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语文教学之我见
【作者】 李东琼
【机构】 四川省兴文第二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高中语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标的实行,高中语文的教学也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改革创新。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怎样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做一名学生的优良引导者呢?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下面我总结几点语文教学的创新经验和大家分享。
1.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敏感
还记得《冬天之美》这篇文章流露出的就是对生活之美的敏感。前文是对自然环境之美的敏感,后文是对人文环境之美的敏感,最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冬天的美。乔治·桑就应算是对生活之美敏感的人。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伟大的艺术家罗兰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第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也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对生活之美的敏感。第二,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美的多层次性。不要将美简单地理解为壮观、漂亮等。自然景物是美的,人文景物也是美的。第三,就是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悲剧美。就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种悲壮不也很美吗?鲁迅曾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看,这就体现了悲剧的性质和美学效果。也就是说,悲剧也是美。总而言之,不要将生活之美理解得太狭隘了,要放到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应当说,高层次的美应该是丰富的留心生活,处处皆有美,处处皆是美。
2.正确认识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相当长时间内,语文被视为是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简单化、任务化,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在教学中完全地体现出来。
2.1语文的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2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这些人文性因素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语文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却是缓慢的,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也是有章可循的,它以读书、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师生互动,形成情深意浓的教学过程
3.1利用各种机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不妨主动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苦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建议,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一句善解人意温暖人心的话语,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给生病的学生做一顿营养餐饭,下雨天给学生送上一件雨衣……虽然都是举手之劳,点点滴滴地汇集却能让孩子体会到无比的温暖,一个用心去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会感到温暖。有了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才有生动相融的课堂。
3.2语文教师要来点机智幽默。一个幽默机智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生机的。教师在言谈、神态、举止上生动些,幽默点,可使学生在获得轻松愉快、典雅含蓄的笑声的同时受到教益。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因为自己的误读而错误地批评了一位学生,引起了这位学生的不满和其他学生的不平,为消除这一失误的影响,他幽默地说:"同学们,谁都不是圣人。教师也会出错。在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错批评了我,我当时气坏了,很想上去揍老师一拳。但愿我刚才批评错了的同学不会产生我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相信他比我更加有宽容心。"这段话使那位学生转怒为喜,其他学生也为教师的风度和态度所感染,会意地笑了,从而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一番幽默,既是诚恳的自我批评,又是委婉的道歉,巧妙地维护了双方的尊严,又无伤大雅,真是高明。
4.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你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孔乙己》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孔乙己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孔乙己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例如我在讲《公输》这篇古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三个人一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公输盘、墨子、楚王)来朗读对话部分,最后把书合上,用现代汉语来完成对话(不要仅仅把文章翻译一下)。而且在表演中老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说话的语气,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朗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很巧妙的融合在表演之中。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1.培养学生对生活之美的敏感
还记得《冬天之美》这篇文章流露出的就是对生活之美的敏感。前文是对自然环境之美的敏感,后文是对人文环境之美的敏感,最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冬天的美。乔治·桑就应算是对生活之美敏感的人。那么,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伟大的艺术家罗兰说过: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第一,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也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之美,培养对生活之美的敏感。第二,就是要引导学生注意美的多层次性。不要将美简单地理解为壮观、漂亮等。自然景物是美的,人文景物也是美的。第三,就是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悲剧美。就像"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种悲壮不也很美吗?鲁迅曾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我看,这就体现了悲剧的性质和美学效果。也就是说,悲剧也是美。总而言之,不要将生活之美理解得太狭隘了,要放到文学和美学的角度来审视生活。应当说,高层次的美应该是丰富的留心生活,处处皆有美,处处皆是美。
2.正确认识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重要作用
在相当长时间内,语文被视为是一种工具。掌握这个工具谁不会?无非是有层次地说话,有条理地写文章,有观点地与人交流,如是而已。尤其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的教学目标更加简单化、任务化,其深层次的内涵没有在教学中完全地体现出来。
2.1语文的情感教育对高中生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估量的作用。高中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阶段,他们在校园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必然会受到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双重思考,去探求语文的真谛,体会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洋溢着的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感情,字里行间洋溢的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阿拉伯数字和X、Y无论经过怎样巧妙的组合,都不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2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人文性,这些人文性因素能纠正物质世界的偏差,使人文性与科学性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协调发展。语文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语文能力的提高却是缓慢的,但只要善于学习和思考,也是有章可循的,它以读书、感悟、写作为基本手段,以身心体验的快乐为旨趣,以提升人生境界为目标,着眼于人与人的感应、人与外物的感应,以此为阅读写作对象,以对真善美的追求为使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师生互动,形成情深意浓的教学过程
3.1利用各种机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语文教师不妨主动走进学生,倾听学生的苦乐,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虚心接受学生的批评建议,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一句善解人意温暖人心的话语,一个微不足道的举手之劳,一个关注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给生病的学生做一顿营养餐饭,下雨天给学生送上一件雨衣……虽然都是举手之劳,点点滴滴地汇集却能让孩子体会到无比的温暖,一个用心去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会感到温暖。有了和谐温馨的师生关系,才有生动相融的课堂。
3.2语文教师要来点机智幽默。一个幽默机智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总是充满生机的。教师在言谈、神态、举止上生动些,幽默点,可使学生在获得轻松愉快、典雅含蓄的笑声的同时受到教益。有一位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因为自己的误读而错误地批评了一位学生,引起了这位学生的不满和其他学生的不平,为消除这一失误的影响,他幽默地说:"同学们,谁都不是圣人。教师也会出错。在我上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错批评了我,我当时气坏了,很想上去揍老师一拳。但愿我刚才批评错了的同学不会产生我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相信他比我更加有宽容心。"这段话使那位学生转怒为喜,其他学生也为教师的风度和态度所感染,会意地笑了,从而消除了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一番幽默,既是诚恳的自我批评,又是委婉的道歉,巧妙地维护了双方的尊严,又无伤大雅,真是高明。
4.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你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孔乙己》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孔乙己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孔乙己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例如我在讲《公输》这篇古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然后让三个人一组,各扮演一个角色(公输盘、墨子、楚王)来朗读对话部分,最后把书合上,用现代汉语来完成对话(不要仅仅把文章翻译一下)。而且在表演中老师一定要加以引导和示范,让学生体会每一个角色说话的语气,揣摩当时人物的心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把朗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分析很巧妙的融合在表演之中。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