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生心理问题类型及应对策略
【作者】 贾学明
【机构】 四川省井研县研城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激素的滥用,青少年进入青春期的年龄普遍提前,绝大多数的初中生都会经历这一特殊的人生时期。但是,由于他们的情感、心理还不成熟,相关知识也比较匮乏,使得他们的心理容易出现剧烈的动荡,通常会表现出多愁善感、暴躁易怒、缺乏理智、厌学、早恋等等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成长,对于家庭、学校及社会也会产生消极后果。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与阐述。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类问题
1、厌学是目前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们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发现学生有着一些心理问题的征兆后,我们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做为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去做的:
1、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可以说,思想品德学科是最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材中大量选取于切近于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案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如.在谈到与父母相处的话题时,首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尊重父母,如何尊重父母,再联系生活实际说明有不尊重父母的现象以及代沟的存在在,进而分析代沟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代沟的有效办法。整个课程下来,学生对于尊重父母这一点,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也尝试着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从而有效缓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
其实,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应当加入心理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2、积极主动地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并以换位思考的方法,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在我班,有一个孩子廖**,初一时成绩还不错,学习也挺努力,与所有的科任老师有着良好的关系,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可是,从初二年级开始,他明显的变了,变得不贪学习,对所有科目都不感兴趣,经常性的不完成作业,考试时也心不在焉,成绩下滑很大。当时的我非常的着急,连续找他谈了几次话,可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反思与他的几次谈话,发现我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上位者的语气在教训,无怪乎没有效果。于是,我改变了谈话的方法,把自己放在与他同等的地位交流,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有一次老师误解了他,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他,他觉得很委屈,却又不敢说出来,只能以消极怠工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了解了真实情况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向该生道歉,后来,这个孩子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起色。由此可见,即使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也不应在孩子们面前端架子,摆威风,我们要弯下身子,面带微笑,给孩子们如沐春风般的感觉,才能真正赢得孩子们的认同,才能让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
3、加强与家庭的沟通,真正实现家校配合,共同育人。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5+2=0”,意思是说,五天的学校教育在经过两天的家庭教育后,其效果等于零。究其原因,一则是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让其自由成长;二则,是因为有些家长的确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特别是祖父辈的家长,更是只照顾生活,而很少注意其思想动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教给家长们正确的教育方法。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我班有一个曾姓学生,属于降级生,学习成绩很差,行为也不规范,是师生心目中都不待见的那种类型。有一次,因为该生违纪的问题,我将其家长请到学校,结果父子一见面,就上演了一出“全武行”,父亲不顾老师的劝阻,坚决要给儿子一个“难忘的教训”。在父子僵持了半个多小时后,我见两人都冷静了下来,就将他们叫到一个隐秘的角落,以调解人的身份,了解二人矛盾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各自的想法与苦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劝说,才终于让父子二人言归于好。在孩子独自离去之后,我狠狠地批评了这位父亲,指出其教育方法的失当,并将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与心得与他进行了交流。最后,这位父亲承诺,今后再也不粗暴地对待孩子,力争让家庭更加民主、和谐。这个事件,虽然让我筋疲力尽,但也让我认识到,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生活的背景,了解学生有着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
4、广泛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心思灵活,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能脱离这一实际,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让学生感兴趣的渠道,提高教育的效率。
因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哪怕过错一方在学生,也不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相反的老师和校方却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这就给了部分学生一种错觉:我是学生,哪怕我犯了错,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地犯错,错误的性质也越来越严重,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一点,我始终想告诫孩子们,可一时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只好做罢。后来,我在手机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孩子,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 》,我眼前一亮,当即决定在全班朗读,并群发到所有的家长手机里,让他们多读,多思,找到改正自己的方向。现代社会,可以用来作素材的资源是海量的,我们不应该游离于学生的兴趣之外。多接触新鲜事物,我们才会有更多让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手段与素材。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类问题
1、厌学是目前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2、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增大,并造成诸多生理问题。
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
(二)人际关系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的同学就流露出孤独感,想恢复与同学的关系,而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们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3、早恋。中学时代,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中学生由于受认识能力和个性发展的限制,特别是在教育引导不及时不得力的情况下,使得中学生的性心理的发展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所以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二、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对策
发现学生有着一些心理问题的征兆后,我们要采用灵活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做为一线的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去做的:
1、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的作用。可以说,思想品德学科是最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材中大量选取于切近于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案例,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比如.在谈到与父母相处的话题时,首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尊重父母,如何尊重父母,再联系生活实际说明有不尊重父母的现象以及代沟的存在在,进而分析代沟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代沟的有效办法。整个课程下来,学生对于尊重父母这一点,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在实际生活中也尝试着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从而有效缓解了亲子之间的矛盾。
其实,中学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心理健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中学生实施自觉地、有意地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语文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应当加入心理教育的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2、积极主动地与存在心理问题的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并以换位思考的方法,从他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在我班,有一个孩子廖**,初一时成绩还不错,学习也挺努力,与所有的科任老师有着良好的关系,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学生。可是,从初二年级开始,他明显的变了,变得不贪学习,对所有科目都不感兴趣,经常性的不完成作业,考试时也心不在焉,成绩下滑很大。当时的我非常的着急,连续找他谈了几次话,可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反思与他的几次谈话,发现我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以上位者的语气在教训,无怪乎没有效果。于是,我改变了谈话的方法,把自己放在与他同等的地位交流,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有一次老师误解了他,并当着全班同学批评了他,他觉得很委屈,却又不敢说出来,只能以消极怠工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了解了真实情况后,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郑重地向该生道歉,后来,这个孩子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起色。由此可见,即使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角色,也不应在孩子们面前端架子,摆威风,我们要弯下身子,面带微笑,给孩子们如沐春风般的感觉,才能真正赢得孩子们的认同,才能让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
3、加强与家庭的沟通,真正实现家校配合,共同育人。过去有一种说法叫做“5+2=0”,意思是说,五天的学校教育在经过两天的家庭教育后,其效果等于零。究其原因,一则是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让其自由成长;二则,是因为有些家长的确不知道该如何去教育孩子,特别是祖父辈的家长,更是只照顾生活,而很少注意其思想动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教给家长们正确的教育方法。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
我班有一个曾姓学生,属于降级生,学习成绩很差,行为也不规范,是师生心目中都不待见的那种类型。有一次,因为该生违纪的问题,我将其家长请到学校,结果父子一见面,就上演了一出“全武行”,父亲不顾老师的劝阻,坚决要给儿子一个“难忘的教训”。在父子僵持了半个多小时后,我见两人都冷静了下来,就将他们叫到一个隐秘的角落,以调解人的身份,了解二人矛盾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各自的想法与苦衷。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苦劝说,才终于让父子二人言归于好。在孩子独自离去之后,我狠狠地批评了这位父亲,指出其教育方法的失当,并将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与心得与他进行了交流。最后,这位父亲承诺,今后再也不粗暴地对待孩子,力争让家庭更加民主、和谐。这个事件,虽然让我筋疲力尽,但也让我认识到,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生活的背景,了解学生有着一个怎样的家庭,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有针对性。
4、广泛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心思灵活,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也不能脱离这一实际,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让学生感兴趣的渠道,提高教育的效率。
因为“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实施,现在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到了全方位的保护,哪怕过错一方在学生,也不会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相反的老师和校方却要承担巨大的责任。这就给了部分学生一种错觉:我是学生,哪怕我犯了错,也不会有什么后果!于是,他们开始不断地犯错,错误的性质也越来越严重,最终酿成严重的后果。对于这一点,我始终想告诫孩子们,可一时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只好做罢。后来,我在手机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孩子,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 》,我眼前一亮,当即决定在全班朗读,并群发到所有的家长手机里,让他们多读,多思,找到改正自己的方向。现代社会,可以用来作素材的资源是海量的,我们不应该游离于学生的兴趣之外。多接触新鲜事物,我们才会有更多让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手段与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