致造成孩子情感上的饥渴等,进而影响了孩子的情绪及学习。
  三、晓之以理,持之以恒——唤醒留守儿童的主体意识
  留守儿童,包括半留守儿童 (父母双方有一方在外务工或经商的)、全留守儿童 (父母均不在家,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的)、寄养式留守儿童 (父母双方均外出,把孩子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的) 等,或单亲教育精力欠佳;或祖辈监管力不从心;或亲朋监管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约,使得这些孩子本应得到的家庭教育明显地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欠缺,甚至完全丧失。故此,对于留守儿童,学校及教师更应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想方设法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
  四、导之以行,养之以“习”——着眼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养成习惯。”良好的习惯是人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贵财富。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欠缺,监管不力,故他们在学习、纪律、生活、卫生等诸多方面大都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故此,培养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尤为重要。在此,笔者首先在班级旁征博引,通过名人、大家的典型的成功事例阐明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诸如“养成良好习惯,迈向成功人生”、“明星、名人良好习惯大家谈”等以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以更好地引导留守儿童养成良好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奠基,使其一生受益。
  五、监管到位,评价激励——增强留守儿童的发展动力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成长轨迹
  留守儿童档案内容应详实,包括留守儿童姓名、性别、年龄、父母姓名及在外务工(经商)情况、联系电话、现监护人电话以及留守儿童的在校表现及成长轨迹等。
  2、 实行民主自治,开展日查周评
  所谓民主自治,就是采取逐级推选、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即按照素质相当、比例(男女、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 相宜的原则,将全班同学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均推选出自己最值得信任的组长。再由组长推选出他们最值得信任的班委会成员。实际操作上,由班委会成员及各小组长按照全班同学商定的班级公约及量化评比标准逐级对各小组及小组同学进行日查周评。评出先进以及后进小组及个人。最后,进行学期(学年)综合评定,并张榜公布,做到奖罚分明。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奖励应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奖品的设置应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这里的惩罚也应是一个良性的惩罚。可设置多种良性惩罚方式,采取民主自选的方式进行。
  3、善于挖掘优点,鼓励学有所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人都有受到别人肯定和赞美的强烈愿望。对于在家庭遭到一定冷落的留守儿童,教师更应倍加关注他们,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注意他们点滴的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表扬。同时,还应给其提供展示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长,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相应的兴趣小组。并与相关教师协调,请求相关教师给其“开小灶”,以使留守儿童学得一技之长。并用此浓厚的兴趣,驱散心中的不快,找到心灵的寄托。
  六、指导监护,多管齐下——拓宽留守儿童的教育渠道
  1、指导监护,双向沟通
  对于留守儿童的现监护人,学校和班主任应定期举办监护知识讲座,以使他们及时接受新的观念和方法,提高其监护素质。同时,还应勤于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就孩子的思想动态及各方面情况进行有效沟通,及时寻求应对策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走进乡村,联系社会
  家校携手,还只是解决“两点一线”的问题。要想解决“线”的问题,学校及教师还应走进乡村,联系社会。在此,我们可以印制张贴给社会公民的一封信,以唤起学区农民的教育责任感。同时,聘请社会上有德望、有爱心的人士做留守儿童的义务监护人。如此,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极大地拓宽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渠道,形成了教育合力,其教育效果自是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