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来自拉祜族情歌的享受——拉祜族情歌研究综述
【作者】 李 婕
【机构】 普洱学院图书馆 (哈尼族)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出于对拉祜族情歌的喜爱,笔者搜集了一些有关拉祜族山歌(情歌)研究的资料进行分析,从拉祜民歌的修辞艺术、调试调性中发现了拉祜族情歌的优美、直白。本文对拉祜族情歌进行了基本的介绍、分析与探讨来加深人们对拉祜族情歌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拉祜族 情歌 研究
拉祜族是属于国际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都聚居着拉祜族,同时它也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县等。拉祜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拉祜族的民歌多姿多彩,曲调优美。他们喜欢唱歌跳舞,歌声始终贯穿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伴随他们一生,他们谈恋爱要唱情歌、结婚要唱婚歌、讲故事要唱叙事歌、喝茶要唱茶歌、喝酒要唱酒歌、劳动要唱劳动歌、狩猎也要唱狩猎歌。总之拉祜族离不开歌声,离开歌声就不是拉祜族。
在拉祜族的歌曲中拉祜情歌尤为优美动听,它是拉祜民歌的一种形式,情歌拉祜语也称“乃哈亚哈阔”,它是拉祜男女互表爱情所唱的民歌,它的咏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轮唱。这些歌曲曲调优美,旋律因人而异,相同的歌词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咏唱。有些情歌世代流传,永唱不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雅哈乃哈》、《雅哈乃普》、《情歌》(法达可)、《婚誓》、《情歌对唱》、《永不分离》等等。这些情歌主要是在田间地头和途中咏唱。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牡帕密帕”拉祜语为“开天辟地”之意。它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属拉祜族口述文学。书中记载拉祜人是从葫芦中孕育出来的,所以他们喜欢葫芦、崇拜葫芦,他们把葫芦当神来崇拜,在他们的家里要敬恭葫芦、衣服裤子上要有葫芦、生产、生活处处离不开葫芦。另外拉祜人还把葫芦做成他们最喜欢的乐器--芦笙,不管是劳动、过年过节办喜事和年轻人谈情说爱拉祜人都会用芦笙来传递感情。特别是对恋爱中的拉祜族男女青年来说,芦笙是拉祜族小伙对心爱姑娘表白的神器。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青年男女就会在小树林、小河边嬉戏打闹谈情说爱,这时候拉祜小伙子,就会拿出心爱的芦笙吹奏出一曲曲动听的芦笙曲调,来向心爱的姑娘表示爱意。
谢崇抒、谢自律的《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考源》。书中从拉祜族情歌“法达可”叙述了拉祜族男女青年热恋中所唱的情歌,歌中唱到“啊衣,山中树木配成双,河里鸳鸯多亲密,阿哥阿妹配成双,相亲相爱,你爱我我爱你,我们永远不分离”。歌曲抒情优美,情真意切,娓娓动听。[1]
马越《拉祜族情歌的修辞艺术》就具体的介绍了澜沧、孟连的拉祜族在创作情歌时为了表现情人之间的深刻爱情,增强歌曲的深刻含义,在创作作品时应用了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四种比喻手段来为拉祜族情歌增添色彩,[2]比如从50年至今广为传唱的雷振邦为《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歌词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拉祜人对爱的忠贞不渝,比如:在歌词中他把阿哥阿妹的情谊比为流水、比作芭蕉根。把阿哥比作芭蕉叶,阿妹比作芭蕉心,把他们的爱情比作蜜蜂和鲜花永不分开。这首歌把“好像”、“好比”、“就是”贯穿其中,以此来感染听者,给听者以美的享受。
普洱学院蔡跃忠老师《普洱本土民歌概述》展现给读者的是普洱是一个祖国民族文化的宝库,是一块音乐的沃土,更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海洋.书中介绍了《阿瓦人民唱新歌》、《婚誓》、《实在舍不得》、《麻栗花开》、《拉祜敬酒歌》《快乐拉祜》等优秀的本土民歌,其中对拉祜族情歌做了详细的介绍. 从50年至今广为传唱的雷振邦为《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在旋律上采用了典型的拉祜山歌元素,调式调性为五声A宫调式,八三拍,起、承、转、合四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也是属于拉祜旋律独特的芦笙曲调,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朴实感人,整首歌曲真实的抒发了阿哥阿妹之间的情深意长。[3]歌曲《我把荷包送给你》中唱到“你的口弦弹得那么甜蜜,姑娘的心里那么亲切。只要阿哥劳动好,阿哥哟,姑娘的荷包就送给你啰”。歌中充分的体现了拉祜青年的恋爱观,姑娘们不爱财不爱貌,她们只爱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小伙子。荷包是拉祜小姑娘送给心爱的小伙子的定情物。蔡跃忠老师在《普洱本土民歌概述》中所收集整理的拉祜情歌还远不止这些,他搜集的这些民歌不仅在广大普洱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喜爱,而且引起了众多研究拉祜音乐的专家关注和广大听众的喜爱。
除了以上介绍有关拉祜族情歌的作品以外,还很多论文和专著也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介绍。杨宏峰主编、杨春编著的《中国拉祜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6)、李珊珊编著的《拉祜族》(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3)、《拉祜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拉祜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苏翠薇《拉祜族》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2、)、丁春荣、林永《拉祜族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5)等作品的内容都有对拉祜族情歌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崇抒、谢自律 《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考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5:142-145.
[2] 马越《拉祜族情歌的修辞艺术》[J]《戏剧之家》2015年第12期69-70,共2页
[3]蔡跃忠《普洱本土民歌概述》[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8
作者简介:李婕(1968----)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普洱学院图书馆馆员。
关键词:拉祜族 情歌 研究
拉祜族是属于国际跨界民族,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都聚居着拉祜族,同时它也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镇沅县等。拉祜族勤劳勇敢、能歌善舞。拉祜族的民歌多姿多彩,曲调优美。他们喜欢唱歌跳舞,歌声始终贯穿在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伴随他们一生,他们谈恋爱要唱情歌、结婚要唱婚歌、讲故事要唱叙事歌、喝茶要唱茶歌、喝酒要唱酒歌、劳动要唱劳动歌、狩猎也要唱狩猎歌。总之拉祜族离不开歌声,离开歌声就不是拉祜族。
在拉祜族的歌曲中拉祜情歌尤为优美动听,它是拉祜民歌的一种形式,情歌拉祜语也称“乃哈亚哈阔”,它是拉祜男女互表爱情所唱的民歌,它的咏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轮唱。这些歌曲曲调优美,旋律因人而异,相同的歌词可以用不同的曲调来咏唱。有些情歌世代流传,永唱不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雅哈乃哈》、《雅哈乃普》、《情歌》(法达可)、《婚誓》、《情歌对唱》、《永不分离》等等。这些情歌主要是在田间地头和途中咏唱。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间流传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牡帕密帕”拉祜语为“开天辟地”之意。它流传于云南省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属拉祜族口述文学。书中记载拉祜人是从葫芦中孕育出来的,所以他们喜欢葫芦、崇拜葫芦,他们把葫芦当神来崇拜,在他们的家里要敬恭葫芦、衣服裤子上要有葫芦、生产、生活处处离不开葫芦。另外拉祜人还把葫芦做成他们最喜欢的乐器--芦笙,不管是劳动、过年过节办喜事和年轻人谈情说爱拉祜人都会用芦笙来传递感情。特别是对恋爱中的拉祜族男女青年来说,芦笙是拉祜族小伙对心爱姑娘表白的神器。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了一天青年男女就会在小树林、小河边嬉戏打闹谈情说爱,这时候拉祜小伙子,就会拿出心爱的芦笙吹奏出一曲曲动听的芦笙曲调,来向心爱的姑娘表示爱意。
谢崇抒、谢自律的《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考源》。书中从拉祜族情歌“法达可”叙述了拉祜族男女青年热恋中所唱的情歌,歌中唱到“啊衣,山中树木配成双,河里鸳鸯多亲密,阿哥阿妹配成双,相亲相爱,你爱我我爱你,我们永远不分离”。歌曲抒情优美,情真意切,娓娓动听。[1]
马越《拉祜族情歌的修辞艺术》就具体的介绍了澜沧、孟连的拉祜族在创作情歌时为了表现情人之间的深刻爱情,增强歌曲的深刻含义,在创作作品时应用了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等四种比喻手段来为拉祜族情歌增添色彩,[2]比如从50年至今广为传唱的雷振邦为《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歌词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来表达拉祜人对爱的忠贞不渝,比如:在歌词中他把阿哥阿妹的情谊比为流水、比作芭蕉根。把阿哥比作芭蕉叶,阿妹比作芭蕉心,把他们的爱情比作蜜蜂和鲜花永不分开。这首歌把“好像”、“好比”、“就是”贯穿其中,以此来感染听者,给听者以美的享受。
普洱学院蔡跃忠老师《普洱本土民歌概述》展现给读者的是普洱是一个祖国民族文化的宝库,是一块音乐的沃土,更是民族民间艺术的海洋.书中介绍了《阿瓦人民唱新歌》、《婚誓》、《实在舍不得》、《麻栗花开》、《拉祜敬酒歌》《快乐拉祜》等优秀的本土民歌,其中对拉祜族情歌做了详细的介绍. 从50年至今广为传唱的雷振邦为《芦笙恋歌》的插曲《婚誓》在旋律上采用了典型的拉祜山歌元素,调式调性为五声A宫调式,八三拍,起、承、转、合四个不规整的乐句构成。也是属于拉祜旋律独特的芦笙曲调,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朴实感人,整首歌曲真实的抒发了阿哥阿妹之间的情深意长。[3]歌曲《我把荷包送给你》中唱到“你的口弦弹得那么甜蜜,姑娘的心里那么亲切。只要阿哥劳动好,阿哥哟,姑娘的荷包就送给你啰”。歌中充分的体现了拉祜青年的恋爱观,姑娘们不爱财不爱貌,她们只爱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小伙子。荷包是拉祜小姑娘送给心爱的小伙子的定情物。蔡跃忠老师在《普洱本土民歌概述》中所收集整理的拉祜情歌还远不止这些,他搜集的这些民歌不仅在广大普洱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喜爱,而且引起了众多研究拉祜音乐的专家关注和广大听众的喜爱。
除了以上介绍有关拉祜族情歌的作品以外,还很多论文和专著也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介绍。杨宏峰主编、杨春编著的《中国拉祜族》(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6)、李珊珊编著的《拉祜族》(长春:吉林出版社,2010.3)、《拉祜族简史》编写组编写的《拉祜族简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苏翠薇《拉祜族》 (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2、)、丁春荣、林永《拉祜族文化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5)等作品的内容都有对拉祜族情歌研究。
参考文献.
[1]谢崇抒、谢自律 《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考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2.5:142-145.
[2] 马越《拉祜族情歌的修辞艺术》[J]《戏剧之家》2015年第12期69-70,共2页
[3]蔡跃忠《普洱本土民歌概述》[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云南美术出版社2013.8
作者简介:李婕(1968----)女,哈尼族,云南普洱人,普洱学院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