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做法
【作者】 刘守仁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红河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目前的品社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小学生的教育只是让其了解一些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要想全部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真正达成教育的本质要求——人的社会化,将自然人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还有一段距离,表现在:一是思想教育与行为的矛盾。二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矛盾。三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从下面几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基本理念的生活化做法
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体系。
1.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该注意选取学生听得到、看得着的例子,来增强我们的教学实效性,就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在空间上要舍远求近。由于品德教育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这就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难度,对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截取生活中常见的的情境,与平时所授德育教育进行对比.
2.在学生中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
如“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 “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进行自我设计方案,自我设计活动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对自己负责、对生活负责,从而也使自己的一日生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品德教育落实到生活中。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联手的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万花筒,我们在学校所授的知识,孩子们来到社会后可能就大不相同,甚至于完全掉了一个个儿,为了防止脱节,新学年我们开设了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不光从课本上获得知识,而且还积极投身社区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来一次真正的实践锻炼。让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体现品社教育的生活化。
二、教学资源生活化做法
我们知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儿童由于受认识、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所以我们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做到:
1.要尽量用真实的生活事例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1)思品课要求我们课程内容必须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全新的生活,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品社《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单元前,我就让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了解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分组对自己的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特别注意周围的环境有没有遭到污染的情况,并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
⑵例如防火应急演练和地震应急演练
去年10月上旬我校对学生进行了防火防震演练。上午9点,随着警报骤响,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用手捂口鼻,有序地沿着楼梯疾步向安全地带撤离,在学校操场,老师们通过现场灭火演示,向小学生仔细讲解消防安全教育知识,增加了孩子们的安全防火能力和有关知识。紧接着又进行了防震演练,我们只用了二分钟多一点的时间,全校1700多名学生就从两栋教学楼里全部撤了出来,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学到了一些安全逃生与紧急避险的技能。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实地参加,比单纯的说教实用得多,印象也深刻得多。
2.尽量选取儿童生活中普通的事件,以零距离的生活典型引发孩子的共鸣,在教学事件的选取上重视当前的生活。
如在讲授关于浪费现象时,我带领孩子们走进我们学校的餐厅,孩子们事先都分好了小组,确定了采访方案,他们有的采访我校餐厅负责人,有的采访餐厅服务人员,有的采访高年级学生,有的采访低年级学生,这样孩子们通过采访,从他人口中了解了我校学生在吃饭问题上的浪费现象;然后我又派出代表让他们采访后勤主任,了解我校的用电用水情况,以及个别班级的浪费水电情况;通过采访生活老师了解各楼层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浪费情况,采访完毕以后,我让孩子们写出了一份关于我校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最后得出结论:我校学生浪费现象严重!必须倡导节约,杜绝浪费!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而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结论,比那种照本宣科无病呻吟的到讲解强百倍。
3.致力于挖掘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信息,选取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品德课教学中把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重复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而应以此为载体,实现“基于生活材料,超越现实生活”。
三、教学策略生活化做法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课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到社会上、学校里、工厂里去参观访问、调查了解,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找到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是使品社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教学《身边的农业》,我提前组织学生到我们当地的蔬菜大棚进行采访、观察,了解农民是如何种植青椒的,通过采访,不仅了解了青椒的种植过程,而且还知道了在种植过程中用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明确了我们身边的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科技,这堂课的教学在一次生活实践活动中极好地完成了。
2.课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⑴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品社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凭借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对社会、对生活有较深层次的认识。
如购物,我们的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购物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知识,如物品的选择,价格的高低等,如何合理地购物确实是一门学问,我就把在学生购物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事情拿到一个故事中,在故事的情节中展开、解决,这样一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合理购物。
⑵模拟体验。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取模拟体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他们需要帮助》我让学生模拟自己是残疾人,绑起自己的一条胳膊穿脱衣服,采取这种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⑶情感体验,把学生设置在某一个情景里面,进行情感体验,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教授《有了矛盾怎么办》,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在同学关系中产生了矛盾所受到的委屈,使他们有了迫切解决矛盾的愿望,进而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之,品社教学的生活化教育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展,总结经验,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
一、基本理念的生活化做法
构建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活动主题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体系。
1.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该注意选取学生听得到、看得着的例子,来增强我们的教学实效性,就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在空间上要舍远求近。由于品德教育教材选的例子都是些“常识性”的例子,这就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难度,对此我们不妨举一些身边的例子。如截取生活中常见的的情境,与平时所授德育教育进行对比.
2.在学生中开展各类有益的活动。
如“怎样生活”、“怎样学习”、“怎样玩”、“怎样做人”、 “怎样对待他人”、“怎样对待父母”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进行自我设计方案,自我设计活动内容,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和科学的道德观,对自己负责、对生活负责,从而也使自己的一日生活与自己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品德教育落实到生活中。
3.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区联手的综合实践活动.
社会是个万花筒,我们在学校所授的知识,孩子们来到社会后可能就大不相同,甚至于完全掉了一个个儿,为了防止脱节,新学年我们开设了以“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让学生不光从课本上获得知识,而且还积极投身社区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来一次真正的实践锻炼。让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体现品社教育的生活化。
二、教学资源生活化做法
我们知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儿童由于受认识、知识和经验等方面的制约,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错误的看法。所以我们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做到:
1.要尽量用真实的生活事例来促进真实的学习过程。
(1)思品课要求我们课程内容必须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全新的生活,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品社《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单元前,我就让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了解我们生活周围的环境。”让学生分组对自己的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特别注意周围的环境有没有遭到污染的情况,并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
⑵例如防火应急演练和地震应急演练
去年10月上旬我校对学生进行了防火防震演练。上午9点,随着警报骤响,在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用手捂口鼻,有序地沿着楼梯疾步向安全地带撤离,在学校操场,老师们通过现场灭火演示,向小学生仔细讲解消防安全教育知识,增加了孩子们的安全防火能力和有关知识。紧接着又进行了防震演练,我们只用了二分钟多一点的时间,全校1700多名学生就从两栋教学楼里全部撤了出来,通过这两项活动学生学到了一些安全逃生与紧急避险的技能。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实地参加,比单纯的说教实用得多,印象也深刻得多。
2.尽量选取儿童生活中普通的事件,以零距离的生活典型引发孩子的共鸣,在教学事件的选取上重视当前的生活。
如在讲授关于浪费现象时,我带领孩子们走进我们学校的餐厅,孩子们事先都分好了小组,确定了采访方案,他们有的采访我校餐厅负责人,有的采访餐厅服务人员,有的采访高年级学生,有的采访低年级学生,这样孩子们通过采访,从他人口中了解了我校学生在吃饭问题上的浪费现象;然后我又派出代表让他们采访后勤主任,了解我校的用电用水情况,以及个别班级的浪费水电情况;通过采访生活老师了解各楼层学生的日常生活用品的浪费情况,采访完毕以后,我让孩子们写出了一份关于我校学生浪费现象的调查报告,最后得出结论:我校学生浪费现象严重!必须倡导节约,杜绝浪费!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与自己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而且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结论,比那种照本宣科无病呻吟的到讲解强百倍。
3.致力于挖掘儿童现在生活的教育信息,选取儿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件。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其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在品德课教学中把生活材料引入课堂,不应仅仅是简单的罗列和重复学生生活中的问题或现象,而应以此为载体,实现“基于生活材料,超越现实生活”。
三、教学策略生活化做法
1.课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课前,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生活,到社会上、学校里、工厂里去参观访问、调查了解,收集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找到教材与生活的结合点,是使品社课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教学《身边的农业》,我提前组织学生到我们当地的蔬菜大棚进行采访、观察,了解农民是如何种植青椒的,通过采访,不仅了解了青椒的种植过程,而且还知道了在种植过程中用到了很多科学知识,明确了我们身边的农业生产也离不开科技,这堂课的教学在一次生活实践活动中极好地完成了。
2.课中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⑴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在品社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凭借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调取已有的生活经验,参与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对社会、对生活有较深层次的认识。
如购物,我们的学生都有购物的经验,购物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知识,如物品的选择,价格的高低等,如何合理地购物确实是一门学问,我就把在学生购物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事情拿到一个故事中,在故事的情节中展开、解决,这样一来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合理购物。
⑵模拟体验。在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取模拟体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如《他们需要帮助》我让学生模拟自己是残疾人,绑起自己的一条胳膊穿脱衣服,采取这种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⑶情感体验,把学生设置在某一个情景里面,进行情感体验,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如教授《有了矛盾怎么办》,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体验在同学关系中产生了矛盾所受到的委屈,使他们有了迫切解决矛盾的愿望,进而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
总之,品社教学的生活化教育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研究的空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拓展,总结经验,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