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堂因美而精彩——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融入再探

【作者】 刘克寿

【机构】 山东省平度市崔召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了人们追求美的真谛,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立足于小学语文教学,不断完善学校的“美育”,探讨课堂美育融入途径,通过领略美,欣赏美,创造美,让学生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逐步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高尚的审美观念,让学生真正成为美的播种者和耕耘者。
  关键词:以美引读 以美启想 以美促品 以美导写
  陶冶儿童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将美育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以美引读,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朗读就是其中一种常用而有效的感悟领略意境美的有效方法。成功的朗读,能使学生醉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他们阅读和鉴赏的兴趣,从课文丰富的内涵中自然地、也是自觉地捕捉美的信息,汲取精神营养。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教师要多引导学生或朗读、或吟诵,细细品味,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入情、动情,达到陶冶性情、美化心灵,提高审美鉴赏力的目的。
  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来到“荷花池”边,通过大屏幕的荷花展示,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意境中,一朵朵荷花婀娜多姿的跃然纸上。学生边听边想,仿佛自己就是一朵美丽的荷花,绽放在荷花池,身边到处是亭亭玉立的荷花,它们千姿百态,清香宜人,花儿们与鱼儿们还有蜻蜓一起嬉戏——音乐,图画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的意境中。这样的教学唤起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唤起对三维空间的想象。荷花是静态的,小鱼和蜻蜓是动态的,动静结合的空间美,会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神奇”和“美妙”,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以美启想,培养认识美。
  文学作品不象欣赏绘画、雕塑有直接的可视外形,而是借助间接符号——文字,通过联想、想象和体验去感受作品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章的描述启迪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想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受到深深的感染和得到美的享受。
  如在教学《雨点》这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在直接、整体触摸语言现象中,有所感悟,并在“悟”中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体会表达的精妙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在学生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配乐朗诵课文,要求学生闭目凝神细听,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情景体会,学生仿佛沉浸于美的陶醉之中。这样,既有本课审美的愉悦,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美育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领略生活的美,评价社会的美。
  所以,语文教学应为学生架起座座联想与想象的桥梁,在美的浸润下,让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到鉴赏文艺时说:“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像”。
  三、以美促品,培养鉴赏美。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正如高尔基指出:“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性格,用语言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物和思维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可注意那些优美的词句,拣出来,仔细分析品味,就会有无穷的趣味,从而助于提高他们认识美能力和鉴赏美的能力。
  在教《雨点》一课时,配一首《小雨沙沙》的儿童歌曲,将课文以一次有趣的旅行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雨点”成为一个有灵性的、会说话的、能与小朋友交流的对象,让小朋友和“雨点”一同旅行,共同畅游美丽的大自然,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语文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上课,而是一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也就悄无声息地走入了学生的心里。
  四、以美导写,创造生活美。
  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如果仅仅限于领略意境美、认识美、鉴赏美,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生活美,才能完成新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写话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生活美的有效途径。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话时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阅读、多思考、多想象生活中存在的自然美、社会美,进而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在教学《北风和小鱼》时,为了指导学生读好第二、三自然段中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教师先请学一学北风“哈哈”的笑声,做一做北风得意的样子,读出北风骄傲得意的语气,再请学生做一做小鱼“就不怕”的样子,读出小鱼的勇敢。在此基础上,同桌合作表演,学生们兴致盎然,读得入情入味,演得惟妙惟肖,把对课文的理解表现得淋漓尽致。值得注意的是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其富有的创造力,不断地感染学生,使他们有强烈的表达美的欲望,用最新最美的语言去展示、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得到最美的享受,从而自觉地培养了审美创造力。
  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实施、融入、强化审美教育,启迪和引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高尚的审美理想。相信未来的语文课堂定将绽放出更“美”的色彩!
  作者简介:刘克寿,本科,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