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边 静
【机构】 甘肃省庆阳市东方红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学习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教学中,图形与几何普遍存在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现象,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几乎没有。新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直观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有利于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教学策略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 有效教学 策略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描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世界的重要交流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也相应转入了重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学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过分强调形式化,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
一、准确领会《标准》理念,熟知教学目标
《新课标》理念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达成方向,所以我们必须要达到“领会”与“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更贴切,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新课标》旨在努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突出“图形与几何” 的文化价值。“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要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融入整体目标的大背景下,这样才能使“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真正实现其价值。
二、建立课堂模型,明确教学思路
《新课标》中“图形与几何”的四方面内容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三、注重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巧妙地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儿童游乐场里寻找哪些游乐项目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用肢体模仿图形的各种运动现象,用自己桌面上的物体演示平移和旋转。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游乐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太阳从东方升起”,早晨第一节课把学生带到操场,面向太阳站立,两手撑开来辨别不同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校园中各个建筑物的方位,并让学生说出校园四周的大型建筑物。这样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丰富了学生对空间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小学阶段,触觉、运动觉与视觉的协同活动,始终是获得空间观念的有力支撑。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学生自己通过对折、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最后发现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课前请学生剪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课上交流做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习剪出手拉手4个小人的课时,课前学生去预习,尝试剪出1个小人和2个小人。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成功了,课上请学生来分享成功经验,学生谈到了纸的折法和画半个小人的方法,学生在做中体味转化的思想方法——由易到难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一起探究剪出头挨头的4个小人图。正是学生的一次次操作,理解了折纸的方法——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方法——保证剪出的图形是手拉手的,不能断。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反思与调整的能力,并从心中获得对称美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强化了空间观念。
五、注重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是重要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数学思考必须以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经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图形的拼组》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安排学生对图形的剪、拼、凑来做大风车,实质是实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的联系。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注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时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恰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做支柱。如:学习《角的认识》时,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对图形与几何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去发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亲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
关键词:图形与几何 有效教学 策略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描述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世界的重要交流工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也相应转入了重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上,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教学内容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过分强调形式化,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那么,在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如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呢?
一、准确领会《标准》理念,熟知教学目标
《新课标》理念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达成方向,所以我们必须要达到“领会”与“熟知”的程度,才能做到教学设计更贴切,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效果更显著。《新课标》旨在努力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数学课程内容体系:强调内容的现实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过程,强调几何直觉,培养空间观念;突出“图形与几何” 的文化价值。“图形与几何”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我们要把每一堂课的教学融入整体目标的大背景下,这样才能使“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教学真正实现其价值。
二、建立课堂模型,明确教学思路
《新课标》中“图形与几何”的四方面内容都以图形为载体,以培养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强调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提倡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亲历知识的形成和产生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成功和喜悦。
三、注重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新课标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与引领者。“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突出学生的观察、操作,体验和探究。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巧妙地创设各种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让学生从最熟悉的儿童游乐场里寻找哪些游乐项目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并用肢体模仿图形的各种运动现象,用自己桌面上的物体演示平移和旋转。这些都是学生熟悉的游乐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方向与位置”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太阳从东方升起”,早晨第一节课把学生带到操场,面向太阳站立,两手撑开来辨别不同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校园中各个建筑物的方位,并让学生说出校园四周的大型建筑物。这样把视野拓展到生活空间,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丰富了学生对空间的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注重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小学阶段,触觉、运动觉与视觉的协同活动,始终是获得空间观念的有力支撑。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在学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学生自己通过对折、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最后发现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课前请学生剪几个自己喜欢的图形,课上交流做法,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习剪出手拉手4个小人的课时,课前学生去预习,尝试剪出1个小人和2个小人。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成功了,课上请学生来分享成功经验,学生谈到了纸的折法和画半个小人的方法,学生在做中体味转化的思想方法——由易到难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一起探究剪出头挨头的4个小人图。正是学生的一次次操作,理解了折纸的方法——保证剪出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方法——保证剪出的图形是手拉手的,不能断。在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反思与调整的能力,并从心中获得对称美的内心体验,在体验中进一步强化了空间观念。
五、注重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发展空间观念是重要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这种数学思考必须以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经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在《图形的拼组》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形的边,得到一个猜想,并鼓励学生动手证明他们的猜想,安排学生对图形的剪、拼、凑来做大风车,实质是实行简单的图形变换,以帮助学生感受图形的特征及图形的联系。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究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注重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让学生在感受中体验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因此,教学时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恰当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生动的感性材料做支柱。如:学习《角的认识》时,显示屏上先出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用不一样的颜色让边延长,延长的过程用非常慢的速度放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确看到边无论是延长还是缩短,角张开的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通过动态演示,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难点。
总之,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注重学生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促使学生对图形与几何有更深刻的认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的基础上去发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亲历体验学习的过程,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