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析学校学科教研的内容及作用——以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学科教研为例
【作者】 严 卫
【机构】 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45 摘 要:学校学科教研应研究学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及学生的成长变化。通过学科教研能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饱满教育思想,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科教研 内容 作用
教研即教学研究,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科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目的探索性活动。学校学科教研,则是围绕学科教学为中心而展开的研究性活动,它融教师的实践性、思想性、理论性为一体,在教研活动开展总结、反思、研讨,甚至争论、批判。学科教研是教师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更加理性而智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学生的必修课。其学科教研应紧紧围绕学科课程设置及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教师发展及教学对象等内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研究课程设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1、研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不管是小学低段的《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段的《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其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学生爱祖国、有道德、能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从课程培养目标的描述中也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增强,课程培养目标也在逐渐提高。
2、研究课程性质及形态。作为工具性学科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从不同课程标准表述中,均鲜明指出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不同年段课程学习的基础,贯穿小学至初中,共同强调其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从课程的性质和形态定位上是连贯而递进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为完全综合课程,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将有较明确的学科背景有机融整为综合性课程,这些都影响学科教材内容的编写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3、研究课程的目的与功能。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强调以成人为核心,以传递意识形态和关于德育的知识为主,以统一行为规范和意识,帮助青少年适应国家与社会的要求为主要目标。而当今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已调整为“立德育人”为基本课程目的,它与国家全面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直接相关,并努力倡导思想品德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从课程目的与功能的变化中看出,该学科课程育人理念的改变与育人思想的饱满,充分体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理念。这将指导老师在充分研究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中,找准学科培养的共性与年段差别,在育人理念的变化与丰富中,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质量。
二、研究教材内容,准确使用教材
1、研究教材编排特点。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均为综合课程形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法。这样的编排方式在某些基本价值范畴,如诚实、关爱、尊重等方面,反复并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提升。所以,也在教师运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同一主题,在知识深浅难度方面存在区分度不够明显的问题。如在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材里有“站起来的中国人”、“日益富强的祖国”等爱国为主题的教材内容,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则是“国家主人,广泛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小学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历史,培养爱国情感。而初中教学的侧重点则落脚于在国家性质,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作为“我”在民主国家里如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从而进一步认识祖国,增强爱国情怀。这样的编排特点贯穿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中。
2、研究教材编排的共性与个性。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教材内容上都关注学生“人”的成长发展,教材设置均基于“人”所面临的诸种道德关系。从个体与自我关系入手,扩展到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和国家,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处理逐渐复杂的关系,提升道德能力。这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编排的共性所在。在个性方面,小学思想品德课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中学思想品德课侧重于引导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逐渐扩展的生活中去独立思考,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成自己的优秀品质。
研究教材内容编排,才能熟悉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递进层次,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知识深浅的区分度,合理使用教材,有效实施教学工作。
三、研究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而教师教的方法必须依据学生学的方法。所以研究教学方法必须首先研究学生学的方法。
1、 小学思想品德课重视学生参与、体验、实践与思考。老师更多地采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接受知识,在初步的情感体验中去感知明理,导行。
2、初中学生更加注重对自我的认识与关注,注重自主性学习,并逐渐运用批判性思维敢于争辨,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学生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虽然也要运用情景教学、活动化教学,但侧重点却在引导培养学生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思维能力上。
研究教学方法,能更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定能有效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学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教法上。研究教师的发展,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教师队伍,扎实推进学科教学,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研究教师队伍特点。由于学生学习年段的不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也有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体现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均能对学科性质充分认识并予以重视,能准确把握学科课程要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科教学。不同点体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多为语文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兼任。虽重视此学科教学,但不能充分把精力用在学科教学研究与实施中,在学科质量观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则为专职学科教师,其教学专业性和专业素质更强。加上中学思想品德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和份量,得到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使中学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具力度和深度。所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高。
2、研究促进教师队伍提高的学习方式。加强交流学习,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彼此走进对方教学,了解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而呈现的课堂教学。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了解老师的尽业精神、认真态度和取得成功的经验,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与提高。当然,学习交流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年级组专题教研,专项培训学习,师徒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论坛,个案分析研究,课堂教学观摩等,这些都是重要和有效的交流学习方式。
3、研究课堂教学扩展途径,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中小学教师彼此的相互学习中,应找准学科教学的共同点,开展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不同教材相同主题内容的案例教研,在教学方法中引入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激励学生学好知识。同时,通过学科教研,努力把思想品德课教学延伸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延伸于家庭教育中、延伸于社会实践生活中,在共同深入研究中丰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扩展教师学科教学视野,在促进教师成长发展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五、研究学生发展,促进健康成长
学科教研要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材教法,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些都是学科教研中过程性研究手段,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教师上好思想思想品德,其终极目标指向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内化知识,形成优秀品质。所以,研究学生发展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从6岁到15岁,年龄跨度大。随着学生从孩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过渡,其生理、心理及思想均发生较大变化。研究学生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1、 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学生稚嫩天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体重渐渐发生变化。到了小学五六年级,随着发育,身体长高、长壮,男女性别特征逐渐明显并渐入青春期。到了初中则完全进入青春期,并向青年过渡,性别意识增强。
从小学高段开始,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逐渐从喜欢形象具体的东西开始转向较为理性的认识。到了初中“成人感”增强,以“我”为中心的独立意识越发凸现。对事物的表象与判断有了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虽还显稚嫩,但理性思维已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具有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学生这些生理、心理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2、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更多地是听老师讲,在老师细心地指导中学习。学习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听老师的话”中的自律性。由于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没有升学考试压力,包括来自教师、家长对学科的重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增多,但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明显突出,加上中考因素,到了高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进入高考等原因,学生的学科质量观增强。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的高度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并主动认真地学习,普遍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研究学生的成长发展,能使教师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准确地把握学生成长变化中生理、心理及思想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选择易于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教学方法,扎实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愉快地学习中接受知识,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校学科教研的内容应研究学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的变化发展。通过学科研究,能使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把握教材内容的变化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扎实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科教研,能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涌动教育思辨的激情,更加富有理性而智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王慧《关于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
2、杨金宝《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关键词:学科教研 内容 作用
教研即教学研究,它以党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学科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有目的探索性活动。学校学科教研,则是围绕学科教学为中心而展开的研究性活动,它融教师的实践性、思想性、理论性为一体,在教研活动开展总结、反思、研讨,甚至争论、批判。学科教研是教师深入教育教学实践,提高综合素质,更加理性而智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平台。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工具性学科,也是学生的必修课。其学科教研应紧紧围绕学科课程设置及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科教师发展及教学对象等内容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一、研究课程设置,把握学科发展方向
1、研究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中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不管是小学低段的《品德与生活》,小学中高段的《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其课程设置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学生爱祖国、有道德、能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从课程培养目标的描述中也看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水平的增强,课程培养目标也在逐渐提高。
2、研究课程性质及形态。作为工具性学科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从不同课程标准表述中,均鲜明指出要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不同年段课程学习的基础,贯穿小学至初中,共同强调其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从课程的性质和形态定位上是连贯而递进的。小学思想品德课为完全综合课程,而初中思想品德课将有较明确的学科背景有机融整为综合性课程,这些都影响学科教材内容的编写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3、研究课程的目的与功能。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强调以成人为核心,以传递意识形态和关于德育的知识为主,以统一行为规范和意识,帮助青少年适应国家与社会的要求为主要目标。而当今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已调整为“立德育人”为基本课程目的,它与国家全面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直接相关,并努力倡导思想品德课程应以学生生活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服务。
从课程目的与功能的变化中看出,该学科课程育人理念的改变与育人思想的饱满,充分体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教育理念。这将指导老师在充分研究思想品德课课程设置中,找准学科培养的共性与年段差别,在育人理念的变化与丰富中,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育人质量。
二、研究教材内容,准确使用教材
1、研究教材编排特点。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均为综合课程形态,在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上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法。这样的编排方式在某些基本价值范畴,如诚实、关爱、尊重等方面,反复并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步提升。所以,也在教师运用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同一主题,在知识深浅难度方面存在区分度不够明显的问题。如在小学六年级思想品德教材里有“站起来的中国人”、“日益富强的祖国”等爱国为主题的教材内容,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则是“国家主人,广泛权利”、“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小学教学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初步了解祖国历史,培养爱国情感。而初中教学的侧重点则落脚于在国家性质,自己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教学目标上。强调学生作为“我”在民主国家里如何享受权利、履行义务,从而进一步认识祖国,增强爱国情怀。这样的编排特点贯穿于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中。
2、研究教材编排的共性与个性。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教材内容上都关注学生“人”的成长发展,教材设置均基于“人”所面临的诸种道德关系。从个体与自我关系入手,扩展到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和国家,与自然和世界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处理逐渐复杂的关系,提升道德能力。这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编排的共性所在。在个性方面,小学思想品德课侧重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中学思想品德课侧重于引导启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在逐渐扩展的生活中去独立思考,进一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成自己的优秀品质。
研究教材内容编排,才能熟悉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递进层次,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知识深浅的区分度,合理使用教材,有效实施教学工作。
三、研究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效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和方法的总称。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而教师教的方法必须依据学生学的方法。所以研究教学方法必须首先研究学生学的方法。
1、 小学思想品德课重视学生参与、体验、实践与思考。老师更多地采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让学生直观、感性地接受知识,在初步的情感体验中去感知明理,导行。
2、初中学生更加注重对自我的认识与关注,注重自主性学习,并逐渐运用批判性思维敢于争辨,大胆质疑。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注重学生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虽然也要运用情景教学、活动化教学,但侧重点却在引导培养学生更多的理性思考和思维能力上。
研究教学方法,能更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成长变化,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堂教学,定能有效实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四、研究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
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学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教法上。研究教师的发展,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科教师队伍,扎实推进学科教学,促进学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研究教师队伍特点。由于学生学习年段的不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也有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体现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均能对学科性质充分认识并予以重视,能准确把握学科课程要求,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实施学科教学。不同点体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多为语文学科教师及班主任兼任。虽重视此学科教学,但不能充分把精力用在学科教学研究与实施中,在学科质量观上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而初中思想品德课老师则为专职学科教师,其教学专业性和专业素质更强。加上中学思想品德在中考、高考中的地位和份量,得到包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使中学思想品德课学科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具力度和深度。所以,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比较高。
2、研究促进教师队伍提高的学习方式。加强交流学习,是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彼此走进对方教学,了解根据学生成长规律而呈现的课堂教学。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了解老师的尽业精神、认真态度和取得成功的经验,在相互学习中共同进步与提高。当然,学习交流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年级组专题教研,专项培训学习,师徒结对帮扶,经验交流论坛,个案分析研究,课堂教学观摩等,这些都是重要和有效的交流学习方式。
3、研究课堂教学扩展途径,深化思想品德课教学。在中小学教师彼此的相互学习中,应找准学科教学的共同点,开展中小学衔接的课题研究,不同教材相同主题内容的案例教研,在教学方法中引入教育评价,在教育评价中激励学生学好知识。同时,通过学科教研,努力把思想品德课教学延伸于学校德育工作中、延伸于家庭教育中、延伸于社会实践生活中,在共同深入研究中丰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内涵,扩展教师学科教学视野,在促进教师成长发展中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
五、研究学生发展,促进健康成长
学科教研要研究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材教法,研究教师队伍建设,但这些都是学科教研中过程性研究手段,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让教师上好思想思想品德,其终极目标指向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接受知识、内化知识,形成优秀品质。所以,研究学生发展尤为重要。
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从6岁到15岁,年龄跨度大。随着学生从孩童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过渡,其生理、心理及思想均发生较大变化。研究学生的变化发展,直接影响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1、 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学生稚嫩天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体重渐渐发生变化。到了小学五六年级,随着发育,身体长高、长壮,男女性别特征逐渐明显并渐入青春期。到了初中则完全进入青春期,并向青年过渡,性别意识增强。
从小学高段开始,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逐渐从喜欢形象具体的东西开始转向较为理性的认识。到了初中“成人感”增强,以“我”为中心的独立意识越发凸现。对事物的表象与判断有了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虽还显稚嫩,但理性思维已占据主导地位,并初步具有了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学生这些生理、心理的变化将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改变。
2、研究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学习效果。小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更多地是听老师讲,在老师细心地指导中学习。学习态度取决于他们的兴趣,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听老师的话”中的自律性。由于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没有升学考试压力,包括来自教师、家长对学科的重视度等多种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到了中学,学习科目增多,但思想品德课的地位明显突出,加上中考因素,到了高中的《思想政治》学科进入高考等原因,学生的学科质量观增强。包括学校、教师、家长的高度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态度,并主动认真地学习,普遍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研究学生的成长发展,能使教师在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准确地把握学生成长变化中生理、心理及思想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端正学生学习态度,选择易于学生接受并喜欢的教学方法,扎实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愉快地学习中接受知识,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学校学科教研的内容应研究学科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与学生的变化发展。通过学科研究,能使教师更加准确地把握学科发展方向,把握教材内容的变化规律,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扎实地实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学科教研,能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涌动教育思辨的激情,更加富有理性而智慧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小蔓、王慧《关于大中小德育课程衔接的思考》
2、杨金宝《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