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作者】 王春锡
【机构】 莱州市教学研究室 韩月明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实践研究证明,“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研究七个关键词所传递出的教研活动理念,更加注重调动和发挥教研组活动中每位教师的内在活力——每个人都是“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建设者,每个人都是教学活动新方法、新理念的生长点……每次“提升教研组工作有效性”课题研究活动,教研组内的老师都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教研状态——总是积极地尝试或改进自己传统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改变后带来的学生学习状态变化,又鼓舞着老师们不断去尝试更多充满未知奥秘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
“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但一直没有什么可行的思路。这个思维难题,在我们认真梳理了学校传统教研组工作中的种种表现,各自说出心底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状态、效果的期待后,便有了可喜的发现,我们重点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问题梳理中总结出传统教研组工作的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内容、形式得到广泛关注。为了有效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有效性,我们做了以下考察与调研:一是参与学校日常教研活动,考察学校教研组工作现状,我们以听众和观众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的教研组工作中,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学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二是诊断查找制约学校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问题,剖析需求,我们先后三十余次到各镇街学校,与学校领导、教师面对面座谈,探讨 “理想的教研活动应该是怎样的?”“传统的教研组工作有哪些弊端?”“如何组织高效的教研活动?”“你们想参加怎样的教研活动?”……在考察与反思中,我们感受到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组工作仍处于重形式、走过场、内容虚浮的状态,不能实现其有效开展教学研究的功能。表现在:
1、教研内容随意。从各校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记录看,教研内容杂乱无序,有的是一些零星的工作例会记录,有的是从杂志报刊上摘抄下来的理论,或是观看教学实录光盘的心得体会等等,教研内容与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关联或联系不大,教研目的不明确;
2、教研活动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设计,活动形式单一枯燥。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就是一人简单讲讲,其他人简单做做笔记,或是轮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一言堂”式教研活动与“走过场”式教研活动场景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比比皆是;
3、教研活动被看作是教研组长的事,经常有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忙着批改作业,人到心不到,参与度不高;
4、缺少引领,教研活动处于“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状态;
5、研讨氛围淡薄,少有争论研讨的场景;
6、教研活动效果停留在教研记录薄上,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迎接各级领导部门的教研活动检查,教研成果稀少,即使有一些零星的优秀教学经验,也很难改变或指导教研组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而对于当前教学中“遇到了制约课堂教学的什么问题”,“进行了怎样的研究实践”,“进行了怎样的研究行动与效果分析”,进而“达成了什么样的共识,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研究的方向与思路是什么?”……这些有价值的过程在老师们的教研组工作中几乎没有呈现。
二、翻转思考中发现了“以关键词规范教研组工作”的新思路。
在努力打造“有效的学校教研组工作”过程中,我们连续召开多轮研讨会,逐渐从笼统的要求学校制定保障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制度,到着眼于致力单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行为与态度的转变,由教师在教研组工作中表现的不足,想到 “教研组工作中教师理想的参与状态”,由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内容随意,想到教研活动开展必须始于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研究问题——主题,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高耗低效,想到组织教研活动必须制定一个活动预案——策划……由此,我们决定以关键词的方式来引领指导学校教研组工作,我们将七个关键词最终确定为:主题、策划、状态、引领、调控、交融、转化。
关键词初步解读如下:
主题:指的是教研活动问题话题的筛选与提炼。
策划:指的是根据主题对活动全程的预先设计。
状态:指的是参与者依据策划而进行的前置准备的过程及其自我的再认知。引领:指的是学科业务领导对活动本身的关照与导航。
调控:指的是教研组长或教研活动发起人对活动过程的有效驾驭。
交融:指的是活动过程中多元一体的高度开放与契合。
转化:指的是参与者后活动过程中教研成果的自我化效度。
三、尝试实践中丰实“关键词规范教研组工作”的操作内涵。
经过尝试实践研究,我们从教研活动前、中、后三个阶段构建了“提升学校教研组有效性”的理论体系。在组织教研活动前,我们提取了“主题”和“策划”两个关键词,即每次教研活动前,教研活动发起人(教研组长)都要先根据老师们的教学需要确立适当的教研主题,进行教研活动目标、过程策划,并在策划中再次优化教研主题。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取了“引领”、“调控”、“交融”三个关键词来表达我们对“学校教研组活动”组织过程的期待与希望,“引领”指教研组长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理论与实践水平,能够在教研过程中适时地对某些研讨问题进行深度引领指导;“调控”指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活动主题的目标任务,监控调整研讨的进程、形式与主线等,引导教师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交融”指参与教研活动的所有教师围绕主题积极献计献策,有交流有碰撞有合作,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彼此交融。在教研活动后,我们着眼于每个参与者对教研活动成果的转化,提取了关键词“转化”。无论是教研活动前,教研活动中,还是教研活动后,我们认为教研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每个参与者的教研“状态”是否积极主动,由此,我们确立了由关键词“状态”统领,七个关键词交互作用的新型“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理论体系。
“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七个关键词关系图如下:
实践后对每个关键词内涵解读如下:
实践研究证明,“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研究七个关键词所传递出的教研活动理念,更加注重调动和发挥教研组活动中每位教师的内在活力——每个人都是“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建设者,每个人都是教学活动新方法、新理念的生长点……每次“提升教研组工作有效性”课题研究活动,教研组内的老师都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教研状态——总是积极地尝试或改进自己传统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改变后带来的学生学习状态变化,又鼓舞着老师们不断去尝试更多充满未知奥秘的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
“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是我们多年来一直思考并尝试解决的问题,但一直没有什么可行的思路。这个思维难题,在我们认真梳理了学校传统教研组工作中的种种表现,各自说出心底对学校教研组工作状态、效果的期待后,便有了可喜的发现,我们重点进行了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问题梳理中总结出传统教研组工作的弊端。
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推进,学校教研组工作的内容、形式得到广泛关注。为了有效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的有效性,我们做了以下考察与调研:一是参与学校日常教研活动,考察学校教研组工作现状,我们以听众和观众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的教研组工作中,用文字和照片记录学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表现;二是诊断查找制约学校教研活动有效开展的问题,剖析需求,我们先后三十余次到各镇街学校,与学校领导、教师面对面座谈,探讨 “理想的教研活动应该是怎样的?”“传统的教研组工作有哪些弊端?”“如何组织高效的教研活动?”“你们想参加怎样的教研活动?”……在考察与反思中,我们感受到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组工作仍处于重形式、走过场、内容虚浮的状态,不能实现其有效开展教学研究的功能。表现在:
1、教研内容随意。从各校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记录看,教研内容杂乱无序,有的是一些零星的工作例会记录,有的是从杂志报刊上摘抄下来的理论,或是观看教学实录光盘的心得体会等等,教研内容与教师日常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关联或联系不大,教研目的不明确;
2、教研活动过程缺乏科学有效的设计,活动形式单一枯燥。大多数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就是一人简单讲讲,其他人简单做做笔记,或是轮流说说自己的看法,“一言堂”式教研活动与“走过场”式教研活动场景在学校教研组活动中比比皆是;
3、教研活动被看作是教研组长的事,经常有老师在教研活动中忙着批改作业,人到心不到,参与度不高;
4、缺少引领,教研活动处于“萝卜炒萝卜,还是萝卜”的状态;
5、研讨氛围淡薄,少有争论研讨的场景;
6、教研活动效果停留在教研记录薄上,教研的目的是为了迎接各级领导部门的教研活动检查,教研成果稀少,即使有一些零星的优秀教学经验,也很难改变或指导教研组内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而对于当前教学中“遇到了制约课堂教学的什么问题”,“进行了怎样的研究实践”,“进行了怎样的研究行动与效果分析”,进而“达成了什么样的共识,还存在什么问题?今后研究的方向与思路是什么?”……这些有价值的过程在老师们的教研组工作中几乎没有呈现。
二、翻转思考中发现了“以关键词规范教研组工作”的新思路。
在努力打造“有效的学校教研组工作”过程中,我们连续召开多轮研讨会,逐渐从笼统的要求学校制定保障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制度,到着眼于致力单次的教研活动中教师的行为与态度的转变,由教师在教研组工作中表现的不足,想到 “教研组工作中教师理想的参与状态”,由学校教研组教研活动内容随意,想到教研活动开展必须始于一个有价值的教学研究问题——主题,由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高耗低效,想到组织教研活动必须制定一个活动预案——策划……由此,我们决定以关键词的方式来引领指导学校教研组工作,我们将七个关键词最终确定为:主题、策划、状态、引领、调控、交融、转化。
关键词初步解读如下:
主题:指的是教研活动问题话题的筛选与提炼。
策划:指的是根据主题对活动全程的预先设计。
状态:指的是参与者依据策划而进行的前置准备的过程及其自我的再认知。引领:指的是学科业务领导对活动本身的关照与导航。
调控:指的是教研组长或教研活动发起人对活动过程的有效驾驭。
交融:指的是活动过程中多元一体的高度开放与契合。
转化:指的是参与者后活动过程中教研成果的自我化效度。
三、尝试实践中丰实“关键词规范教研组工作”的操作内涵。
经过尝试实践研究,我们从教研活动前、中、后三个阶段构建了“提升学校教研组有效性”的理论体系。在组织教研活动前,我们提取了“主题”和“策划”两个关键词,即每次教研活动前,教研活动发起人(教研组长)都要先根据老师们的教学需要确立适当的教研主题,进行教研活动目标、过程策划,并在策划中再次优化教研主题。在教研活动中,我们提取了“引领”、“调控”、“交融”三个关键词来表达我们对“学校教研组活动”组织过程的期待与希望,“引领”指教研组长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理论与实践水平,能够在教研过程中适时地对某些研讨问题进行深度引领指导;“调控”指教研组长要根据教研活动主题的目标任务,监控调整研讨的进程、形式与主线等,引导教师紧紧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交融”指参与教研活动的所有教师围绕主题积极献计献策,有交流有碰撞有合作,能够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彼此交融。在教研活动后,我们着眼于每个参与者对教研活动成果的转化,提取了关键词“转化”。无论是教研活动前,教研活动中,还是教研活动后,我们认为教研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每个参与者的教研“状态”是否积极主动,由此,我们确立了由关键词“状态”统领,七个关键词交互作用的新型“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理论体系。
“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七个关键词关系图如下:
实践后对每个关键词内涵解读如下:
实践研究证明,“提升学校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研究七个关键词所传递出的教研活动理念,更加注重调动和发挥教研组活动中每位教师的内在活力——每个人都是“教研组工作有效性”的建设者,每个人都是教学活动新方法、新理念的生长点……每次“提升教研组工作有效性”课题研究活动,教研组内的老师都表现出一种良好的教研状态——总是积极地尝试或改进自己传统的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改变后带来的学生学习状态变化,又鼓舞着老师们不断去尝试更多充满未知奥秘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