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应对农村初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策略
【作者】 陈顺杰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鱼河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一年及其以上,而被交由父母一方、祖父母或他人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孩子。由于无法获得正常的家庭教育和感情关怀,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品德和行为养成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尤以心理健康问题最为突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失,监护人教育不当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穆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相对不良,对他人缺乏信任和爱心,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无法和同伴一起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习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一些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足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一些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家庭教育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监护人也要树立起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弭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3.整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应加强并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4.加强自身教育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及态度和内心不平衡。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课题编号:2015B071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失,监护人教育不当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穆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因此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都相对不良,对他人缺乏信任和爱心,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无法和同伴一起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习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一些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3.社会教育不足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一些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1.完善家庭教育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监护人也要树立起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加强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励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弭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3.整合社会力量
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社会有必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政府应加强并完善社会制度,维持社会秩序,严厉打击犯罪分子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加强对娱乐场所的有效管理,严厉打击传播不良音像制品的行为,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多组织社会公益活动,呼吁社会成员多关注留守儿童及其他弱势群体,给予他们诚挚的关怀与帮助,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及政府的温暖。
4.加强自身教育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归结为缺乏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及态度和内心不平衡。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站在对后代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高度,与家庭、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扎实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呵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为祖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合格的接班人。
课题编号:2015B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