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女性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浅析——以承德市为例
【作者】 石 英
【机构】 承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女性就业较男性更是面临许多困难,本文在笔者利用自己的调查数据,分析承德市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现状,认为农村劳动力就业,从就业行业,工资收入等方面来看,男、女性别比率严重失调,农村女性劳动力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为此本文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加强女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第一加强农村女性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第二根据女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关键词:农村 女性劳动力 非农就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要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主要来源,劳动力优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国农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济面貌产生很大改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求职困难,就业层次低,工资收入低,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安全等等。特别是女性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30公里,总人口381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这里是京、津等地使用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也都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重点研究当地农村女性非农就业问题。
笔者随机选取承德市的4个县,每个县随机选取2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选取15家农户作为调查对象。总计调查120家农户,收集户主及其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在教育、收入、就业、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回收98份,汇总有效问卷80份,有效个人样本212人,可供分析样本量135人。进行如下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性别严重失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8%,女性占31.2%;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4.1%,女性占35.9%。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根据承德市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承德市乡村从业人员男性911851人,女性713748人。男、女比例分别为56.09%和43.91%,相差1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承德统计年鉴》2015年)。根据笔者调查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男、女比例分别为62%和38%,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通过上述数据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无论从整个农村的整体状况来看,还是从外出非农就业局部来看,男、女性别比率差距都很大。农村女性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将不利于为今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性别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由个体外出变为家庭集体外出。很多家庭都是丈夫外出打工安定下来以后,将妻子孩子带到打工地一起生活,妻子就近打工干零活,逐步打算在打工的城市定居,所以近年来,女性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下面就来详细分析性别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
表1承德市乡村从业人员性别情况
数据来源:《承德统计年鉴》2005-2015年
根据承德市统计年鉴显示,从2005——2014年承德市乡村从业人员男性净增加43196人,女性净增加29024人(数据来源:《承德统计年鉴》2005-2015年),虽然增加值不高,但是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些女性进城之后收入如何,笔者重点做了调查。
被调查者中女性非农就业人员平均年龄35.86岁,平均工资收入2131.76元,男性平均年龄36.37岁,平均工资收入3375.18元,二者平均工资收入相差1243.41元,男性平均工资收入高出女性58%,男性非农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女性。是什么原因导致工资收入水平差异这么大呢?笔者对被调查对象行业做了分类统计。
表2承德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行业分布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酒店饭店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调查结果来看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酒店、饭店服务等领域,占被调查对象的19%。男性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安装领域,占被调查对象的33%。服务业的平均工资为2303.03元,建筑安装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3223.17元,所以女性非农就业受行业限制明显,非农就业工资水平低。
从表2可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62%和38%,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水平、婚姻等原因,限制了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女性受教育状况和男性比较起来也处于弱势,而且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结婚后将更多地承担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任务。所以非农就业女性人数低于男性。
三、加强女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是城镇化发展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女性作为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稳定性起着决定作用。家庭分工中,女性更多地承担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女性就业的稳定决定着家庭的稳定,家庭的稳定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女性劳动力顺利转移,才能带动整个家庭顺利转移,才能保证整个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持续、稳定。这也是承德市区域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女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其成功实现非农就业刻不容缓。
(1)积极开展农村女性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普及率。目前我市大部分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对于农村贫困学生都是免费的,不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是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机会。之所以没有好好利用的原因是第一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知道有这样的机会。第二农村传统的对于女性的歧视,女孩子往往要在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带弟妹。鉴于此,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加大农民享受免费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普通农民都能知晓。其次要加强女童辍学的监管力度。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任务,而教育的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只有经过教育使人从习惯上、从骨髓里提高认识,形成文化,才能持续保持。所以可以调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强对适学女童入学的监管,保障其受教育权益。
(2)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职业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可以看做对劳动者的二次教育,而且更有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各级各部门培训机构可以兼顾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照顾家庭任务重、初到城市不适应等特点,开展带料加工等手工艺培训;从形式上可以采取入村培训、上门培训,使女性劳动力提早掌握技能,适应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 白菊红,袁飞.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1):16-18
[2] 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7-211
[3] 蔡昉,王美艳.女性劳动力供给特点与教育投资.江海学刊,2001(6):35-39
[4] 承德市统计局:《承德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5] 都阳.教育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6):26-33
[6] 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7] 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9] 周春芳,苏群.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农业技术经济,2008(5):10-17
[10] 周运清,刘莫鲜.农村女性非农化职业流动中的结构性差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116-119+254
关键词:农村 女性劳动力 非农就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78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要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工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市场主要来源,劳动力优势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在中国农村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经济面貌产生很大改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出一系列问题,农民工求职困难,就业层次低,工资收入低,子女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安全等等。特别是女性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承德市位于河北省东北部,距北京230公里,总人口381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这里是京、津等地使用农民工的主要输出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也都逐渐显现出来,本文重点研究当地农村女性非农就业问题。
笔者随机选取承德市的4个县,每个县随机选取2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随机选取15家农户作为调查对象。总计调查120家农户,收集户主及其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在教育、收入、就业、性别、年龄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共发出调查问卷120份,回收98份,汇总有效问卷80份,有效个人样本212人,可供分析样本量135人。进行如下分析。
一、农村劳动力性别严重失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在全部农民工中,男性占66.4%,女性占33.6%。其中,外出农民工中男性占68.8%,女性占31.2%;本地农民工中男性占64.1%,女性占35.9%。农民工中女性比例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根据承德市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承德市乡村从业人员男性911851人,女性713748人。男、女比例分别为56.09%和43.91%,相差12个百分点。(数据来源:《承德统计年鉴》2015年)。根据笔者调查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男、女比例分别为62%和38%,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通过上述数据可见,农村劳动力就业,无论从整个农村的整体状况来看,还是从外出非农就业局部来看,男、女性别比率差距都很大。农村女性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这将不利于为今后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性别对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格局已经发生变化,由个体外出变为家庭集体外出。很多家庭都是丈夫外出打工安定下来以后,将妻子孩子带到打工地一起生活,妻子就近打工干零活,逐步打算在打工的城市定居,所以近年来,女性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下面就来详细分析性别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收入的影响。
表1承德市乡村从业人员性别情况
数据来源:《承德统计年鉴》2005-2015年
根据承德市统计年鉴显示,从2005——2014年承德市乡村从业人员男性净增加43196人,女性净增加29024人(数据来源:《承德统计年鉴》2005-2015年),虽然增加值不高,但是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长。这些女性进城之后收入如何,笔者重点做了调查。
被调查者中女性非农就业人员平均年龄35.86岁,平均工资收入2131.76元,男性平均年龄36.37岁,平均工资收入3375.18元,二者平均工资收入相差1243.41元,男性平均工资收入高出女性58%,男性非农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女性。是什么原因导致工资收入水平差异这么大呢?笔者对被调查对象行业做了分类统计。
表2承德市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性别差异行业分布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从事建筑安装、交通运输、酒店饭店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从调查结果来看女性就业主要集中在酒店、饭店服务等领域,占被调查对象的19%。男性就业主要集中在建筑、安装领域,占被调查对象的33%。服务业的平均工资为2303.03元,建筑安装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3223.17元,所以女性非农就业受行业限制明显,非农就业工资水平低。
从表2可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62%和38%,女性劳动力非农就业还不到总人数的一半。这主要是由于文化水平、婚姻等原因,限制了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农村,女性受教育状况和男性比较起来也处于弱势,而且女性在社会分工中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结婚后将更多地承担照顾老人和孩子的任务。所以非农就业女性人数低于男性。
三、加强女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稳定性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是城镇化发展势不可挡的历史趋势。女性作为家庭成员的重要组成,对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稳定性起着决定作用。家庭分工中,女性更多地承担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女性就业的稳定决定着家庭的稳定,家庭的稳定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女性劳动力顺利转移,才能带动整个家庭顺利转移,才能保证整个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转移持续、稳定。这也是承德市区域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女性人力资本投入,促进其成功实现非农就业刻不容缓。
(1)积极开展农村女性义务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
政府部门应该提高农村女性受教育普及率。目前我市大部分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对于农村贫困学生都是免费的,不是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而是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些机会。之所以没有好好利用的原因是第一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不知道有这样的机会。第二农村传统的对于女性的歧视,女孩子往往要在家帮助家长做家务、带弟妹。鉴于此,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加大农民享受免费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普通农民都能知晓。其次要加强女童辍学的监管力度。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任务,而教育的保障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支撑,只有经过教育使人从习惯上、从骨髓里提高认识,形成文化,才能持续保持。所以可以调动美丽乡村建设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强对适学女童入学的监管,保障其受教育权益。
(2)有针对性地开展女性职业技能培训
技能培训可以看做对劳动者的二次教育,而且更有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各级各部门培训机构可以兼顾农村女性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照顾家庭任务重、初到城市不适应等特点,开展带料加工等手工艺培训;从形式上可以采取入村培训、上门培训,使女性劳动力提早掌握技能,适应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 白菊红,袁飞.农民收入水平与农村人力资本关系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3(1):16-18
[2] 白菊红.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167-211
[3] 蔡昉,王美艳.女性劳动力供给特点与教育投资.江海学刊,2001(6):35-39
[4] 承德市统计局:《承德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5] 都阳.教育对中国贫困地区农户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6):26-33
[6] 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7] 国家统计局2015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8]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中国统计出版社
[9] 周春芳,苏群.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与非农就业.农业技术经济,2008(5):10-17
[10] 周运清,刘莫鲜.农村女性非农化职业流动中的结构性差异[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3):116-119+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