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情感、情绪在声乐教学中的影响

【作者】 刘 艺

【机构】 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蔄山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语言是交流情感的工具,然而歌唱就是带有旋律的语言。歌唱是情绪与情感的艺术。换言之,歌唱是歌者内心情绪和情感的表现形式。歌唱者内在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果歌唱者只局限于技术而没有情绪和情感表现的话,是冷漠苍白、没有灵魂的,甚至连技术的完美也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声乐教学;情绪表达;情感;艺术表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提出:“歌唱是情感的产物,而艺术是注重形式的,二者的对象完全不同,歌唱是简单的,本质上像是对话,它是实际生活的产物。”的确,在歌唱中,情绪和情感是声音的依据,声音是内心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情感”(feeling):“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从广义而言,它与情绪一样,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而言,它又不同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态度体验。
  “情绪”(emotion):”广义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狭义指有机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生物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短暂性的较剧烈的体验。
  情感、情绪这两种心理现象,在歌唱和技巧训练中往往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比如:歌唱情绪低落,状态就差,歌唱也就没有激情,声音没有活力,那么到高音的时候自然就会困难。显而易见,能否调控好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情绪状态是声乐教学成败的关键。
  一、情感、情绪对歌唱的影响
  情绪或情感是建立于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歌唱者的情绪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其发声、演唱,虽然其发声器官完全正常,但当其心理产生情绪异常时,也很难成功地演唱一首歌曲。因此,我们可以说声乐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受着“情绪”这一特殊心理因素的影响或支配,而前者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反作用于后者。
  情绪化在声乐学习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首先最大的弊端就是渗入性格的“情绪化”,其中许多声乐学习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心情烦躁的时候,就会喉咙发紧、软腭僵硬;当自卑等一些颓废情绪出现时,则会发声管道扩张不够、音高偏低等。情绪化的声乐学习者如果不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就会很容易出现这样的极端。喻宜宣教授在《几年来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把重视学生歌唱心理的培养认为是声乐教学的基础训练,她说“从这几年的经验中,我们懂得了要在进行训练以前就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确,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培养自己的歌唱情绪,从训练之初就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心态问题对于情绪化的声乐学习者来说是通往成功之路的最大绊脚石,因此要克服它。
  二、声乐教学中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解决声乐技巧的动力。
  在声乐教学中,情感的调控对解决声乐技巧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声乐艺术的学科特点处处充满矛盾,学生就是在矛盾不断出现和不断被解决的过程中,使歌唱技巧和艺术表现得到提高和完善的。
  积极的情感状态是获得好的歌唱的基础。比如:有些学生经常为追求某种声音的效果,为找“高位置”从而脱离了自然的状态,发声音位不高、咬字无力、歌唱状态不够积极等状态。笔者认为,朗诵本身就是艺术性的语言,用富有情感和语气的朗诵状态来歌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乐记》中记载:“歌之为言之,长言之也。”歌曲的创作与表现都是人们生活中情感语言的演变,而完美的朗诵更是发声技巧、语言技巧及感情表现的最好体现。笔者认为,在声乐演唱中,可以借助朗诵的感觉,带有情感性并有良好的声乐技能,进行练习,可以找到好的声音感觉。
  声乐教学成功者往往是教师善于教与学生善于学的积极互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及情感状态,控制着他的歌唱行为和技术的发挥。比如,通常声乐学习中的呼吸问题,如若只强调怎么吸、吸多少、吸到什么部位等等,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不易做到的。若能讲明歌唱呼吸与生活呼吸的异同和特殊性,启发学生吸气时可想象“闻花香”“打呵欠”地感觉,呼气就如“吹蜡”的生活体验来找感觉,就可能获得好的效果。
  三、情感因素是歌唱表现艺术美的核心。
  歌唱是一门技巧性较强的学科,但也是带有情感的一门艺术。歌唱不仅仅局限于会唱,而且它更高地要求运用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来演唱,这样才是完美的艺术。
  声乐教学的情感调控体现在对歌唱的艺术表现与情感内涵的挖掘上,声乐本身就是生动、鲜活、充满想象力的一门艺术。对于声乐的学习,要善于点燃自己的情感火花,只有当自己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体验时,才会对作品的艺术美产生热爱。在具体的声乐作品中,要运用富有情感地想象分析歌曲的旋律与歌词,并用艺术性的朗诵语言准确而生动地朗诵歌词,就会增强生动性。还可以通过联想歌词的意境使之构成一幅生动的“音乐画面”,宛如身临其境。但是,表演者应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在表演中放收自如,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美国朱利安达音乐学院声乐教师塞吉厄斯?卡吉讲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一位年轻女高音唱《托斯卡》第二幕的咏叹调时,不禁抑制不住真的哭起来,一瞬间,听众深为感动。接着发生的就太糟糕了,由于呜咽,她再也不能开唱咏叹调。笔者认为,要以全面热情投入演唱中去,充分发挥情感的表现力,但是必须要具有冷静、清醒的头脑,把握自己表演的分寸,客观控制自己的情感。
  综上所述,一个歌唱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自己的精神状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即提升精神状态。笔者建议,阅读大量的文学名著,从中汲取“营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大量涉猎有助于歌唱的一些书籍来充实自己,进而取长补短,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平衡,养成良好的歌唱状态,这才是学习声乐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陈娟.歌唱训练中的心理调控[J],贵州: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3月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4月
  [3]邹长海.音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艺术出版社,2003年5月
  [4]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5月
  [5]李晋瑗,李晋玮.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年2月 
  [6]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