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的运用

【作者】 陈光燕

【机构】 贵州省惠水县高镇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育部门推行新的一轮教育教学改革中特别强调学习方式转变。从角色上来讲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从学科特点来讲数学学习,本质上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一切思维均是从问题开始的。怎样引导让学生通过面临思维困境,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思考,获得结论,产生愉悦,获得学习的快乐……,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提问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提问是否得法,直接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实现。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式教学;有效性;对策
  一、数学课堂中常见的问题
  1、问题设置局部过密,思维无法推进。
  当前大部分课堂的整体提问频率趋于合理。但存在局部提问重复过多,没有思考的价值,使教学步骤重复较多。对学生的思维锻炼没有帮助。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影响学习的效果。
  2、问题引导清晰问题不明确,学生不理解无法回答
  一个提问,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有些教师所提的问题,表述含糊不清,措词混乱,学生无法作答。这样的提问,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也不易理解和思考,更不利于学生表达。
  3、教师过于包办,提问后侯答时间偏短,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的学生认为老师给的应答时间“有些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往往造成启而不发。针对这一情况,可以利用学案将问题提前抛给学生,使问题得到充分考虑的时间。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对策
  根据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提问内容的设计,对提问对象的态度和课堂提问情境都影响着数学课堂提问的实际效果。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这三方面入手来改进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1、优化提问内容。
  (1)问题设计要明确,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标:或为引出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2)问题设计应有逻辑性和层次清晰。
  教师面对的对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教学内容,学生的水平不尽相同。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要他们回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鼓励他们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3)问题应答要讲究课中的生成与变化。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课前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和预设有差异。这时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或错误信息,并利用其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师生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注重课堂的角色,提问的指向性。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是现代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的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放手给学生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停顿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后再回答。有的教师一提出问题就马上要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思考时间,不可能回答好问题。到底停顿多长时间较合适呢?这要随问题的难度、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和已形成的学生能力结构中思维敏捷程度而定。
  (2)注意提问要覆盖全体
  课堂提问应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不能为了教学顺利只问优生,而应使全班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思考活动之中。一般情况下,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思考,再指定某个学生回答。重要的问题,可多叫几个学生回答,回答以后,还可叫其他学生议论补充。这样做可使每位学生都认真思考,都必须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尤其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有助于提高他们发言的积极性。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以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题、探索求解。创设问题情境的最大优点是使学生更容易突破难点。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教师教学内容的展开。
  (2)合理应用神态、眼神和肢体动作等非言语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的实验说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可见,非言语行为在信息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问时教师应用神态、眼神和肢体动作等非言语行为的最大优点在于把教师的问题和学生思维作答融于一体。一个好的问题应该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而非言语行为是激活思维火花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许多细小的问题都可以辅以非言语行为。例如在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用眼神、微笑来表达期待,学生回答完毕,老师未评价先鼓掌。这对这位同学以后的学习会有多么大的鼓励啊!可能他从此会热爱数学这门学科,喜欢这位教师的数学课。
  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不是把学生带到教师预定的圈子里,求得一个预定的统一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相待与鼓励,而是要把学生真正推到学习的主体位置,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重要的还要指导学生会问。一方面:在教学中鼓励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层层深入,探求问题的本质。另一方面:面对学生繁琐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保持兴趣和耐心。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的途径。
  善教者必善问,课堂提问是“问无定法”。归根结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以学生为重心,创设使课堂教学能有效开展的问题情境,将有针对性的问题以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