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享受教育生活 快乐成长你和我——读《左蕾肯定有“魔法”》有感
【作者】 李玲娟
【机构】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朱顶镇坪上育才希望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偶然间,我读到《中国教师报》记者马朝撰写的《左蕾肯定有“魔法”》一文。从教二十年、被评为青岛市“最受学生喜爱的老师”得左老师说:“做好一名小学教师其实不难,再高深的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也要以‘爱’为基础,以‘了解和理解’孩子为前提。”看到这句话,我深有感触。
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一直的梦想,但命运弄人,我没有考上师范院校。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我努力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并在后来的招考中有幸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很珍惜并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与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相比,我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显得有些不太专业。但业余时间,为了使自己胜任这份工作,我不断阅读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随时向优秀老师请教,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左蕾老师却给了我心灵的启迪——爱岗敬业,享受教育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心中的美。左老师说:“做老师与做父母一样,关键不在于你要求学生怎么做,做什么,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做。所谓育人先育己,老师在不断地自我成长,孩子们不成长是不可能的。”左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左老师通过拍照来提高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通过写日记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来争取课堂教学最佳效果。她经常读自己的日记给学生听,让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言行。非常巧合的是,我也有写日记、读日记的习惯。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所以习作教学在这个阶段显得格外重要。刚接手三年级时,对于刚踏入教育工作不久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我向其他老师请教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他们告诉让学生们读范文、背范文。这种方式我尝试了一下,虽然缓解了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的困局,但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观察能力及自主积累语言的能力。于是我就想出了写日记、读日记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我的日记内容一般都是关于我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感想以及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一些趣事,甚至包括每个单元习作的下水文。就这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班现在已升入四年级,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习作。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我感到非常欣慰。
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是做好教育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师倡导的“童心母爱”,几乎是左老师二十年教学生涯的写照。我也深爱着我的学生。这个班五十个孩子都来自学校周边的村庄,家长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已为人母的我,能体会这些孩子长期失去父母关爱的感受。在课堂上,我总会以一种轻松活泼的状态教每节课,尽量缩小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他们也很喜欢我的课,上课总是那么认真听讲,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大课间,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跑步、做操、玩游戏,甚至有好吃的也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而孩子们有时也给我带来自家园地里的豆角、青菜。我努力让孩子们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记得有次上课,我们班的朱晴同学找我时,随口喊了一声“妈”。当孩子反应过来时,羞得小脸通红。而我很激动,这说明孩子不经意间已把我当做她的亲人,我很自豪、幸福!
左老师的“魔法”以“爱”为基础,以“理解和了解”为前提,站在孩子角度上展示他们美好的一面,而我用真诚质朴的方式爱着我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快乐成长,静待花开,细心发现培养,期待在教育生涯中邂逅许许多多教育的幸福。
当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一直的梦想,但命运弄人,我没有考上师范院校。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我努力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并在后来的招考中有幸地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很珍惜并热爱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与师范院校毕业的老师相比,我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显得有些不太专业。但业余时间,为了使自己胜任这份工作,我不断阅读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随时向优秀老师请教,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而左蕾老师却给了我心灵的启迪——爱岗敬业,享受教育生活带来的幸福与快乐。
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表达心中的美。左老师说:“做老师与做父母一样,关键不在于你要求学生怎么做,做什么,重要的是你自己怎么做。所谓育人先育己,老师在不断地自我成长,孩子们不成长是不可能的。”左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左老师通过拍照来提高自己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通过写日记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通过在课堂上不断创新来争取课堂教学最佳效果。她经常读自己的日记给学生听,让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言行。非常巧合的是,我也有写日记、读日记的习惯。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所以习作教学在这个阶段显得格外重要。刚接手三年级时,对于刚踏入教育工作不久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我向其他老师请教如何指导学生写作,他们告诉让学生们读范文、背范文。这种方式我尝试了一下,虽然缓解了学生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的困局,但难以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观察能力及自主积累语言的能力。于是我就想出了写日记、读日记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我的日记内容一般都是关于我日常教育教学中的感想以及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一些趣事,甚至包括每个单元习作的下水文。就这样,通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个班现在已升入四年级,大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习作。看着孩子们用稚嫩的笔写出自己的心声,我感到非常欣慰。
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是做好教育的基础。著名的教育家斯霞老师倡导的“童心母爱”,几乎是左老师二十年教学生涯的写照。我也深爱着我的学生。这个班五十个孩子都来自学校周边的村庄,家长大部分都在外地打工。这个年龄段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孩子,只能留守在家里,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已为人母的我,能体会这些孩子长期失去父母关爱的感受。在课堂上,我总会以一种轻松活泼的状态教每节课,尽量缩小我与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他们也很喜欢我的课,上课总是那么认真听讲,积极踊跃地回答问题。大课间,我会和孩子们一起跑步、做操、玩游戏,甚至有好吃的也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而孩子们有时也给我带来自家园地里的豆角、青菜。我努力让孩子们轻松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记得有次上课,我们班的朱晴同学找我时,随口喊了一声“妈”。当孩子反应过来时,羞得小脸通红。而我很激动,这说明孩子不经意间已把我当做她的亲人,我很自豪、幸福!
左老师的“魔法”以“爱”为基础,以“理解和了解”为前提,站在孩子角度上展示他们美好的一面,而我用真诚质朴的方式爱着我的学生,和他们一起快乐成长,静待花开,细心发现培养,期待在教育生涯中邂逅许许多多教育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