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玩转高中历史课堂

【作者】 阮 臣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一节好课从教师的备课设计开始。教师应紧紧围绕人的发展每一节课,做到心中有课标,脑里有教材,手中有生活,眼里有学生;做到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发现,走向思考。课堂过程不是跑环节、堆砌知识、罗列题目,要在导入、讨论、点评环节进行创新,实现过程育人。
  一、带着目标上路——学习目标的设计
  1、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制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将所有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学习目标的大小、深浅、多寡,要在综合分析学生和教学内容之后科学制定,指明学生应该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
  2、依据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学习目标。在分析课程标准后,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三个维度的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学习目标可分三维写,也可合着写。基本叙述方式为“行为+内容”。
  3、表述要明确、具体、科学、可操作、可检测,不要过大、空洞。学习目标并非学习内容,应表明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关系,即通过学习应达到、掌握到什么水平,因此动词的使用要恰当,如“概括”“举例”“分析”“比较”“运用”“感悟”等在学习目标阐述中要运用到位。要区别课程目标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是学习某一学科后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目标则是一节课中要完成的具体目标。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和团队合作精神、树立崇尚科学精神”这属于课程目标,在一节课中很难完成。
  二、带着兴趣走向课堂——导入的技巧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将学生吸引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进入课堂的教学活动方式。导入的目的是有效制造特定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走向课堂。周老师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课中,安排学生首先介绍百年张裕的发展历程,展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又提出问题“你了解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哪些?”“瑞蚨祥、全聚德、”等老字号学生脱口而出。在这一环节中,讲解同学带着对张裕品牌的敬仰很有感情地向同学们一个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艰辛发展、走向新生、不断创新的过程,使同学们对民族资本主义这一陌生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对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及作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带着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的高效
  “合作探究”是我们课堂的特色之一,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讨论、释疑解惑、思想碰撞的重要过程。师生之间通过切磋交流将自主学习引向深入。在本次活动中,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1)教师针对学生预习效果,提出有价值、有针对性的问题,对每一层次同学达到的目标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展示在屏幕上。
  (2)很好地发挥了学科小组长的作用。安排讨论成果的记录、整理、展示,小组内有一定的分工,使每一个组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都融入到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使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对课堂有贡献的人。
  (3)过程高效。第一步先一对一地讨论,然后跨层讨论,在小组同层讨论和小组跨层讨论的基础上,依然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要派代表将问题写到黑板上或点评时进行质疑。
  四、带着同学走向思考——点评的艺术
  点评是对展示内容评价、反思、总结、提升的过程。通过点评同学对展示问题的分析,对展示答案的纠正、补充,对题型题路和方法规律的总结,加上老师进一步的引领、拓展,带领同学们一起思考、体验、感悟。因此点评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广度、深度、思维度,是学生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师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内容。
  美国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1920年到l929年,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涨了2拖,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由于农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租税和生活费用的日益上升而在减少。l910年,每个农业工人的收入还不到非农业工人收入的40%,而到l930年时已低于30%。农村的这种贫穷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当时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一。  
  本题考查学生利用以上信息,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解决问题。点评时为引起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将思考引向深入我们是这样做的:
  1、点评同学先引导复习题目中涉及的基础知识,为解题做知识准备:“本题考查的是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经济危机的原因有哪些?”同学抢答后,点评同学反问“解答第一题时我们能把有关危机原因的所有内容都搬上吗?”“对,不能,因为题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所学内容仅仅是依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展示小组的答案……”
  2、分析答此题的关键,总结规律方法。针对本题,我们以后再做题时应注意:“①审准题目要求,如‘依据材料回答’、‘针对这一问题’!②带问题逐句分析,细化要点。③结合所学归纳。”
  3、点评同学问有无疑问,引导质疑或教师将批阅导学案时收集的有关疑问抛出来大家思考,将思维进(下转第16页)(上接11页)一步推向高潮:
  (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为什么从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能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通过以上点评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点评并不是公布答案,分析对错的过程,而是能够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并进一步拓展、感悟、体验、总结的过程,能够通过点评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引向更深入思考的过程,能够将课堂生活化的过程,更是锻炼点评同学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对能力的过程。为做好点评,点评同学应从注意以下几方面:
  1、点评注重“教态”:要做到落落大方,声音洪亮,用情绪饱满的声音、眼神、动作感染、激励其他同学,点燃全班的激情。言简意赅,富有逻辑,触动同学的心灵,真正使自己成为一个“小老师”带领同学将思考引向深入 。 
  2、点评讲究方法:一分析思路;二评书写、对错;三总结方法规律、拓展知识。
  新的课堂思想来源于课堂实践,也只有再回到课堂中才能实现它的价值,让我们一起研究课堂,玩转课堂,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