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
【作者】 祝 彬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兴堰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美术课是学校进行美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途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应当在尊重孩子、顺应孩子自然发展的前提下加以启发,引导孩子通过绘画来观察、了解这个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我参考有关文献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谈一下粗浅认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认为应当为校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诱发他们绘画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良好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给学生提供一个号的艺术环境,以境育趣,美好的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奋发进取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求知欲,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绘画活动,给学生举办美术画展,把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展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展出,就会信心大增,进而增强学习信心,学生通过观看画展,从中汲取知识而受到熏陶,如果老师能画一幅好画,出一期好板报,写一版好字,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且你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画家,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更高了。
二、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美术教师不仅应具有美术学科知识和艺术实践能力,艺术和美学理论修养的人文素质,还应该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对事物的积极感知和深刻体验,掌握和使用以视觉艺术的原理来认识艺术作品的构成和规律。他在课堂上应表现出好奇和思想开放,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他不一定是有名的艺术家,但却引导和培养了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和完美人格的社会人。因此,我认为,新课程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实现以下角色的转变。
1、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在中国100多年历史的班级授课制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唱主角而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教师一直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合作式的,师生共同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师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感受同体验,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师的促进应是以积极的投入为前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存在和教师对他的认同,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感受。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对待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爱护、关心学生;要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使学生拥有活跃的头脑,丰富的想象力;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生活,从中感受美、发现美,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不同的发展。
3、在美术创作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欣赏者。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爱学生,是负责任的教师的共性;会爱学生,才是好教师的灵魂。教师关注的应是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在“你很有见地”、“你很棒”、“你的想法很新颖”、“你启发了我”、“你很有观察力”的赞扬中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而美术往往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可能为他们提供尊重和满足。获得认可和欣赏是人人都具有的心理需要,渴求赏识是上进的动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欣赏者。
4、在美术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多年以来,教师总认为自己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很少把自己向教育学者或教育专家的角色上靠拢。实际上,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每一位教师都应走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道路。一个只埋头画画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个“画匠”;一个只知道低头教书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教书匠”。
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从“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帮助学生去发现、处理和运用知识,激发创造的欲望。美术教师应善于将美术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融合,并把各种问题埋于追寻美的游戏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上建立一种无比亲切的联系。这是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更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在传授技能时,我提倡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技法程式的训练和各种能力训练提高。一要由浅入深地传授教学课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各种技巧画法,使学生掌握必学的专业知识。二要在教学过程能力素质训练方面:如工艺美术教学中,许多活动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精神。一个制作,要多套工序,画面要求美观整洁,必须耐心,十分专注。有时需要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等。这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就是在这些小小的环节中要锻炼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团结友爱,认真负责,勤奋、自立、勤俭、合作等良好素质。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仅为我个人的肤浅认识,不足之处和值得认真推敲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行和老师多多指教。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针对儿童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我认为应当为校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诱发他们绘画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良好的环境能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给学生提供一个号的艺术环境,以境育趣,美好的环境可以使学生产生奋发进取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求知欲,可以让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绘画活动,给学生举办美术画展,把学生的优秀绘画作品展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有机会展出,就会信心大增,进而增强学习信心,学生通过观看画展,从中汲取知识而受到熏陶,如果老师能画一幅好画,出一期好板报,写一版好字,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而且你就是学生心目中的画家,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更高了。
二、美术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美术教师不仅应具有美术学科知识和艺术实践能力,艺术和美学理论修养的人文素质,还应该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对事物的积极感知和深刻体验,掌握和使用以视觉艺术的原理来认识艺术作品的构成和规律。他在课堂上应表现出好奇和思想开放,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造力,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他不一定是有名的艺术家,但却引导和培养了有创造性的艺术家和完美人格的社会人。因此,我认为,新课程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实现以下角色的转变。
1、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在中国100多年历史的班级授课制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教师唱主角而忽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教师一直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师生交流的方式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方式是合作式的,师生共同营造课堂气氛,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师生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感受同体验,交流信息,互通有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主意识,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教师的促进应是以积极的投入为前提,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存在和教师对他的认同,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感受。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对待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要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爱护、关心学生;要引导学生独辟蹊径,使学生拥有活跃的头脑,丰富的想象力;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生活,从中感受美、发现美,用自己的笔来表现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实现不同的发展。
3、在美术创作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欣赏者。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爱学生,是负责任的教师的共性;会爱学生,才是好教师的灵魂。教师关注的应是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让他们在“你很有见地”、“你很棒”、“你的想法很新颖”、“你启发了我”、“你很有观察力”的赞扬中进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个性,而美术往往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才可能为他们提供尊重和满足。获得认可和欣赏是人人都具有的心理需要,渴求赏识是上进的动力。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欣赏者。
4、在美术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多年以来,教师总认为自己只是知识的传递者,很少把自己向教育学者或教育专家的角色上靠拢。实际上,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还应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每一位教师都应走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道路。一个只埋头画画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个“画匠”;一个只知道低头教书的人也不过是一个“教书匠”。
在终身学习时代,教师从“独奏者”向“伴奏者”的角色转变,由传授知识为主转为帮助学生去发现、处理和运用知识,激发创造的欲望。美术教师应善于将美术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融合,并把各种问题埋于追寻美的游戏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上建立一种无比亲切的联系。这是新课程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更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为此,教师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三、在传授技能时,我提倡尊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根据教学内容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技法程式的训练和各种能力训练提高。一要由浅入深地传授教学课程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各种技巧画法,使学生掌握必学的专业知识。二要在教学过程能力素质训练方面:如工艺美术教学中,许多活动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习惯,坚强的意志,一丝不苟的精神。一个制作,要多套工序,画面要求美观整洁,必须耐心,十分专注。有时需要同学互相帮助、相互协作等。这看起来似乎是小事,但就是在这些小小的环节中要锻炼学生的品德修养,培养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团结友爱,认真负责,勤奋、自立、勤俭、合作等良好素质。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仅为我个人的肤浅认识,不足之处和值得认真推敲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行和老师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