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作者】 吴桂芬
【机构】 贵州省盘县坪地彝族乡民族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突出问题,家长及长辈的过分溺爱,不良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不良行为,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独生子女的成长。对独生子女的教育,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重视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工作,遵循家庭教育原则,重视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独立能力和意志力。
关键词:独生子女 教育 研究 对策
今天,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全面放开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独生子女家庭仍然大量存在,不良的独生子女教育倾向日益严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诸多考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过分溺爱与过分管理交织错位,孩子娇生惯养、有恃无恐,或者缩手缩脚、胆小怕事、依赖长辈等等。独生子女身上的这些问题,给教育者难以“因材施教”,给诸多家庭带来烦恼,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通过笔者调查研究,造成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是:
一、家长及长辈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当前,我乡许多村寨农民,为了争取低保金,大吵大闹,弄得乡村干部焦头烂额。加上多子多福的封建遗留思想比较严重,在农村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生育子女的愿望仍然很强烈,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自于自愿。由于心理的不平衡,以及受封建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自觉不自觉地把独生子女陷入溺爱之中。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陷入二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任其所为,导致大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为所欲为。再加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一心想要独生子女变成“龙儿”、“凤雏”,导致不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离开大人,有甚者“陪读”,不让孩子劳动,不让孩子独立活动,不让孩子读书走路等等,生怕孩子丢失,生怕孩子饥饿,生怕孩子受欺负,生怕孩子学坏,想方设法为孩子包办一切,过度的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笔者通过调查,有70﹪的独生子女学生认为读书是家长逼着或陪着读的,有85﹪的独生子女小学生做作业是家长陪着做的。一天早上,我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家长送孩子读书,孩子死活不肯进学校,母子俩在学校门口拉扯,孩子嘴里还乱骂:“老子不给你读书”,搞得家长无可奈何。我上前一打听,原来是家长未满足孩子买玩具的要求,我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劝说后,孩子才很“委屈”地哭着走进学校,家长还叮嘱我多替他看看孩子。孩子把自己读书的事,当成是家长的事,是替家长在读书。长此以往,这样的独生子女如何“成才”。
一些独生子女家长对独生子女情感扭曲,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的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明明做错事,家长却舍不得教育;孩子明明在学校营养餐吃得好好的,家长却仍然怕孩子吃不好,每天给孩子十几元的零用钱;孩子明明对音乐不感兴趣,家长却让孩子去学古筝、舞蹈、钢琴。这种情感的扭曲投入,致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环境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形成一种自我为大,自我为中心,贪玩懒惰,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不会体贴他人的思想。通过调查,我校有95﹪的独生子女学生每天都有零花钱用,有60﹪的独生子女学生是家长逼着或陪着去学习他不想学的东西。
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家庭教育成功的最好范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失去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心理发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不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孩子跟前吸烟、酗酒、赌博、说脏话,甚至家暴,影片《消失的明天》的主角吴洋,就是生长在家暴的环境里,她把父母的家暴行为带到校园里,殴打了同班同学佳欣,导致佳欣精神失常,她的不良行为,弄得当校长的爷爷也无可奈何。孩子长期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往往没有“共同语言”,他们需要与同龄孩子在一起生活玩耍,去体验生活或进行情感交流,孩子之间的交流容易产生童心的共鸣,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孩子身心也才会得到健康正常发展。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缺少小伙伴,整天和成年人在一起,被成年人包围着、保护着,陷入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都能顺利地得到满足,过着家庭中的“小皇帝”生活,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不知他人苦衷、不懂尊老爱幼的不良习惯。
三、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根据研究调查,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家长不会学习家庭教育及育儿知识,有95﹪的农村家长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籍,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没有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时间,奔波于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成为留守儿童,甚至于部分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划拳酗酒等娱乐活动之中,根本不注意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优化,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不良环境影响。再则,我国对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的普及力度和广度远远不够,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家长学校很少把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作为家长会培训和研讨的内容,家长会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汇报会,成绩的好坏成了判定学生的标准,弄得家长也越来越不清楚如何去教育孩子。因此,要提高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要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必须加强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培训,重视家庭教育。
针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重视家庭教育,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社会关注度。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3、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4、要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
5、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6、要培养独生子女的意志力。
独生子女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宝贝,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问题,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合力重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家庭、国家、民族才有希望,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独生子女 教育 研究 对策
今天,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出台了全面放开二孩的计划生育政策,但是,独生子女家庭仍然大量存在,不良的独生子女教育倾向日益严重。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我国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教育工作者面临着诸多考验。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过分溺爱与过分管理交织错位,孩子娇生惯养、有恃无恐,或者缩手缩脚、胆小怕事、依赖长辈等等。独生子女身上的这些问题,给教育者难以“因材施教”,给诸多家庭带来烦恼,甚至会给社会带来危害。通过笔者调查研究,造成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是:
一、家长及长辈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当前,我乡许多村寨农民,为了争取低保金,大吵大闹,弄得乡村干部焦头烂额。加上多子多福的封建遗留思想比较严重,在农村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生育子女的愿望仍然很强烈,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自于自愿。由于心理的不平衡,以及受封建传统文化的作用影响,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全部寄托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自觉不自觉地把独生子女陷入溺爱之中。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陷入二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任其所为,导致大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为所欲为。再加上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偏高,一心想要独生子女变成“龙儿”、“凤雏”,导致不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失常,形成对孩子的过度保护,不让孩子离开大人,有甚者“陪读”,不让孩子劳动,不让孩子独立活动,不让孩子读书走路等等,生怕孩子丢失,生怕孩子饥饿,生怕孩子受欺负,生怕孩子学坏,想方设法为孩子包办一切,过度的保护极不利于孩子的正常发展。笔者通过调查,有70﹪的独生子女学生认为读书是家长逼着或陪着读的,有85﹪的独生子女小学生做作业是家长陪着做的。一天早上,我在学校门口看到一位家长送孩子读书,孩子死活不肯进学校,母子俩在学校门口拉扯,孩子嘴里还乱骂:“老子不给你读书”,搞得家长无可奈何。我上前一打听,原来是家长未满足孩子买玩具的要求,我耐心细致地对孩子进行劝说后,孩子才很“委屈”地哭着走进学校,家长还叮嘱我多替他看看孩子。孩子把自己读书的事,当成是家长的事,是替家长在读书。长此以往,这样的独生子女如何“成才”。
一些独生子女家长对独生子女情感扭曲,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致使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出现低收入、高消费现象,把大部分的钱花在孩子身上,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甚至是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孩子明明做错事,家长却舍不得教育;孩子明明在学校营养餐吃得好好的,家长却仍然怕孩子吃不好,每天给孩子十几元的零用钱;孩子明明对音乐不感兴趣,家长却让孩子去学古筝、舞蹈、钢琴。这种情感的扭曲投入,致使孩子在一种扭曲的环境中成长,无疑也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形成一种自我为大,自我为中心,贪玩懒惰,不求上进,得过且过,不会体贴他人的思想。通过调查,我校有95﹪的独生子女学生每天都有零花钱用,有60﹪的独生子女学生是家长逼着或陪着去学习他不想学的东西。
二、独生子女家庭环境有不利于孩子成长的因素。环境改变人,环境造就人。“孟母三迁”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家庭教育成功的最好范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失去一定的客观环境条件,孩子的心理发育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不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孩子跟前吸烟、酗酒、赌博、说脏话,甚至家暴,影片《消失的明天》的主角吴洋,就是生长在家暴的环境里,她把父母的家暴行为带到校园里,殴打了同班同学佳欣,导致佳欣精神失常,她的不良行为,弄得当校长的爷爷也无可奈何。孩子长期与长辈生活在一起,往往没有“共同语言”,他们需要与同龄孩子在一起生活玩耍,去体验生活或进行情感交流,孩子之间的交流容易产生童心的共鸣,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孩子身心也才会得到健康正常发展。独生子女由于无兄弟姐妹,在家庭中缺少小伙伴,整天和成年人在一起,被成年人包围着、保护着,陷入多位老人的过度保护之中,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都能顺利地得到满足,过着家庭中的“小皇帝”生活,因而容易养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好逸恶劳、追求享受、不识五谷、不知他人苦衷、不懂尊老爱幼的不良习惯。
三、家长普遍缺乏家庭教育知识。根据研究调查,我国农村绝大部分家长不会学习家庭教育及育儿知识,有95﹪的农村家长没有看过这方面的书籍,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意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没有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时间,奔波于社会生产生活活动,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成为留守儿童,甚至于部分家长沉溺于打牌赌博、划拳酗酒等娱乐活动之中,根本不注意孩子的学习生活环境的优化,给孩子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不良环境影响。再则,我国对家庭教育研究指导的普及力度和广度远远不够,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要求,家长学校很少把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作为家长会培训和研讨的内容,家长会成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汇报会,成绩的好坏成了判定学生的标准,弄得家长也越来越不清楚如何去教育孩子。因此,要提高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首先就要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要提高独生子女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学校必须加强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思想的指导和培训,重视家庭教育。
针对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方法和对策,重视家庭教育,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对独生子女教育的社会关注度。
1、要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2、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培训和指导工作。
3、要遵循家庭教育原则。
4、要培养独生子女的交往能力。
5、要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6、要培养独生子女的意志力。
独生子女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宝贝,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关系到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存亡的问题,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合力重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家庭、国家、民族才有希望,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