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作者】 黄湄景

【机构】 (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广西 百色)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目的:探讨中职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2013年9月--2016年7月我校2013届中职护生132人,按照教学方法的不同将他们分为对照组(64)和观察组(68),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带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注重心理教育和职业素养培养,观察两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职业素养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等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中职护生实施职业素养培养和心理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护生操作技能,心理适应能力和护患沟通技巧。
  关键词: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心理健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护理观念的变化,医院对护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环境下医院对护生的培养既要主要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又要注重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以便更好的帮助临时护生转变为正式护士[1]。护生培养过程中必须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提高护理实训,从而能够使学生利用多元化的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的促进中职护生综合能力的提高[2]。本文研究主要分析中职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及其心理健康教育,并做如下报告如: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6年7月我校2013届中职护生132人,随机将学生分为两组,132例学生中男10例,女122例;年龄16-21岁,平均年龄(18.36±2.54)岁;两组护生均属于同一护理专业,同一标准的教师授课;而且2组护生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1.2 方法
  1.2.1 教学设计
  我校每年2-3月份实施护理技术实训课训练,这个阶段的学习是为临床实习前操作技术训练。两组护生开课后均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护生授课时间为35个课时,授课计划相同,授课前对两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评判,发现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
  1.2.2 职业素养测评和管理方法
  观察组护理操作技能评分标准是以从护生的操作考核、仪表、课堂纪律、实验情况等不同的方面,这种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应变能力。首先在护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必须重视仪容仪表、课堂纪律的规范和培养,使护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且要注重对护生护理技能和护理专业知识类素养的培养,同时技能、知识以外的职业道德类素养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制定详细的护生职业素养培养计划、评价机制等等,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提高护生综合职业素养水平。
  1.2.3 护理技能综合考核方式
  毕业前需要对护生实施毕业考核和总结性检验,考核的主要方式是采用实际操作考核和实训考核的方式,同时采用全过程统一评分细则,主要考核护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操作能力、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团结合作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等,以便更好的促进考核效果的提高。
  1.2.4 心理健康教育
  对护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方面的教育。护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首先是让学生正确认识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方面的疾病,还要满足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促进自身全面健康;另外要使学生学会适应环境,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教育环境。对学生要保持正确的教育态度,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医学护理的学习特点,突出护生职业素养的教育。
  1.3 评定指标
  各项考核成绩满分为100分。理论知识有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构成;职业素养能力则由出科成绩和实训平时表现构成;应急能力由应变能力和配合应急能力组成,心理健康评分主要由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构成。
  1.4 统计学处理
  此次研究主要采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有关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学生实习效果比较
  经过培训和考核发现,观察组护生职业素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应急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分析见表1。
                






  2.2学生满意度比较分析
  对学生实施一段时间的培训后,对其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发现学生各个方面知识均得到一定的提高,而且观察组护生培训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对护生实施临床实习训练中,要充分的认识到护生复杂的心理变化,有些护生可能因为将要进入真正的实际操作而感到紧张、害怕自己不能胜任工作,还有些护生因为没有进入过真正的职场,所以职业素养不高[3]。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应该注重护生的心理辅导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提高护生自信心。
  中职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培养护生对事业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教育护生热爱本职工作,并结合临床实际列举出护理工作,加强两者操作实力,增强护生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4-5]。其次要注重医学科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角色扮演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利用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来教学,能够使学生进入一个情景环境中,感受医院救治患者的场景,提高学生评判疾病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急能力,通过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的方式,有效促进学生实践水平的提高,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的融入到医院实际工作中[6]。另外要提高护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求教师要有更高的素质修养,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便为学生做出示范性行为,更好的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护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培训中行业比较重要,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和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使护生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首先对学生实施心理疾病和卫生知识教育,心理健康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比较多,有关文献研究报告,护理专业学生中有16.2%的学生有精神疾病。通过教育必须是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途径,同时有效化解学生心理矛盾,提高学生生活信心和生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预防为主,质量为辅,因为心理健康并不是一个心理学教师能够掌控的事情,他需要全体教学人员全方面、多层次的利用社会活动、演讲以心理学课堂等形式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有效预防学生出现不良心理问题,只有护生自身心理健康才能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促进患者心理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职业素养和心理教育培养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入职前对护生实施职业素养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能够很好的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应急能力,促进护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如栋.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育现状与策略探析[J].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4,(10):10-10,33.
  [2]郭怡婷.浅谈护理伦理教育与中职护生职业素养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2):164.
  [3]史卓.中职护生的职业素养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8):292-292.
  [4]周娟仙,施成良,凌杨青等.中职护理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2):26-27.
  [5]王小丽,周幸莲,于臻秀等.对中职护生临床实习前技能强化训练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4):74-75.
  [6]李丽华.浅议中医护理教学与护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1):138-138,140.
  作者简介:黄湄景,1977年11月生,女,壮族,广西平果人,讲师,临床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临床外科、急救及其护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