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作者】 袁 慧

【机构】 兴业县石南镇至德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二十一世纪,英语作为一种交际的工具,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细心回授学生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能在这个过程中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实施最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就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 主体 思维
  实践证明,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合作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一、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容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联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由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若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则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便会得到加强。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Beijing ?”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 l  have.”“No, l  hav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极富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 l have.  lt’ s very exciting to be there.
  Yes, l have. l’ ll never forget it.……
  No, l haven’ t. How l wish to go there.
  No, l haven’ t. But l wish some day l could go there.……
  又如,SEFC BOOK IA,Lesson 37,主题是关于sports的对话,因为学生年轻活泼,爱好运动,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开动脑筋,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尽可能多的说出一些体育用语,如: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等。
  二、突破难点时合作互动
  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在合作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
  三、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生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甚至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有利因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一)再造想象拓宽思维
  阅读中,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在头脑中建立图像,并对图像进行选择加工,不断扩展思维的范围,把记忆系统中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加工。因此,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
  我们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时,如果遇到居里夫人(Madam  Currie)、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等著名人物的传记文章,就要尽量引导学生去了解。概括主人公的个性和成功因素,引导他们思考这些因素与伟人们在平凡工作和劳动中善于联想才有创造发明的关系,引导他们思考如果没有这些发明创造,世界将会如何?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写出相关短文供学生们讨论、评价。对于那些思想意义较深的课文,一定要设计一些讨论题,使学生在整体理解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语篇中不曾明显表达但又蕴涵其中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提出:
  Why are we trying to make Milu deer return to China? (SEFC BOOK IB L66)
  When Mathilde knew that Jeanne’s necklace was only worth five hundred Francs, but she had ten years of hard work, what would she do? (SEFC  BOOK IB L69)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novel about American society of that time? (SEFC BOOK 2A  L37)
  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大纲》中所要求的“从阅读中获得乐趣(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amusement)”的目的,又可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二)遥远想象变通思维
  动物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研究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使两个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遥远想象”能力,它是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关的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
  例如,教完SEFC BOOK 2A—27 Canada后,可让学生命题作文:China and Canada; 学完SEFC BOOK 2A  Unit 9 Saving the earth后,学生讨论: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遥远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在新形势下它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作为英语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着想,充分尊重他们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