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作者】 刘茂生

【机构】 甘肃省舟曲县峰迭新区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正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向自主、探究、合作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紧密相关。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培养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符合新课改精神的课堂应该是"体现自主、创设合作、引导探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让学生真正地在进行学习的。
  关键词:有效教学 有效措施 课堂教学 提高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也在逐渐的发生着改变,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形式,亟需进行突破,数学作为我国高考的主要课程,在初中学习阶段的地位可想而知,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也是摆在初中数学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来看,对于初中数学改革的要求不仅仅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数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学的出发点,应该是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导,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师生的互动中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得到发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相应的品质。可以说,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判断我们的教学成功与否的最重要依据。学生学到什么东西?得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首先要追问和考虑的问题。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与教学工作中,了解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外延等理论知识,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策略,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逐步完善提高,对提高教学效益、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情况下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开展教学行动,对教学的结果与理想的教学目标做出对比,根据实际与理想之间的符合程度来衡量教学的有效性,符合的程度高,就证明课堂教学有效,如果实际与理想之间的偏差过大,则认为课堂教学效果不好或者是无效。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数学史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区别与其它学科的是,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够掌握一种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解题的方法,很多数学题拿过来就会显的很陌生,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数学知识相比如文科的知识显得比较抽象,难于理解,但是数学也是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是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基石,学习好数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的十分必要,本文作者通过总结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同时也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认为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初中数学的知识架构是有一点一滴的数学基础知识累积的,如果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就由于高楼大厦的地基没打好。初中数学的解题思路都是将一个一个小知识点灵活的运用,题目归根结底都是由基本的知识点演变而来的,掌握了数学的基础知识,就掌握了解题的突破口,解题的过程中就能够得心应手,所以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重视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一个知识点,从接触要熟能生巧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练习的题目有需要有简单到复杂,因为一套数学试卷中,复杂的题目必经占的比例较小,大部分题目考查的基础知识都很容易,复杂的题目是为了拉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容易的题目和难度中等的题目是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初中数学教师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2、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采用什么方式来实现教学目标,应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不能只重视教学的形式是否新颖,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化。不同的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选择和运用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的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学方法虽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选用都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好自身对各种教学方法驾驭的能力,选用那些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法。每种教学方法都有长处和短处,因此,教师在运用教学方法时不能单一化,必须在正确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从教材的需要出发,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化组合,以长克短,充分发挥创造性,以取得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使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走上共同发展的道路。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师生关系。传统教学一直认为:“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学生是期望的知识接受者。“传道、授业、解惑”被认为是教师的天职,特别强调教师教与学生学,而对教师向学生学习和师生互动学习很少提及。新课程则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受益者。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熟悉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之后,对于初中数学题的解题逐渐的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其中还会出现一些创新性解题思维,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展现空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和交流,对于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思维,及时的给予肯定并推荐给其他的学生去借鉴,能够扩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4、有效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是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权和思考、活动的自由,让课堂动起来。教师要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索,创造充分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心。因此数学课堂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实践活动是学生发展成长的主要途径,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教师也应发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如不加目的的指导,不提具体要求,学生就会乱成一锅粥,动手与动脑脱节,不能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必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5、恰当的情感交流
  课堂中营造教学的和谐性,构建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因为学生往往将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上去。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一位学生,学生也会敬重教师,对该学科产生好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对学生关爱的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就是表扬学生。不管这个学生学习好不好,要挖掘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给学生一句肯定的话语,能够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微笑、点头、欣赏的目光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错误的回答或反应不忽视,不嘲笑,并给予热情的指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让学生从数学教学活动中真正感受到知识的乐趣,在民主的氛围中,错误应该得到允许和理解,而不是排斥和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才会得到尊重和保护,学习的有效性才会得到提高。
  总之,初中数学对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致使初中教师亟需在课堂教学额效率上有所突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座山,只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及时的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加强沟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喜欢学习数学,充分发挥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的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多方位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