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携手游戏走向生活

【作者】 王艳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人民路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地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数学具有抽象性强的特点,可以说数学就是字母加符号,这对于刚刚进入小学,活泼好动,认知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小学生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幼儿园里以玩为主,在玩中学习,而进入小学后,学习更加系统化,学习环境、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的改变,容易使小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压力,枯燥无味的学习更会让学生烦躁。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发现适当地安排一些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数学小游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孩子们在“玩”中学、在“趣”中练、在“乐”中长才干、在“赛”中增勇气,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一条有效捷径。
  一、借助游戏,激发起兴趣,乏味变有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对事物的认识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完全凭个人的喜好。数学知识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兴趣,视数学学习为“苦事”。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爱上数学学习,就要让数学充满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指出:“游戏是显示儿童智力最自由、最自然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儿童可以认识和学习周围世界,并为显示出个人的积极性而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在某些游戏中儿童表现出思维敏捷富有首创精神。”
  数学游戏集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使得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乐趣,消除学生内心对数学的不良情绪,使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正如克鲁普斯卡娅所说的:“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更为宽广的活动空间,激起学生对数学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巧设游戏,抽象化具体,悟理更益智。
  马丁·加德纳说:“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智力题、魔术、笑话、打油诗或那些呆板的老师认为无意义而避开的其他东西”。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孩子们善于形象记忆,教师采用游戏法教学能使学生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不过,游戏的设计也重在巧,如果设计不精,或者太多,将会厚此薄彼,把数学课堂的数学味变得淡然无存。那么在游戏的设计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游戏的设计原则应遵循教育性、趣味性、可行性三大原则。教育性是指数学游戏的设计要遵循数学教学、儿童心理学等相关教育学、心理学规律,符合教学的需要,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的四维目标,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培养教师的积极情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趣味性是指数学游戏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给教师带来教学成功的体验更好。可行性指数学游戏的设计方案是实际可行的,不能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例如数学游戏教育中,有四种方式,在学生能力不具备的情况下,设计出的游戏方案可能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施行。在教学中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换成一些游戏活动,穿插安排,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玩中悟理益智,形成积极思维的心向。
  三、巧用游戏,深奥转简易,会体验成功。
  心理学家艾里康宁关于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的理论认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游戏活动的类型和学习活动的类型期的转化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借助游戏活动从初步学会理解人的某些行为,掌握了粗浅的生活经验,形成了象征性机能和想象能力正在向通过对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逐步了解并掌握客观事物的特点及其规律的阶段转变。低年级学生对数学计算比较头疼,但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一种单调、枯燥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学生的计算积极性很难调动。如果安排一些形式多样的计算游戏,效果就不一样了。在教学“5的乘法口诀”中,做一个“变手游戏”,电脑屏幕上孙悟空伸出一只手,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得出乘法口诀“一五得五”,接着孙悟空再变出二只手、三只手、四只手、五只手,与此同时得出相应的乘法口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喜爱的神话人物的吸引下,兴趣盎然、积极性高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四、活用游戏,课内到课外,数学到生活。
  游戏进入数学最终是为更好的学习数学,数学的学习最终是为了服务于生活。游戏怎样活用呢?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游戏活用注重把知识与现实生产密切结合。如在教学“分类”里,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游戏,让孩子们在教室内进行整理书包的比赛游戏,再把这样的整理比赛带回家,请孩子们把自己的房间分类整理,请家长拍成视频或者照片,然后传到群里让大家比一比,评一评。
  游戏活用注重课内知识向生活延伸。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让学生在父母接送上学、放学途中,充当导航,指引方向。
  游戏活用注重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孩子们主动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审视现实生活,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从而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游戏活动注重打破常规家作,让家作更有意义,更生活化。教学中,我打破设置书面作业的常规,为学生设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趣味性的游戏型作业,新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和家长眼前为之一亮,使学生改变了作业多、难做、枯燥无味的看法,将学生从禁锢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来完成作业,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亲子关系。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穿插在孩子们课堂内、课堂外、生活中,又能让课堂生动,又能让学生累积更多的生活经验,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更多地融入日常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游戏作为一种学生普遍喜爱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以科学合理地运用,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游戏,既是新教育的新体现,也是数学服务于生活的新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