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薄弱”学校路在何方

【作者】 谭远聪

【机构】 广西环江县第二中学校长、特级教师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薄弱学校”是指办学条件差,生源差,教学质量差,无名无位等学校。由“弱”变成“强”转变。必需靠“走心服务,激发斗志,科学管理,课改创新,特色办学”的办学思路,走一条好路,走一条新路,走课改之路,办特色学校。本文从自己任教的三所学校的所见所闻,探索一条“薄弱”学校发展之路。
  关键词: 薄弱学校 思路 发展
  学校是知识传播的地方,是做学问,学做人的地方。地域经济发展差异,思想观念差异等因素影响,人们将学校分为“好学校”与“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根源在哪里,寻求原因,结合自身的情况,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一条路。
  一、“薄弱”学校根源调查
  “薄弱学校”一词最早在1986年3月国家教育教育委员会中颁布的《关于在普及初中的地方改革初中招生办法的通知》提出,“通知”中的“薄弱学校”是指那些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校舍及师资水平急需提高的学校。李连宁(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给“薄弱学校”的定义是:薄弱学校主要是指在生源质量,办学软硬条件,师资队伍水平,领导班子等方面相对薄弱的学校,从而引起的教育教学水平不高,社会声誉相对较低的学校,其中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日常管理,其他因素是相对的。
  通过对本地多所薄弱学校走访,发现“薄弱”学校根源:从政府角度看,是在校园建设,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学生生源,信息资讯,升学率,教学成果等方面与各级各类示范性学校相比或多或少存在差距。从公众角度看,是教育质量低下,升学率不高,校风校纪不好;当一部分人这样认可时,另一部分公众也将半信半疑的认同。每家一个孩子,谁愿意让他的孩子去做实验品?从学校角度看,是生源素质差,教师素质下降,学校管理困难,办学条件相对滞后,学校与兄弟学校相比没有优势可言。
  二、“薄弱”学校弱在何处
  通过对薄弱学校现状的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其之所以薄弱的原因,发现薄弱学校存在着诸多问题:生源素质差、后进生聚集;师资力量弱、教育观念落后;软、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需要等等,现归纳分析如下:
  1、学校办学情况复杂,办学条件差,生源质量差,生源少,缺乏人气;管理层思想不统一,缺乏团队意识,缺乏创新意识;教师队伍派性斗争,缺乏上进心,存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业务水平不及时更新。
  2、 学校办学艰难,学校无名无位,上级领导不关注,相关部门不支持;学校各项基础设施欠缺,学生人数偏少,经费不足,各项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3、学校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无斗志,学生无理想。理想是学校发展的风向标,指引学校发展的方向,给予教师发展目标,学生树立远大奋斗目标。如果缺乏目标,学校发展缺乏主心骨,内部管理一团糟,教师没有进取心,教育方式方法陈旧,学生无心上学,虚度光阴。
  4、思想确定思路,很多“薄弱”学校发展缺乏科学思路,工作悲壮。部分教师想努力,却不知道朝什么方向进行努力,巨大付出后才发现前方没有路;缺乏思路,思想封闭,永远在探索之路上前行;屡遭挫折。
  5、学校的内部管理危机。学校的内部工作主要分为德育、教学教研、后勤总务三大板块, 具体实施者是校长及其他行政人员(副校长和科室负责人)、班主任、普通教师、后勤职工等。事实上,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 并且学校的行政人员并无什么强制力量。一般内部关系复杂, 容易出现领导层和普通教职工的矛盾、前勤教师和后勤职工的矛盾、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矛盾、领导层内的矛盾、教师间的矛盾, 而这几种矛盾中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学校走向衰败。高质量的学校都有着优秀的内部管理, 而薄弱学校往往都有管理方面的问题。
  6、 社会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充斥着拜金主义和道德危机的社会背景下, 部分教育工作者出现对教育职业忠诚危机、责任危机、道德危机。浮躁的社会和功利的价值观是当前教育不公平和教育界内部问题的根源, 而教育界的浮躁又加剧了社会的浮躁和功利。
  7、 学校教职工内部构成的危机。流水不腐, 一个单位需要合理的人员流动, 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丰富的经历, 此谓“树挪死、人挪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 并无任何法律法规鼓励教师的流动, 这导致绝大部分教师的工作单位固定, 几十年工作在一所学校是普遍现象, 这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消极因素, 影响着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质量。几十年在一起不可能没有工作和生活上的矛盾和摩擦, 个人脾气越来越大, 特别是有的老员工, 自认为自己有资历和资格,反正人生没有了目标和希望, 思想顽固而偏激, 不服从管理, 甚至倚老卖老, 导致学校的管理权威严重弱化, 这样的学校极易走上薄弱学校之路!
  8、 较差的学校生源。由于政府将学校人为分为示范学校、普通学校等,等级有别,招生有别,投资有别,公平有别,导致优秀学生流入示范性学校, 一般学生条件好的交钱进入示范性学校。而普通学校则面临既无钱又无优秀生源的境地, 一部分分化为薄弱学校。而薄弱学校, 则始终处于无钱无优秀生源甚至无足够生源的境地, 一部分濒临倒闭。事实上, 薄弱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较差, 这本身就给薄弱学校的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而薄弱学校本身水平较低的师资队伍又增大了管理难度, 从而导致学校陷入恶性循环。
  9、部分校长的素质低下。校长自身水平如何,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内部价值观和发展方向。一个优秀的校长不一定能带好一所学校, 但一个素质低下的校长一定能够带坏一所学校。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优秀校长”在“薄弱”学校真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薄弱”学校路在何方
  “薄弱学校”改革探索无数,方法无数。阅读相关文献,不难发现有关“薄弱学校如何发展壮大”文献不胜枚举,侯妹来在《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对策》提出薄弱学校的发展之路在狠抓常规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团队和师资队伍,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走特色发展之路。加强对外宣传,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从内部积极改进薄弱学校。邓静芬在《薄弱学校改进对策初探》中强调发展之路在于建设独特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与学校共同愿景。总之,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我的教学生涯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我从以下几点谈谈薄弱学校的发展之路。
  1、 明确办学的方向:走一条好路,走一条新路,走课改之路,办特色学校。
  2、 明确办学的宗旨: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感恩,学会生存。
  3、 构建团队的精神:不讲条件,不论生源,深入挖潜,顽强拼搏,追求卓越。
  4、 走课改之路,办特色学校。通过课改立校,办特色兴校。
  何为课改,新课改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彻底革命,也不是教学的脱胎换骨,而是研究教学的有效方法,探究教学的艺术,实现高效课堂,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让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智慧和创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学得愉快,学生成才;教得有效,教师成功;考得满意,学校成就。”的教育教学目标。
  ①推行《四“5”20导学案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先思后评,问题导学,互动探究” 导学案课堂教学,主抓学生看、读、记、练四个环节。内容如下:  
   




  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作为重点,养成教育必须先从老师抓起,让教师高尚的师德为重要的学校养成教育资源,学校领导班子建立和坚持严格的师德规范,对教师严格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依托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学校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养成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结合实际,逐步形成完善的习惯养成教育机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引导,“无规矩不成方圆”,养成教育要从一言一行开始培养,尤其要细化各项行为规范。
  ③加强养成教育实施和落实。实干才是能力,落实才是水平,为了抓好习惯养成教育,我校制定了一系列学校及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自主学习小组。围绕养成教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班级“人人都是班干部”活动,能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律、自信和自强的精神;每班负责一块责任区和净化责任区,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每天必读”活动,训导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每周练一页字,锻炼学生的意志;每天读激励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等等,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
  ④办特色学校。成立国防班,做到集合、退场军事化,国防班军事化管理,其他班级半军事化管理;成立美术、体育、英语、舞蹈、唱歌、书法、手工等32个社团组织,社团有章程,有规划,有年度计划,有学期周历表。学校星期日和每天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巩固和升华养成教育成果,积极创建活力校园。学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是创建活力校园、人文校园与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更是促进师生身心健康、丰富师生文化内涵、形成文明素养和陶冶高尚情操的重要平台。
  5、建立学校立体网络管理机构。一个好的学校必须是管理科学、规范的学校,认识统一,目标一致,安排合理,理解要透,工作要实,评价要准。为此,学校构建立体网络管理机构:

































  
  6、提高服务意识,树标杆,立榜样。领导要有服务意识,老师也要有服务意识,做服务型领导,做服务型教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领导能干好事,教好书,当好班主任,处处是群众的楷模。
  总之,“薄弱”的改变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需要多方努力,长远的规划,政府要大力支持,要投入资金加强软硬件建设,管理观念要改变,管理方法要更新,管理目标要明确,全校师生要有旺盛的斗志,团队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一个“薄弱”学校。
  参考文献:
  1、 邓静芬:薄弱学校改进对策初探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院报,2009:2:93;
  2、 候妹莱:薄弱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造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李云梅:《未来英才》,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