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怎样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旦 培

【机构】 西藏日喀则市第二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要让地理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我们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源泉。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课常用的一些直观教学方法、直观教具模型、课外实践活动外,要注意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的趣味性和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可以采用创悬念、编歌谣、变换角色、小组竞赛等方法,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生活融入课堂,体味学习地理的乐趣
  笔者一向主张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地理从生活中走来,再有目的地将地理问题提炼出来,让地理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地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地理。把身边的实例融入到地理课堂,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现实生活中,使地理课堂大起来。如高一地理讲到锋面系统时总是冷空气来临的时候,我让学生用现实的现象来说明锋面的三个方面内容,形象又生动。 
  2.地理问题回归生活。地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地理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安排了一组照片《家乡巨变》对比临沂的发展变化。又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教学中,让学生参观分析沂河橡胶坝让同学去研究了解,向同学们讲解沂河橡胶坝对临沂环境的影响。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既对地理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的课堂的活力,同时也达到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
  二、让“民主、宽松、愉悦”成为课堂氛围的主旋律
  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因此,教师应当允许学生回答问题不用举手,站起来就讲;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强求一律。对于学生的观点,教师要持一种平等接纳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和发现。不轻易给与评判,把评判权交给学生,不急于得出结论,让学生有充分的讨论与交流。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回答中的错误,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或其他学生发现错误,或者在讨论结束小结时,再一起指出,如果每错必纠,势必会打击学生的发言积极性。评价时多使用这样的语言“你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这样可以使许多不会因为错而觉得丢“面子”,相反,还会有学生千方百计提出类似的反对意见。通过这些,我们使学生敞开思维的大门,敢想、会想,敢说、会说,在愉悦中体验成功,发展自我。 
  1.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当从传统的、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旧框框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配角”,构建一种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师生关系。常言道:“学始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惟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 
  2.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从一个育人者转化为学习者,真诚的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成功中长大。 
  三、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讨、发现的时间,将枯燥无味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一幕幕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积极健康的心态,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满腔热情地、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合作的情境与机会,营造出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们自己互相帮助,摸着石头过河,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与价值。在合作交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是学习者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最好机会。比如在教学《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一课时,由石化厂在我校附近,笔者给学生提供了北海市石化厂异地搬迁问题的具体材料,分组让同学们讨论搬与不搬对市区和对铁山港的影响,并明确自己存在的缺点及解决办法,客观指出对方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的参与讨论。当然我事先提供了学生该思考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讨论的范围太多太大,离题太远。 
  四、巧妙的课堂收尾,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 
  新课的导人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巧妙的收尾将使整节课的活跃气氛推向高潮。“言有尽而意无穷,余言尽在不言中”,学生伴随意犹未尽的地理余香步出教室,犹如禅钟被撞击,清晰、明朗,在大脑里留下难以抹去的记忆,欲罢不能,联想翩翩。        
  例如,讲到“两极地区”的收尾时,设计一个朗读比赛:把全班分成两大组,依次朗读最后的一个段落“保护极地环境”,并当堂给予评分,学生的学习情绪又一次被调动起来,全心投入、充满信心,整齐、高声地朗读。这样的课堂收尾,既让轻松、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得到延续,更使得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思想得到了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