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以人为本——先育人,后写作
【作者】 刘荣彬 刘海燕
【机构】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西山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于漪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育人渗透于每一篇课文之中,老师在教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需要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在写作教学这一综合性知识运用中要以人为本——先育人,后写作。
在写作教学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育人——写作”的教学原则,是因为现今的写作教学中“人”与“文”严重分离。目前体现于学生写作的一大通病,既是写作脱离现实生活,就连小学生的写作都被老师和家长无谓的提拔到一个不能让人接受的高度。小学生的思维被拔高到成人思维,小学生的语言失去了童真和童性。学生作为人的这些因素如不解放,就不可能在科学的写作活动中进一步激活并得到培育。“育人——写作”教学改革的主要意图就是要通过解放人来解放文,以解放文来解放人,使文为人发,人以文立,以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创造精神。
所以,我们目前写作教学的的根本任务,第一、不是技巧的先行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和形态,在搞清楚“为什么写”的前提下再来探索“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欲望,抒写自己;让他们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熔炼和培育自己多方面的育人素质;让他们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让他们把真话说得更准确,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从而使做真人的质量更高。“育人——写作”这一实验的提出是改革写作教学现状、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培育学生写作与育人的关系。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是“育人——写作”教学的思想前提。具体说来,两者的关系要做到相互统一:第一是育人与写作在社会生活上的统一。写作既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体现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是育人与写作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人为文之本,写作既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素质的外化,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行为。知、情、意、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相对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水平。“育人”与“写作”理应在知、情、意、行上相互统一。第三是育人与写作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是人成为“符号动物”“文化动物”和“理性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和条件。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水平。基础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是要为他们的语言生命打下坚实的基础。写作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正是从语言的角度塑造人,使其能运用语言建立同周围世界的全面联系(从认识的到审美的),并提高实践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写作”也就是“育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精密和多样化,同时也对语言的审美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好语言基础,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水平的高低与作者的语言背景经验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背景经验”,决定着人们的言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决定着人们言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离开了育人,写作的意义便无从谈起;离开了写作,育人就留下了诸多缺陷和遗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育人要求写作,让写作促进育人,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第三、“育人——写作”的教学原则,“育人——写作”教学力求在写作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写作从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写作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写作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是要用美的规律把“育人”与“写作”贯通和统一起来。在写作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育人——写作”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写作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苦于写作”“写作很苦”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写作教学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写作教学现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究“育人要求写作,写作促进育人”的有效方式,积极地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写作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述在写作之中,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育人”的质量。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写作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写作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写作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育。坚持主体性,高扬教学双方的主体精神,是“育人——写作”教学的根本原则。
“育人——写作”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展开与推进,使写作活动真正成为主体精神逐步展现和发挥的生命过程。通常的教学,往往“直奔主题”,重视的是对知识结论的接受而不甚注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教育功能。“育人——写作”教学,要把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开发和培育学生潜能,引发和吸引学生兴趣的过程,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本体的动态展开和自然推演。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教化、同化与顺应、享受与发展融为一体,生态优化得以实现,生态作用得以发挥。是否重视和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育人——写作”教学的动能与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过程设计和运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在写作教学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育人——写作”的教学原则,是因为现今的写作教学中“人”与“文”严重分离。目前体现于学生写作的一大通病,既是写作脱离现实生活,就连小学生的写作都被老师和家长无谓的提拔到一个不能让人接受的高度。小学生的思维被拔高到成人思维,小学生的语言失去了童真和童性。学生作为人的这些因素如不解放,就不可能在科学的写作活动中进一步激活并得到培育。“育人——写作”教学改革的主要意图就是要通过解放人来解放文,以解放文来解放人,使文为人发,人以文立,以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创造精神。
所以,我们目前写作教学的的根本任务,第一、不是技巧的先行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和形态,在搞清楚“为什么写”的前提下再来探索“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老师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欲望,抒写自己;让他们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熔炼和培育自己多方面的育人素质;让他们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让他们把真话说得更准确,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从而使做真人的质量更高。“育人——写作”这一实验的提出是改革写作教学现状、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其理论思考和实践操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在写作教学中积极培育学生写作与育人的关系。对两者相互关系的认识,是“育人——写作”教学的思想前提。具体说来,两者的关系要做到相互统一:第一是育人与写作在社会生活上的统一。写作既是人们生活的需要,也是体现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有效途径。其次是育人与写作在知、情、意、行上的统一。人为文之本,写作既是人的心理和意识素质的外化,又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命行为。知、情、意、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几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相对集中地体现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水平。“育人”与“写作”理应在知、情、意、行上相互统一。第三是育人与写作在语言符号上的统一。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语言能力是人成为“符号动物”“文化动物”和“理性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和条件。人生活在语言中,语言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的生命水平。基础语文教育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正是要为他们的语言生命打下坚实的基础。写作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正是从语言的角度塑造人,使其能运用语言建立同周围世界的全面联系(从认识的到审美的),并提高实践的效率。在这个意义上,“写作”也就是“育人”。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精密和多样化,同时也对语言的审美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打好语言基础,对于学生走向社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还值得注意的是,写作水平的高低与作者的语言背景经验密切相关。不同的“语言背景经验”,决定着人们的言语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生动性,决定着人们言语的文化内涵和表达能力。离开了育人,写作的意义便无从谈起;离开了写作,育人就留下了诸多缺陷和遗憾。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育人要求写作,让写作促进育人,我们的写作教学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真正要求,才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
第三、“育人——写作”的教学原则,“育人——写作”教学力求在写作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写作从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写作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努力追求把写作活动审美化的境界。这就是要用美的规律把“育人”与“写作”贯通和统一起来。在写作教学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遵循审美规律,创设美的氛围,在审美化教学活动中实现“育人——写作”的教学目的。教师要把自己的教学美和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写作境界作为自己的整体追求,用美的思想、美的语言、美的形式启发诱导学生说真话、写自己,记录生活中的美,表达美的心灵,从而让写作活动本身成为一种美的享受,切实改变“苦于写作”“写作很苦”的教学现状。教师必须首先转变固有的不科学的写作教学观念,努力冲破“重技能,轻本体”的写作教学现状,摒弃见文不见人和限制学生个性与生命精神的错误作法,主动研究“育人要求写作,写作促进育人”的有效方式,积极地建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有主动创作的激情与行动,并能在写作中主动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生活与情感真诚地倾述在写作之中,以适应自身生存、享受和主动发展的需要,并反过来提高自己“育人”的质量。要努力培育真诚性,就是要把过去写作中教学双方“合谋作伪”的现象坚决予以摒弃,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自己”的写作意识。叶圣陶先生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世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状况;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要放手鼓励个性化,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性。“以人为本,发展个性”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因为保护和鼓励个性就是保护和鼓励创造性。写作教学中如果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而一味地强调某种模式或共性,就必然扼杀学生的个性。在写作教学中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写作中得到富于活力的引导和培育。坚持主体性,高扬教学双方的主体精神,是“育人——写作”教学的根本原则。
“育人——写作”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展开与推进,使写作活动真正成为主体精神逐步展现和发挥的生命过程。通常的教学,往往“直奔主题”,重视的是对知识结论的接受而不甚注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教育功能。“育人——写作”教学,要把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开发和培育学生潜能,引发和吸引学生兴趣的过程,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本体的动态展开和自然推演。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教化、同化与顺应、享受与发展融为一体,生态优化得以实现,生态作用得以发挥。是否重视和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育人——写作”教学的动能与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过程设计和运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