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物理选择题巧解八法
【作者】 涂 鸿
【机构】 四川省阆中市望垭镇护垭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物理选择题对学生掌握物理概念的准确性有较强的考查作用,在中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下面我就平时如何教学生巧解选择题的方法做一些总结:
1.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正确结果,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它适合于基本不转弯且推理简单的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而且根据平时的积累对题目进行直接判断,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提高答题效率。
2.淘汰法:
常用于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的选择题。对于这类题所提供的N个备选答案,根据题设条件,进行推理或演算,逐步排除错误答案,那么最后余下的就一定是正确答案。
例: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 )
A、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B、 瓶子受到的重力增大
C、 瓶子受到的向下的滑力减小
D、 瓶子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不变
静止在手中的瓶子,保持竖直方向,瓶子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增大握力时,由于重力不变,所以手和瓶子之间的摩擦力不变,所以A、B被排除,而下滑力根本不存在,所以C也排除。
3.比较法: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简捷方法,常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两个似乎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比较也能异中求同;对外表相关的事物,通过比较,也能同中求异。
例:关于微观料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结构与西瓜相似,西瓜子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原子核运动
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D、 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原子核集中了所有正电荷及大部分质量,即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粒子,电子绕核运动,而质子和中子不做绕核运动,故A错,B错,C对;电子体积很小,人仅凭肉眼是无法看到的,故D错。
4.比例法:
用比例式建立起所求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如:在测量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各支路的电阻成反比,通过比例式,再利用比例性质来计算所求的量的方法。有些题目反映的物理过程性比较复杂,其中有些物理量是题目并不要求解出的,但它在解题中恰恰又需要,这样的物理量称做中间量,对中间量的处理的技巧是把中间量用字母表示,并写入有关的物理公式中,不直接把其数值算出来,而通过比例法把它约掉而求出解题,应用比例法解题,有时可舍去反复套用公式的过程,免去不必要的中间量计算,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使解题既科学又简捷。
例:一木块浸入在水中,当静止时有3/5的体积浸入水中,则木块的密度为(B)
A、1.0×103kg/m3
B、0.6×103kg/m3
C、0.4×103kg/m3
D、1.67×103kg/m3
5、图像图解法:
利用“图像法”解答选择题时,有时要求我们根据需要,自己依据题意,画出图像,再利用图像分析寻找答案。图像图解法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便于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够避免繁琐的计算,迅速简便地找出正确答案。常见的有,电学中自己根据要求画出电路图,速度行程计算中画出简易图等。
6、假设法
通常依据题意先作出某种假设,然后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定律、定理来进行分析、计算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假设法解题要求思维严谨,科学性强,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假设法的关键在于:一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合理。所谓针对性是指要针对题意的物理情景;合理性是指要从物理的规律出发,提出正确的物理模型,本方法常用于解难度较大的题目。
例:一只小船相对于水以3m/s的速度沿河流逆流而上,水流速度为1m/s,当小船在一座桥下经过时,船上的一只小轻木箱落入水中,假设落水后木箱立即顺水漂流,过了1min船上的人发现后立即调转船头,仍以相对于水3m/s的速度追赶木箱,从船调头开始到追上木箱需要的时间为( )
A 3min B 3mi C 1min D 无法判断
此题若以河水作为参照物,则变得简单。由题意可知木箱落水后相对于水静止,小船相对于水以3m/s的速度划向上游,1min后调头,仍相对于河水以3m/s的速度划回,所以划回木箱落水点仍需要1min。
7、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对象可能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往往先通过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把多变量问题变成单变量问题,大大降低问题分析的复杂程度。
8、极端法
极端法是一种特殊的解题方法,它是利用物理状态的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而提出的。用于解答或讨论某一物理量“如何变化”或“变大”、“变小”等一类问题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极端法解题,通常要针对题中所讨论的“如何变化”的哪个物理量,要找出引起其变化的原因。通常这个“原因”也是变化的,为此,我们常取“原因”在趋向“端值”(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再看其中所求的那个物理量将如何变化,或是变化的趋势如何。
对于选择题应注意审题,平时在学习中要养成对一个问题多进行反思,用对解题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对所学知识全面掌握和透彻理解。
1.直接判断法:
通过观察,直接从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正确结果,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它适合于基本不转弯且推理简单的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而且根据平时的积累对题目进行直接判断,既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提高答题效率。
2.淘汰法:
常用于只有一个选项正确的选择题。对于这类题所提供的N个备选答案,根据题设条件,进行推理或演算,逐步排除错误答案,那么最后余下的就一定是正确答案。
例:用手握住一个瓶子,瓶身保持竖直,如果增大握力,则( )
A、 瓶子受到的摩擦力增大
B、 瓶子受到的重力增大
C、 瓶子受到的向下的滑力减小
D、 瓶子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不变
静止在手中的瓶子,保持竖直方向,瓶子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增大握力时,由于重力不变,所以手和瓶子之间的摩擦力不变,所以A、B被排除,而下滑力根本不存在,所以C也排除。
3.比较法:是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简捷方法,常常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两个似乎不相关的事物,通过比较也能异中求同;对外表相关的事物,通过比较,也能同中求异。
例:关于微观料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原子结构与西瓜相似,西瓜子就如同分布在原子中的电子
B、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很相似,质子、中子和电子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一样在绕原子核运动
C、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则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D、 只要视力足够好,人们凭肉眼就能看到电子
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相似,原子核集中了所有正电荷及大部分质量,即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及不带电的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还可以再分为更小的粒子,电子绕核运动,而质子和中子不做绕核运动,故A错,B错,C对;电子体积很小,人仅凭肉眼是无法看到的,故D错。
4.比例法:
用比例式建立起所求量和已知量之间的关系,如:在测量范围内,弹簧的伸长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在并联电路中,通过各支路的电流与各支路的电阻成反比,通过比例式,再利用比例性质来计算所求的量的方法。有些题目反映的物理过程性比较复杂,其中有些物理量是题目并不要求解出的,但它在解题中恰恰又需要,这样的物理量称做中间量,对中间量的处理的技巧是把中间量用字母表示,并写入有关的物理公式中,不直接把其数值算出来,而通过比例法把它约掉而求出解题,应用比例法解题,有时可舍去反复套用公式的过程,免去不必要的中间量计算,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使解题既科学又简捷。
例:一木块浸入在水中,当静止时有3/5的体积浸入水中,则木块的密度为(B)
A、1.0×103kg/m3
B、0.6×103kg/m3
C、0.4×103kg/m3
D、1.67×103kg/m3
5、图像图解法:
利用“图像法”解答选择题时,有时要求我们根据需要,自己依据题意,画出图像,再利用图像分析寻找答案。图像图解法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便于了解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能够避免繁琐的计算,迅速简便地找出正确答案。常见的有,电学中自己根据要求画出电路图,速度行程计算中画出简易图等。
6、假设法
通常依据题意先作出某种假设,然后在此假设的基础上运用物理定律、定理来进行分析、计算和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假设法解题要求思维严谨,科学性强,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假设法的关键在于:一要有针对性;二是要合理。所谓针对性是指要针对题意的物理情景;合理性是指要从物理的规律出发,提出正确的物理模型,本方法常用于解难度较大的题目。
例:一只小船相对于水以3m/s的速度沿河流逆流而上,水流速度为1m/s,当小船在一座桥下经过时,船上的一只小轻木箱落入水中,假设落水后木箱立即顺水漂流,过了1min船上的人发现后立即调转船头,仍以相对于水3m/s的速度追赶木箱,从船调头开始到追上木箱需要的时间为( )
A 3min B 3mi C 1min D 无法判断
此题若以河水作为参照物,则变得简单。由题意可知木箱落水后相对于水静止,小船相对于水以3m/s的速度划向上游,1min后调头,仍相对于河水以3m/s的速度划回,所以划回木箱落水点仍需要1min。
7、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对象可能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往往先通过控制其它几个因素不变,只让其中一个因素改变,从而把多变量问题变成单变量问题,大大降低问题分析的复杂程度。
8、极端法
极端法是一种特殊的解题方法,它是利用物理状态的变化具有连续性的特点而提出的。用于解答或讨论某一物理量“如何变化”或“变大”、“变小”等一类问题的事半功倍的效果。用极端法解题,通常要针对题中所讨论的“如何变化”的哪个物理量,要找出引起其变化的原因。通常这个“原因”也是变化的,为此,我们常取“原因”在趋向“端值”(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再看其中所求的那个物理量将如何变化,或是变化的趋势如何。
对于选择题应注意审题,平时在学习中要养成对一个问题多进行反思,用对解题方法,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对所学知识全面掌握和透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