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探究性教学探索

【作者】 庞金亮

【机构】 山东省莒南县第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探究性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凸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探究性学习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与掌握得到加深,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广泛地掌握相关语文技能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关键词:高中语文 探究性 策略
  一、创造探究性学习的情境
  高中语文课程是人文内涵和语言文字的有效结合,因此,高中语文课程的探究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探究的过程是讲究情感的投入和发展的。所以,只有科学合理的创造探究性学习情境,才能更好的确保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实施。首先,教师可以借助虚拟情境的手段和方式,让学生在理解、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人为地再现文章意境,利用语言文字,声情并茂地虚拟情境,使学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譬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合适的背景音乐,然后模拟作者站在江边,看滚滚江水浩荡千古,心中满怀豪情壮志的形象,并大声的朗诵出这篇经典的诗歌,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到作者的宽阔胸襟与远大抱负中去,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的开展探究学习。另外,考虑到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呈现文本内容上的优势,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媒体创设生动直观的现实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更好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譬如,学习《我与地坛》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地坛的现状,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从中获得启示,为接下来探究学习的有效开展做好铺垫。
  二、创设想象空间,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创新性思维
  建构主义教学方法能够给语文教学带来乐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想象力的作用之下,学生能够形象化地理解课文内容,把那些单纯的文字化成具体的画面来深入理解,体悟,领会,从而获得无限的趣味。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只是枯燥乏味地简单背诵,就没有趣味的产生,也无法进一步参与到作者所创设的特别情境中以及其所营造的深层次的蕴涵里。这样的语文教学显然与真正的语文教学原则背道而驰。一定要引导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中,在课文内容所提示的特有的情境中流连,体会,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以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来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崭新印象,从而更鲜明地得到艺术的熏陶和历练。像《故都的秋》这篇课文,郁达夫通过自然物———槐树等极其细腻真切的描写,呈现了心理的变化,表达了深挚的情感,读来让人动容。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指导学生进入其中,充分想象,联想,便可以让学生领略到秋的独特景致,对作者的情感生发了具体的共鸣。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方法科学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探究性学习同样如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起着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还应该给学生点播探究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习语文的科学方法和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其语文素养。阅读作为学习语文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只有与文本发生深层次的信息交流的阅读才是最好的语文探究性学习方法,而个性化阅读探究方法和比较阅读探究方法等就是实现以上学习效果的最好方法。譬如,学习《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点播学生与作者的另外一篇著名散文进行比较阅读探究,探究这两篇文章描写景物上的异同。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交流,从而在阅读探究中与自己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获得提高。
  三、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舞台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果和成绩不明显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一定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心声。学生感受在课堂上感受不到主人翁的气氛,这使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打折扣。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语文老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适时迎合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在当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中,学生不仅很快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而且希望在更多的场合张扬自己的个性,处在价值观形成期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如果老师只是想一味地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个性要求,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学习和生活,往往会适得其反。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不影响教学过程和目的的情况下,主动地倾听和认可学生内心的声音,肯定他们的个性。
  综上所述,把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学、动脑筋学、运用自己的智慧科学地去学,是重要的。这是建构主义教学法的精髓之处、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一定要善于发掘学生的这种自觉性,保持始终如一的课堂活力。要允许学生提出问题,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引导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力四射的情境中,汲取语文营养,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中只是作为辅助占据次要地位,学生有问题时主动向老师请教,学生是主动学习,老师是被动传授知识,改变过去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