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家庭作业,教师心中难舍的“鸡肋”——读《家庭作业的迷思》有感
【作者】 王美惠
【机构】 山东省莱阳市河洛中心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谈到家庭作业,估计很多教师都有一大堆的牢骚要发:布置吧,学生不好好做,浪费了习题;不布置吧,又觉得浪费了时间,何况其他科老师都布置呢!于是,家庭作业就成了教师心中难舍的“鸡肋”。寒假里,我拜读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教育运动”领军人物艾尔菲.科恩写的《家庭作业的迷思》,艾菲尔·科恩参考了300多种文献,写了一本薄而厚重的书,《波士顿环球报》用少有的郑重浯气评价这本叫《家庭作业的迷思》的书——“它是这个国家的每位老师和校长都应该阅读的书”,因为它用实证的方式打破了家庭作业的虚假神话。科恩说,家庭作业不仅是孩子的负担,也是家长的负担,而我们应该寻找更好的方式去教育我们深爱的孩子。
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学生每天回家都要面对的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要面对如何布置和批改家庭作业。书中提到,没有明确的证据能证明家庭作业对孩子的学业有帮助,这不禁让我反思,老师每天布置给孩子的回家作业,对孩子来说到底是负担还是帮助呢?虽然老师每天精心设计作业,力求轻负高质,但这些作业到底对孩子有多大的帮助呢?孩子回家不做作业是不是就学不好了呢?
读完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收获颇多。他搜集了大量的数据,为我们阐述了家庭作业的真相、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找回理智,正确处理家庭作业等。
先说说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吧。
2016年10月5号,十一假期开学前期,在QQ上遇到一个去年教过的学生。他告诉我,他们总共有40多人,在肯德基集体抄作业呢!
每周布置的家庭作业,周一回来之后,不论学生做的如何,都要花1~2节课的时间讲解。学生做的不好,这些课就白费了。
每周五各科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都期望学生会好好做。每周一检查作业的时候,办公室里就抱怨声一片!
就像作者科恩在书中提到的,“我们以为拉紧家庭作业这根‘绳子’,孩子就会在我们预定的方向上获得‘飞翔’的能力,而我们也尽到了应该尽的责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认为,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巧,可以补充课堂上的知识遗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科恩通过缜密的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美好的理由都立足于假设之上,而研究的结论却不支持这些假设。我们之所以把家庭作业作为一根促进学生成绩的“救命稻草”,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和懒惰,我们不想负起作为教育者应该尽的责任。我们想当然的把学习的责任留给了学生,而不想去读懂我们的孩子,去激发他们的潜能。
科恩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事例证明:“越深入探究,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就越小”、“即使家庭作业确实有用,效果也微乎其微”、“没有证据显示家庭作业对学业有任何好处”、“我们不但无法找出任何正相关,而且发现学生平均学业成绩,与家庭作业的频率、数量,以及老师用家庭作业打分数的平均百分比之间,都是负相关”。从这些数据、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单纯的机械的重复的家庭作业,不会起到任何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厌倦、反感,最终走入恶性循环:家长要老师多出,老师要学生多做,学生与家长、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差。大家都辛苦,但都未蒙其意。
如果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然而,目前却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论点。正如书中所提:支持的数据不是相当微弱就是不存在。但,我们真的似乎很难和“作业”做个最决绝的“了断”。家长会质疑:没有作业,我的孩子会不会比那些埋头作业的孩子落后?老师有没有在偷懒?老师会质疑:没有作业,我的学生会不会在标准化的检测、排名中落后于那些“在反复操练中成为熟练工”的学生?社会会质疑:没有作业,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甚至玩物丧志怎么办?我们的青少年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吗?……一切皆源于不信任,源于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科恩一针见血,但书中真正阐明的不是不要作业而是要问怎么做才有效益。而问作业的效益,问的不是是否提高学业成绩,而是还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增广、加深学习,亲子的关系与互动受到怎样的影响等等。
也许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想要一夕就彻底颠覆“作业”,尤其是一刀切地取消作业恐怕会矫枉过正,但让作业变得更实效,更人性化,更指向学习的终极价值或是可以努力也必须努力的事情。想要做好这件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科恩犀利、急切的措辞中去尝试拨开作业带给我们的重重迷雾,去探索一个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
当然,科恩虽然不赞同单纯的机械的重复性的大量家庭作业,但他也不认为应该“禁止所有的家庭作业”。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找回理智,布置科学、合理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呢?科恩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首先,老师可以先从询问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感受开始,然后,征求他们的建议,让学生说一些关于家庭作业的细节,或偶尔让他们参与讨论家庭作业的主题。至于家庭作业的内容,尽管老师还无意完全去除练习题式的家庭作业,却可以把平衡点逐渐从练习式的家庭作业转移到比较深思熟虑的计划上。
其次,老师要设计有特色的家庭作业。如果老师坚持自己设计具有特色的家庭作业,而不是教科书中预习准备好的练习题,学生可能会得到量较少和质较高的家庭作业。如果老师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设计一份作业,他们比较有可能去选择要学生做的作业。
最后,老师要停止评分。如果老师要给予家庭作业,那么重要的是,老师不应该把焦点放在检查作业和为作业评分上,因为这种模式只会强迫孩子顺从;相反地,老师应该让学生探索他们所做的作业,并解释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他们遭遇哪些困难,以及他们想出哪些新的问题等等。就如杰出的教育工作者马丁·哈伯曼所说,在最好的教室之中,家庭作业“不是被检查,而是被分享”。
读到这里,我想到自己关于家庭作业的一些心得。
长期关于学生做不好家庭作业的痛苦经历,让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学生做不好作业浪费习题,还不如家庭作业不布置习题,而是布置一些简单但却有意义的作业。例如:整理本周内已学内容的笔记、整理本周内的错题等。这样的作业既不至于浪费时间,也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本周内的学习内容。第一次布置学生整理笔记的时候,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了课本上的内容。我在点评作业的时候,表扬了那些书写认真、整理的比较系统的学生,并且挑选了一些很好的作业贴在教室墙上展览。下周再检查作业的时候,学生的作业进步非常大。几乎找不出一份不认真、敷衍的作业。
可见,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家庭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本周内的学习内容,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家庭作业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家庭作业,不以布置作业为目的,不盲目追求大量的练习,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校内就把知识掌握好,习惯培养好,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去感受童年的快乐。虽然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取消家庭作业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布置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感谢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让我认清了家庭作业的真相、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找回理智,布置科学、合理的家庭作业。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家庭作业这个问题,质疑它的质量和实际效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关于家庭作业的重大改革。就像艾菲尔·科恩在该书最后指出:“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让我们继续努力,调动孩子们对学习的“高度兴趣和动机”,让家庭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家庭作业的迷思》作者简介:
艾尔菲·科恩(Alfie·Kohn),1957年生于美国,著名作家、演讲家,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他对教育、教养和人类行为等领域都有涉猎,并基于社会科学的探索,对教养、管理及美国社会提出了广泛批评,因此广受争议。著作有《没有争议》、《你知道他们说什么》、《人性的光明》、《教养之外》、《用奖赏来处罚》、《我们的孩子应得的学校》、《无条件的教养》等。
家庭作业几乎是每个学生每天回家都要面对的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要面对如何布置和批改家庭作业。书中提到,没有明确的证据能证明家庭作业对孩子的学业有帮助,这不禁让我反思,老师每天布置给孩子的回家作业,对孩子来说到底是负担还是帮助呢?虽然老师每天精心设计作业,力求轻负高质,但这些作业到底对孩子有多大的帮助呢?孩子回家不做作业是不是就学不好了呢?
读完美国作家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收获颇多。他搜集了大量的数据,为我们阐述了家庭作业的真相、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找回理智,正确处理家庭作业等。
先说说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吧。
2016年10月5号,十一假期开学前期,在QQ上遇到一个去年教过的学生。他告诉我,他们总共有40多人,在肯德基集体抄作业呢!
每周布置的家庭作业,周一回来之后,不论学生做的如何,都要花1~2节课的时间讲解。学生做的不好,这些课就白费了。
每周五各科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都期望学生会好好做。每周一检查作业的时候,办公室里就抱怨声一片!
就像作者科恩在书中提到的,“我们以为拉紧家庭作业这根‘绳子’,孩子就会在我们预定的方向上获得‘飞翔’的能力,而我们也尽到了应该尽的责任。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认为,家庭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巧,可以补充课堂上的知识遗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科恩通过缜密的研究发现,这些看似美好的理由都立足于假设之上,而研究的结论却不支持这些假设。我们之所以把家庭作业作为一根促进学生成绩的“救命稻草”,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惯性和懒惰,我们不想负起作为教育者应该尽的责任。我们想当然的把学习的责任留给了学生,而不想去读懂我们的孩子,去激发他们的潜能。
科恩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事例证明:“越深入探究,家庭作业的重要性就越小”、“即使家庭作业确实有用,效果也微乎其微”、“没有证据显示家庭作业对学业有任何好处”、“我们不但无法找出任何正相关,而且发现学生平均学业成绩,与家庭作业的频率、数量,以及老师用家庭作业打分数的平均百分比之间,都是负相关”。从这些数据、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单纯的机械的重复的家庭作业,不会起到任何巩固知识、训练技能的效果。而且还会引起学生厌倦、反感,最终走入恶性循环:家长要老师多出,老师要学生多做,学生与家长、老师的关系越来越差。大家都辛苦,但都未蒙其意。
如果人们总是假设“写家庭作业”可以带来较高的学业成就以及提升诸如自律和责任感等美德,然而,目前却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支持这个论点。正如书中所提:支持的数据不是相当微弱就是不存在。但,我们真的似乎很难和“作业”做个最决绝的“了断”。家长会质疑:没有作业,我的孩子会不会比那些埋头作业的孩子落后?老师有没有在偷懒?老师会质疑:没有作业,我的学生会不会在标准化的检测、排名中落后于那些“在反复操练中成为熟练工”的学生?社会会质疑:没有作业,学生沉溺网络、游戏,甚至玩物丧志怎么办?我们的青少年有那么强的自制力吗?……一切皆源于不信任,源于对学习的一系列误解及对竞争力错误的关注!科恩一针见血,但书中真正阐明的不是不要作业而是要问怎么做才有效益。而问作业的效益,问的不是是否提高学业成绩,而是还有更核心的——孩子有没有兴趣,是否能增广、加深学习,亲子的关系与互动受到怎样的影响等等。
也许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想要一夕就彻底颠覆“作业”,尤其是一刀切地取消作业恐怕会矫枉过正,但让作业变得更实效,更人性化,更指向学习的终极价值或是可以努力也必须努力的事情。想要做好这件事,我们是否可以通过科恩犀利、急切的措辞中去尝试拨开作业带给我们的重重迷雾,去探索一个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
当然,科恩虽然不赞同单纯的机械的重复性的大量家庭作业,但他也不认为应该“禁止所有的家庭作业”。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找回理智,布置科学、合理的家庭作业,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呢?科恩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
首先,老师可以先从询问学生对家庭作业的感受开始,然后,征求他们的建议,让学生说一些关于家庭作业的细节,或偶尔让他们参与讨论家庭作业的主题。至于家庭作业的内容,尽管老师还无意完全去除练习题式的家庭作业,却可以把平衡点逐渐从练习式的家庭作业转移到比较深思熟虑的计划上。
其次,老师要设计有特色的家庭作业。如果老师坚持自己设计具有特色的家庭作业,而不是教科书中预习准备好的练习题,学生可能会得到量较少和质较高的家庭作业。如果老师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思去设计一份作业,他们比较有可能去选择要学生做的作业。
最后,老师要停止评分。如果老师要给予家庭作业,那么重要的是,老师不应该把焦点放在检查作业和为作业评分上,因为这种模式只会强迫孩子顺从;相反地,老师应该让学生探索他们所做的作业,并解释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部分、他们遭遇哪些困难,以及他们想出哪些新的问题等等。就如杰出的教育工作者马丁·哈伯曼所说,在最好的教室之中,家庭作业“不是被检查,而是被分享”。
读到这里,我想到自己关于家庭作业的一些心得。
长期关于学生做不好家庭作业的痛苦经历,让我做出了一个决定:与其让学生做不好作业浪费习题,还不如家庭作业不布置习题,而是布置一些简单但却有意义的作业。例如:整理本周内已学内容的笔记、整理本周内的错题等。这样的作业既不至于浪费时间,也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本周内的学习内容。第一次布置学生整理笔记的时候,很多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了课本上的内容。我在点评作业的时候,表扬了那些书写认真、整理的比较系统的学生,并且挑选了一些很好的作业贴在教室墙上展览。下周再检查作业的时候,学生的作业进步非常大。几乎找不出一份不认真、敷衍的作业。
可见,给学生布置科学、合理的家庭作业,既可以帮助学生理顺本周内的学习内容,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家庭作业的效果。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正确对待家庭作业,不以布置作业为目的,不盲目追求大量的练习,切切实实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校内就把知识掌握好,习惯培养好,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去享受温馨的家庭生活,去感受童年的快乐。虽然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取消家庭作业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更需要我们去思考如何更合理地布置家庭作业。布置家庭作业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或者巩固所学知识,我们可以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感谢艾尔菲·科恩的《家庭作业的迷思》,让我认清了家庭作业的真相、存在的原因以及如何找回理智,布置科学、合理的家庭作业。不管怎样,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思考家庭作业这个问题,质疑它的质量和实际效用,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就能看到关于家庭作业的重大改革。就像艾菲尔·科恩在该书最后指出:“我们欠所有的孩子一个以真相、以合理为基础的家庭作业政策。”让我们继续努力,调动孩子们对学习的“高度兴趣和动机”,让家庭作业不再成为一种负担。
《家庭作业的迷思》作者简介:
艾尔菲·科恩(Alfie·Kohn),1957年生于美国,著名作家、演讲家,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领军人。他对教育、教养和人类行为等领域都有涉猎,并基于社会科学的探索,对教养、管理及美国社会提出了广泛批评,因此广受争议。著作有《没有争议》、《你知道他们说什么》、《人性的光明》、《教养之外》、《用奖赏来处罚》、《我们的孩子应得的学校》、《无条件的教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