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作者】 姜 山
【机构】 四川省都江堰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性能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恰当地设置情境,合理地组织学生活动,并确立科学的、全面的教学目标,完善知识结构。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整合;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改的深入实行,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站在讲台耍嘴皮”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有着更为广阔的外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拓展信息来源,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强大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特征,正好满足语文学科的教学需求。因此,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目前,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和深度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学科,它的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模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社会。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以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推进教学课程改革。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新课题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每位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如果我们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声情并茂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课堂教学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的同时,我用课件投出与课文内容有关图片,教师此时“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张若虚一起走进美丽的江南春夜的景色,”此时,很顺畅地导入新课题,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集中到文章当中来。又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中描写荷塘周围优美景色以及亭亭玉立的荷花时,我借助凤凰传奇的MTV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着优美的画面,聆听着动人的旋律中,感受美丽的荷塘月色,让学生陶醉其中,课堂气氛融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节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如何创新课堂教学,作者这些年以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实践。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快乐有趣的小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而且时时保持一种兴奋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如教学名著《林黛玉进贾府》时,适当插入影视片段,让学生体会原著与影视的差异;教学诗歌《沁园春·长沙》“开展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意境”的画画比赛或者赛诗会;教学戏剧《雷雨》后举行课本剧表演;上作文评改课时,用多媒体课件让“病作显形”、“佳作亮相”等。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时调整教法与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表演舞台、辩论场、音乐课。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浏览网络资源来开拓视野。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探寻知识、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和探索,也懂得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的道理。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老师硬“灌”的被动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要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琵琶行》时,讲到“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学生就问:“我能想象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声音,但是这个是琵琶曲吗?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如果单凭老师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于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琵琶曲的精彩。同时我问:“你可以怎样来描述钢琴曲呢?”这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产生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解疑化难、突破教材重难点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讲解、板书来教学,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也学得无趣乏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而其中的精髓非“斗拱”莫属。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如果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就会直观形象地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不仅可以深度挖掘课本知识的内涵,还可以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情况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深遂宽广,它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科学习的渠道,能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知识。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写作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点评,上作文课,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多了,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促进学生写作构思、立意、创新集聚了基础。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建议,从中选出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确大大活跃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也不例外,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目标应在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活动中落实,这是经过历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验证的。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悦耳的声音和漂亮的图片等都不能代表学生的心声,更不能代表师生间的互动。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弊端: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不能剥夺学生学习语文时的感悟权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空间,不能完全由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学生自己阅读和感悟的过程。学生需要自身去思维和想象课文的内容,不能因为大量利用信息技术而受到干扰,学生对作品的体悟不能只是简单地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而应当让学生个性张扬在自身感悟和体验的情境中,使其生活经历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能够相互促进和统一。加强学生朗读方面的自悟,对发展学生语言优势和培养感悟这方面,是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代替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应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交流与合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适当的读写和动手勾画,对学生加深知识的感悟和开动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注重适量、适时、适度的原则,加强学生自身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有充分实践的机会,也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活动的空间。如果过多过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就会让课堂教学冷冰冰的,也淡薄了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减少了师生之间切磋、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自然会打大折扣。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不能放弃教师的讲解权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集图、文、声、形于一身,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而且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往所没有的多元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这却不能放弃教师自身的讲解权力。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即能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点拨和引导,更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激发出学生思辨灵感的进发,而这些不能仅仅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所能达到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是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的革命。通过整合以及对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量的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助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的需要。
作者简介:姜山,本科,2010年6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课堂教学;整合;问题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全面推进和新课改的深入实行,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站在讲台耍嘴皮”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有着更为广阔的外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大力拓展信息来源,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强大的丰富性和交互性特征,正好满足语文学科的教学需求。因此,将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目前,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和深度研究的课题。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作为信息主要载体的语文学科,它的教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模式,从而适应今天的信息社会。所以,语文学科必须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解决以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推进教学课程改革。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新课题环节,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这是每位教师进行新授课的首要环节。如果我们采用信息技术手段,适当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信息化处理,把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用声情并茂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课堂教学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在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优美的《春江花月夜》古筝曲的同时,我用课件投出与课文内容有关图片,教师此时“同学们: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张若虚一起走进美丽的江南春夜的景色,”此时,很顺畅地导入新课题,这样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集中到文章当中来。又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中描写荷塘周围优美景色以及亭亭玉立的荷花时,我借助凤凰传奇的MTV辅助教学,使学生在欣赏着优美的画面,聆听着动人的旋律中,感受美丽的荷塘月色,让学生陶醉其中,课堂气氛融洽,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语文课堂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节奏。《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如何创新课堂教学,作者这些年以这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实践。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
教师合理有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发挥驾驭课堂、驾驭教材的能力,设计快乐有趣的小环节,引导学生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参与转化,而且时时保持一种兴奋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如教学名著《林黛玉进贾府》时,适当插入影视片段,让学生体会原著与影视的差异;教学诗歌《沁园春·长沙》“开展想象的翅膀,再现诗歌意境”的画画比赛或者赛诗会;教学戏剧《雷雨》后举行课本剧表演;上作文评改课时,用多媒体课件让“病作显形”、“佳作亮相”等。甚至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随时调整教法与教学手段,让课堂教学变成学生表演舞台、辩论场、音乐课。
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师有效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学生浏览网络资源来开拓视野。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学生创设动脑、动手、动口、释疑解难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探寻知识、学会分析、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和探索,也懂得借他山之石集思广益的道理。让学生感觉学习是讲理的心智活动,而不是老师硬“灌”的被动学习,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变为主动要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琵琶行》时,讲到“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学生就问:“我能想象大珠小珠落玉盘、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声音,但是这个是琵琶曲吗?我怎么也想象不出来”面对学生的这个问题,如果单凭老师空洞的讲解,学生很难从根本上理解,于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琵琶曲的精彩。同时我问:“你可以怎样来描述钢琴曲呢?”这时,学生纷纷畅所欲言,于是,一个个闪耀着创新火花的答案产生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解疑化难、突破教材重难点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老师讲解、板书来教学,往往是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也学得无趣乏味,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而其中的精髓非“斗拱”莫属。用以往的教学手段,往往很难讲清这一难点。如果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学生就会直观形象地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不但理解了课文,还为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深深折服。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不仅可以深度挖掘课本知识的内涵,还可以扩大课本知识的外延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以课本为中心,虽然也会涉及到课外知识,但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引导学生学的课外知识很有限。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后情况就不同了,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就像是一部百科全书,里面的知识有如海洋般深遂宽广,它与语文学科整合,可以拓宽语文学科学习的渠道,能采集到广泛的知识,使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扩大,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资源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学科知识。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方面效果尤为显著。在互联网里,有很多关于写作理论、写作技巧的文章和众多例文点评,上作文课,老师可以用此来指导学生的写作,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开阔了,积累的素材多了,有利于学生创作,特别是促进学生写作构思、立意、创新集聚了基础。并且,学生还可在互联网中搜集更多例文和评论,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另外,老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放到论坛中,让更多的人来评点,给建议,从中选出更好的提议,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确大大活跃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但是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也不例外,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目标应在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活动中落实,这是经过历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验证的。信息技术只能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悦耳的声音和漂亮的图片等都不能代表学生的心声,更不能代表师生间的互动。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以下弊端: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不能剥夺学生学习语文时的感悟权
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感悟空间,不能完全由信息技术手段代替学生自己阅读和感悟的过程。学生需要自身去思维和想象课文的内容,不能因为大量利用信息技术而受到干扰,学生对作品的体悟不能只是简单地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而应当让学生个性张扬在自身感悟和体验的情境中,使其生活经历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能够相互促进和统一。加强学生朗读方面的自悟,对发展学生语言优势和培养感悟这方面,是不能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代替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应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注重交流与合作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适当的读写和动手勾画,对学生加深知识的感悟和开动思维是很有帮助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注重适量、适时、适度的原则,加强学生自身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能有充分实践的机会,也需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活动的空间。如果过多过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就会让课堂教学冷冰冰的,也淡薄了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减少了师生之间切磋、交流的机会,教学效果自然会打大折扣。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不能放弃教师的讲解权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集图、文、声、形于一身,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仅直观形象,生动活泼,而且时代感强,信息量大。优化了课堂的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往所没有的多元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体,将复杂的问题变为简单,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但这却不能放弃教师自身的讲解权力。教师课堂上的讲解,即能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进行相应的点拨和引导,更是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激发出学生思辨灵感的进发,而这些不能仅仅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所能达到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整合,是语文教学模式的一次深刻的革命。通过整合以及对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量的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助能力,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适应未来不断发展的知识经济和社会经济的需要。
作者简介:姜山,本科,2010年6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高中语文教师,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