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范孟华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太公镇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适应人类社会的主要工具。学前期是儿童创造力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所以,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环境,耐心教育,积极引导,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当前教学的首要任务。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密切联系实际,引导幼儿在生活学习语言
  生活是万花筒,生活是万卷书,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幼儿的世界到处充满着美的色彩,他们爱玩、爱画,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来,激励他们去想、去说、去做,不知不觉地感受美的熏陶,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带着幼儿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充分利用孩子天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去摸、去看、去闻,让他们亲身体验、感受这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世界。让每个孩子和小草说,和自己的同伴说,说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眼里发现的每一个新奇的东西,给孩子展示富有童真、童趣的情景,让每个幼儿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下感受语言,学习语言,表达语言。婴幼儿学习语言,要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以及社会现象紧密相连。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去听、去看、去触、去摸、去尝、去闻等等,获得周围的一切感性认识,继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语言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认识能力,而认识范围的扩大,内容的加深又丰富了幼儿的语言。因此,要注意发展语言交往能力紧密与认知能力发展相结合。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发展幼儿语言。冬天,教师可在班上的自然科学角里,种植一些小白菜、胡萝卜。萝卜挖空后,又在里面种蒜,浇水后撒上小麦等,让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将所看到的情景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幼儿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说出来,自然而然地养成观察、思考、表达的良好习惯。
  二、着力营造良好交流环境,让幼儿在交往中熟练运用语言
  实际上,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主动构建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若刻意对幼儿语音、词汇和造句语法进行简单训练,是不符合幼儿语言教育的特点,违背了语言的本质功能——交往功能。幼儿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在与他人交往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要使幼儿对语言的运用具有主动性,教师应为幼儿创造敢说、想说的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
  1.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使幼儿有话敢说。
  教师和家长为幼儿创造轻松无压力的语音环境。轻松无压力的语音环境是调动幼儿说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它体现了师生间心灵上的沟通和关系的平等。体现了对幼儿人格的尊重,它促进可幼儿积极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在与幼儿相处时应该成为他们的朋友,尊重他们,并为他们创造自主表达与自由发挥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参与者,而非被动的接受者。在此条件下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
  成人的平等介入。成人的平等参与和良好态度,是调动幼儿有话愿说,有话敢说的外部因素。教师经常参与幼儿间平等对话,可以使幼儿感受到教师对幼儿的关爱,增强老师与幼儿相互间的感情联系,激发和强化幼儿说的愿望。教师在参与中应是一位沟通者,并将这种沟通建立在幼儿的生活上,使幼儿对谈话内容有胜任感与控制感。同时,教师还应是一位倾听者,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幼儿成就感和价值感。教师在参与中应注意与幼儿的互动,使幼儿学会表达,学会围绕话题交谈,积累相互对话的经验,提高语言能力。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有差异的,教师应尊重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心理需要,选择适当的谈话内容、方式、场合,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引发话题,鼓励他们每一次的表达,使其感受到与人交流的乐趣。当幼儿词不达意,语句不完整时,教师不要急于或刻意加以纠正,以免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另外,教师的负反馈会给幼儿以挫折感,压抑感,从而失去说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敢说先于正确”,鼓励幼儿大胆表达,是幼儿走向正确表达的前提。同时,幼儿说话的态度会使幼儿在敢说、爱说中获得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人。
  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乐于表达和交流。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有丰富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生活经历,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根据幼儿思维的特点,教师应该注意让幼儿在做中说、做后说,为他们组织多种活动,让他们在游戏中获得选择、扮演角色的体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多听多看,到社会中去多接触事物,在活动中获得感受并产生交流的愿望。同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相互交往与自由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将视觉、听觉的信息主观感受及愿望形成语言表达出来,为幼儿想说、爱说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幼儿说的兴趣,满足幼儿说的需求,提高幼儿说的能力。  
  三、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纲要》中特别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及幼儿间的个别交流都很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造适当的条件,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给予有针对性的发展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给有语言障碍的幼儿特别的关注。例如:就本班而言。幼儿语言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儿语言成人化、语言连贯、表达清楚、用词丰富。针对这样的幼儿我们对其的要求更高一些。而对于个别语言能力较差的幼儿,我们从发音开始慢慢促进他从字到词,再到句,环环进步。实践证明我们的方法是有效的。幼儿的进步明显。
  总之,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与兴趣、环境等密切相关,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相互渗透的各领域的共同教育。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按照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积极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