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升德育实效,从身边的事例说起

【作者】 祁国萍

【机构】 (兰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甘肃 兰州)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现在的孩子不知该怎么教?老师面对00后这些教育对象,显得茫然。的确,当下的孩子是伴随着互联网长大,孩子在变,我们教育该何以应变。先前的教育理念已不适合他们,单纯的说教效果甚微,教师不防实施感化教育。在学习和生活中抓住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慢慢感染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达到德育的目的。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关键词:教育理念 德育 感化 摇动
  德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它告诉我教育是“慢”的事业,容不得我们急功近利,揠苗助长;教育是静静的陪伴,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如“润物细无声”。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创造各种机会,从孩子心灵深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染学生,塑造未成年人的品德。
  一、教师保持积极情绪,控制自己的怒气和怨气,保持心理平衡,以自己乐观的情绪感染学生。
  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老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用包容、爱护和充满期望的心态解决问题。有的教师虽然努力但没获得相应的荣誉,就自暴自弃或抱怨领导不公,甚至在课堂上言语中流露对学校的不满,数落领导或是同事,以博得学生的同情。这样就把不良情绪传导给学生,特别是年龄偏小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欠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对学校或其他老师的不满、排斥、有成见的种子,进而影响良好品德的形成。耳濡目染,学生受老师的影响,不能有效管理情绪,徒增烦恼。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所犯错误用包容,期待的心态看待,以自己言的行感染学生。
  二、教师要放下身段,融入学生,以自己的真情感化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需要教师走入学生内心世界,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尤其这一届高一学生都是00后,他们要求与教师地位平等,不喜欢高高在上,严辞说教的教师。与他们和颜悦色,平心静气交流沟通的更受青睐。他们更加顾及“面子”,维护自尊。在课堂上睡觉,思想开小差或搞小动作,老师若全班面前批评,他们从表情,举止等方面表现出不满、抵抗情绪,这与老师的初衷事与愿违。
  【个例分享】李强是高一年级有名的“睡觉大王”。所有任课老师提起他除了叹气就是摇头,无论哪门课都是从头睡到尾。老师罚站,他东倒西歪,没个站相,甚至站着都能睡着。一次我刚上课不到5分钟他竟然打起了呼噜,恕不可遏冲到他面前拍了他两书并声音提高八度说“你啥时能睡醒”。他睁开惺忪的睡眼藐了我一眼,睡姿都没变又趴下了。当时我处于尴尬境地,不知如何收场。因为心里明白:他已经跟我“杠”上了,再批评会激化矛盾。我转身走开,暂时“不处理”。课后我及时进行反思: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感化李强同学。我与他周围的同学及伙伴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生活、学习习惯。与家长电话沟通,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及生活环境。李强是独生子,父母忙于生意,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娇生惯养、溺爱,许多独生子女的教育缺陷都在这个孩子身上体现出来。从小学痴迷于游戏。初中阶段请家教,被迫上辅导班,强压下勉强考入一般高中。我校是寄宿制高中。每天晚上,李强巧妙躲避值班老师熬夜玩手机到两三点,因此上课总是瞌睡,孩子已有“摔罐子破摔的心理”。他私下对同学说“要借助老师找个机会,不再上学”。显然他有故意的意念,是给老师设的套。国庆刚过,晚自习我去辅导学生,李强在偷偷地玩手机。我悄悄走近他低声说:“李强我的手机有点问题,能帮我看看吗?”他先是一怔,然后欣然应许。来到办公室,我给他倒杯水,搬过椅子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在他修手机的过程中,我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贪玩的故事,动之以情,他的内心有所感触。修完手机,他没有急于“摆脱”我,而是继续与我交流。在和谐的沟通中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了孩子。慢慢他的眼眶湿润了,后来泣不成声。经过这次心灵的沟通李强发生很大的变化:手机游戏只是偶尔玩玩,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成绩明显提升。在李强的感化教育中,我以自己真实的事例,动之以情,走入学生的内心。正如“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
  三、在生活中善于抓住契机,让学生了解道德的价值,从中学会判断和选择,分清“美”与“丑”,“是”与“非”。
  每个人品德成长仅仅源于对生活的感悟以及生活中形成道德标准的认同。老师应该从身边的发生的事去寻找德育的契机。生活本身就是德育。
  【案例分享】在2014年秋季的一天,晴空万里,凉爽的秋风中裹着淡淡的瓜果香,闭上眼睛,深呼气,全身每个毛孔都散发着活力,心情格外好。不知不觉已来到校门口,在我前边走着两个高一的女生,她们边高兴地聊着天边吃零食。“啪”一个零食包装袋扔在地上。我径直走过去,捡起来,放入垃圾桶。在我后面的几位同学也把自己的周围的垃圾捡了。下午第一节课后,扔垃圾的两个同学主动来找我。我一时还没反应过来,因为我已经把那件事遗忘了。他们非常诚恳地说:“老师,对不起,我们不应该随手人垃圾。您的所做所为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我微笑着对学生说:“那只是举手之劳。我们美好的环境需大家维护。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保护环境。”两名同学向我鞠了一躬说:“您没有当面批评我们,谢谢您的宽容和理解。我们不是故意的,只是平时随手扔习惯了。”后来我在校园中不时地看见学生主动捡垃圾,学校环境更整洁了。
  四、德育是“慢”的事业,不能急于求成。是静静的陪伴,是教师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常听许多老师抱怨:现在孩子太难管理,某某同学好话说尽,坏毛病就是不改。批评重了,认为是伤了他们的自尊,“轻描淡写”毫无作用。的确现在的孩子是伴随互联网长大,他们被爱包围着。因此,他们的价值观念与80后、90后有很大的差别。在我看来完全错误的行为,他们却不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逐渐被边缘化。单纯说教,他们常以消极情绪抵触。还以“我们的世界,你不懂”来终止理论。对这代孩子的教育要“慢”不能急于求成。从生活和学习中的点滴,从“零”循序渐进,静静陪伴孩子转化和成长。
  【个例分享】新生刚入校,许多孩子对学校纪律非常不适应,尤其是斌。无论那门课,在课堂上拉这个,捣那个。一会儿在桌框里找东西,一会儿玩弄自己的手指头。老师制止,他有一堆理由证明自己的无辜。甚至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说“他没错是老师故意找茬”。所以每次批评教育后,他一点都没有改变。他的这些行为也引起了同学的反感,都不愿意和他交往。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认为孩子可能患有“混合型多动症”。与家长沟通,的确是。在小学时就去看过大夫。由于父母为生计奔波,对孩子疏于正确引导,孩子的自控力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放任自己,无所畏惧。我下决心让斌融入正常的集体教育生活中。刚开始,我有意安排他参加需要精力的活动,并及时表扬,这样他的注意力慢慢转移了。在课堂上创造机会让斌发言。几次班会课由他主持,组织,这促使他克制自己上课专心听讲,专注于某一件事。作为班会的主持,他首先要做到严于律己,才能让别的同学心服口服从而配合他的工作。为了让他学会遵守规则,我在大课间精心设计了一些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斌纠正不良行为,提升自控能力。多动症的孩子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经过一段时期的观察,从他细小的表现去分析,蒋小喜欢培养成兴趣。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斌有了很大的改观。放寒假那天,我摸摸她的头说:“斌,你进步了,老师替你高兴”。孩子眼中饱含泪水,哽咽着说;“老师,我衷心谢谢您”。
  斌的转化是‘慢’过程,他的注意时间是慢慢延长。从斌的个体教育中,我也积累了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当他们感到迷茫时,我们要用全部爱心,科学的方法,解脱他们的困扰,让他们得以快乐健康成长。
  五、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
  进入高一的新生课业负担重,尤其是寄宿学生,生活环境改变,让他们无所适从。生活的全部都聚焦在学习上,让他们感到枯燥,甚至窒息。有些学生焦虑,性情暴躁;有的则表现为沉默寡言,不愿与同学接触,独来独往,甚至会表现出“抑郁”的迹象。如果这些孩子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会积累成真正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偏差。
  【个例分享】雪是一个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孩子。她的中考成绩非常理想,他的父母谈起雪,脸上洋溢着喜悦。.虽然是高一刚入学,但她却引起了我的注意:上课大胆发言,班级管理方面是班主任的好帮手。大约一个月后,我发现这孩子有了变化:看上去很疲惫,学习兴趣锐减,隔三差五请假。尤其是第一次月考后,与刚开学的她反差很大。我想必须要找个合适的机会与孩子谈谈。那天正好我上晚自习,我看见雪盯着课本,目不转睛。我轻轻走过去,她都没有察觉到。轻轻拍了一下她的肩头,她不由怵了一下。我示意她随我到办公室来。我用和蔼的语气,从她的生活谈起,言语中流露出无限的关爱。慢慢孩子打开了心扉:寄宿制生活和高中课程给了她很大的压力。在家生活一切都是父母包办,初中学习负担较轻。可是高中生活让她力不从心,她晚上经常失眠,消化不良,身体也特别虚弱。但她依然努力学习,然而月考成绩给她致命一击。她想过退学,不愿意与父母、同学说话,甚至想到了自杀。显然雪心理上有困扰了,必须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我与家长及各任课老师沟通、协调,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细致心理转化工作,孩子脸上红润了,不再是愁眉苦脸。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升,父母也通过电话表示谢意。
  对于正在成长的高中生来说,如果这些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疏导,可能会累积成真正的心理障碍,形成心理偏差。而对这些孩子们疏导要“慢”,在短时间内成效不会很显著。同时,这些孩子心理已经很脆弱,因此要以极大的“爱心”来暖化她。即教师以“耐心”和“爱心”感化学生。
  教育是“摇动”和“唤醒”。教师以自己的学识、良知、勇气感染学生。使其对生活充满热情,憧憬未来。“幸福”和“充盈”渐渐滋润心因,从而“一朵云推动一朵云”,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高辉,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三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9.7
  2.钟贞柱《政治课教学》2004年第6期
  3.张春华《教研论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7.1
  4.《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