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高中衔接课的几点感悟

【作者】 安 俊

【机构】 新疆乌市70中高中语文组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上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课,首先要讲透语法知识。其次,最好是从中考试卷切入,用好中考试卷。初高中衔接课要和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内容联系起来。要放慢节奏,不能讲太快,一课一得即可。
  关键词:语法 中考试卷 放慢节奏 一课一得
  教了几届高中语文,今年回头教高一新生,我自己的一点教学感悟是,如果我们高中语文的起始课内容不扎实,内容不规划好,日后的语文教学会举步维艰。反之,我们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会轻松很多,学生的语文成绩拔高也就容易很多。
  上好初高中语文的衔接课,首先要讲透语法知识。近些年来,初中语文老师遵从淡化语法的理念。初中语文的教学中,语法知识基本不讲,因此,我认为如果高中语文再不讲语法,是无法高效地进行高中语文授课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了很大部分,不讲语法,孩子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词类活用,更不知道句子成分,何谈理解弄懂文言特殊句式。其次,高考题中设有“语言运用”这一大题,不懂语法,高考这一块的辨析语病题如何让学生看标志,析结构,比如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结构混乱”等,都涉及到句子结构的知识,如果有相关的语法知识,学生自然就会去思考缺了什么成分,句子的哪个成分和哪个成分搭配不当,然后根据句子结构,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还有衔接题,不讲语法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这学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古代散文和辨析语病为载体,利用导学案,带领学生进入语法知识的学习。
  我校8月20日起,开始上初高中衔接课。我用了大概15个课时讲语法知识,从词性、短语、句子系统的讲起。每节课都用导学案上,让学生提前做完预习作业,自己找问题。这样进度快,课堂有针对性。我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内容,同时每节课都有随堂练。让学生当堂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孩子们很有成就感。上到句子成分时,带上辨析语病的练习,学生马上就意识到了学习语法的好处:不仅能做到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比如,以前孩子对介词很陌生,讲过后,在做到“介词出现在句首,使主语缺失”这类题型时,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句首的介词和名词构成介宾短语做句子的状语,句子无主的情形。像这个句子“由于以色列的强硬态度,同时也由于巴以僵局迟迟未能打破的因素,迫使一向偏袒以色列的布什政府再次对以色列采取迁就政策。”学生就可分析出此句是原因状语,使主语缺失,学生这时才会真正抓住病句辨析和修改的根本所在。再比如,同样是介词出现在句首,这一句“针对春节期间短信密集发送,电信部门调整了短信发送的费用。”学生就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问题,出在了介宾短语的宾语缺失这点上了。
  起始课的语法知识讲完后,我紧接着从必修一的文言文入手,讲了《烛之武退秦师》如果没有现代汉语语法中关于词语的性质及其功能的规定作为参照,就无所谓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比如“朝济而夕设版焉”这句中的“朝”和“夕”,名词直接做状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中“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的规则而言,所以视为词类活用。至于词性变化这几类更是以现代汉语语法的一般词性作为参照原点,这些词在文言语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常常也改变了功能),于是视为活用。再比如句式“以其无礼于晋”是状语后置句,应该是“以其于晋无礼”介词结构作状语应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学生就知道了这类句式为什么叫状语后置句。再如有了前面语法知识的积累,“夫晋,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学生就能理解什么是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句的特征是什么。否则,学生都不知道什么是状语,状语在句中的作用是什么,何谈状语后置。由此可见,学习现代汉语语法中词语的词性及其功能、句子的结构等知识,对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在上初高中衔接课时,最好是从中考试卷切入,用好中考试卷,巧用中考试卷。让学生大致了解初高中语文学习的区别是什么,内容不同在哪里。方法不同在哪里。同样的题型,初中的学习要求是什么,高中要掌握的又是什么,什么是专业术语等等。比如学生的中考题中有诗歌鉴赏题,高中语文也会考到诗歌鉴赏,初高中衔接课时就要明确地告知学生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难易度和初中的不同之处。如《天净沙  秋思》,高中的出题就会用专业术语发问“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首先要知道,高中题再不是简单的诗意的翻译理解,要掌握这类题的专业术语,比如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诗人在诗歌中引入的,客观自然界中融入了自己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比如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日升月落等等,一旦进入诗歌都成了意象,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一系列意象叠加组合形成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学生就会意识到高中语文还有很多东西需要积累,答题是需要章法的,有些专业术语必须要弄清会用。否则,题都审不懂,更别说解答了。
  再次,上初高中衔接课时要和高中语文必修一的内容联系起来,比如从中考试题切入有诗歌鉴赏题,就可以带着讲讲意象,意境等内容,因为现在的高中生在繁重的课业负担下,有些急功近利,我们刚讲过意象意境,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现代诗歌单元,单元提示当中就要求,通过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来把握作者的情感。这时前面听课高效的孩子,马上就可以用到这些知识,他会小有收获,会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
  还有,在初高中衔接课时,要放慢节奏,不能讲太快,一节课不能贪多,讲一个知识点尽力做到让大部分学生吃透。要想办法把知识讲的有趣生动。如在讲中考试卷成语辨析题时,有望文生义的成语。我就结合新疆的天气,编了一段话,“今年新疆的夏天,可谓是七月流火,烈日炎炎快让人融化。一向特立独行的我,也不得不打电话订购空调。谁知空调售罄,连平日里难卖的冷风机也成了炙手可热的产品。我不信,约上几位好友,正所谓三人成虎,相信必定能够顺利抢回一台空调,但是屡试不爽!仅有的一台空调也早被预定,像我这样的大方之家,想要多付两百块买过来,但是售货小姐微笑着拒绝了我,说做人要讲信用,商家更应如此。尴尬的我只好付了冷风机的钱,悻悻而归。”我展示完语段后,用PPT展示了其中涉及到的成语意思,学生自己就可以挑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有其他的课也可尝试一下放慢节奏,讲练结合,知识趣味结合的做法,尽量少讲,讲透。让学生一课一得就好。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老师的备课要求更高了,要求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特别用心,特别下功夫。老师设计的问题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开阔的想象空间与创造空间,同时必须在师生双边活动中去捕捉和引导学生的灵感与冲动,并使之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还要紧扣文本,突出重难点。这需要老师走在前面,学生的思维活动应该与老师的思维活动同行但不是同步,老师的教是“牵”着学生的节奏而不是牵着学生的方向。可是要想达到这种既要让学生感兴趣学,要放得开,真正的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又能做到老师在教学中收的拢,能在自己掌控之中的境界,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要高,知识面要广,思维要活跃,要机智,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及时给予合适的点评,及时把学生引领回文本,这样学生有了学语文的兴趣,老师的教也才真正有价值。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挑战,还好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是一个不肯轻易放弃的人,我意识到自己还要多读一些研究性的著作,及时的消化吸收,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打破旧的桎梏,做一个“授人以渔”的老师。让自己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很有效的驾驭课堂。做一个善于引导学生学习的人,能让学生真正体味到教材文本魅力的老师。也只有这样我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高中的衔接课,上扎实了,就帮助学生打好了基础,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每天都走稳,可谓于己无憾,于生无愧。以上是我自己一点粗浅的想法和做法,还有很多不足,我会不断努力。不足出望各位翘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