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力》教学案例与反思

【作者】 张 荣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什么是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索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察、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⑤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行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学生懂得从例子中分辨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励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出发,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张,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察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实验:
  ①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②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①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②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③观察球从高处落地后的情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讨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力而手没有?
  6、做一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多媒体投影----火箭)
原因: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
  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改变,由学生的实验概括出 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实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形状
  3、质疑讨论: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助释疑。)
  四、理解知识,发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原因。由此你获得什么启示?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结束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美妙!关于力还有更神奇美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如果发现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较?
  2、怎样对力进行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来引入,学生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对力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能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中引导了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和力的示意图在教学中会逐步深化。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直观的感性材料,从而比较容易突破难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贯穿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激发学生的斗志,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开始新课的学习,整个课堂设计理念坚持了:达到学生自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会的坚决不讲,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最后给学生的作业也引人而易,充分让学生自己挖掘生活中关于力的实例,分析举例等,避免了重复,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