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联系生活,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作者】 杨 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镇第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的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结合生活实例学习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通过画邮票、画窗户的操作以及照相机照相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又如在“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
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体积”属于三维空间这样的概念,更加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我在这堂课上,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建立了“体积”的概念。
具体做法是:我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中杯子里倒水。问: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观察后说一样多,然后我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里的水平面升高了。又问:是不是水多了?学生回答说:水没多,是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我再把另一个物体放入另一个杯子里,杯子里的水比刚才的水面更高。问为什么?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东西一定比第一次放的大。在此基础上,我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通过这个设计,我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四、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
五、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很多老师上课时,尤其是有上级领导或外单位同志听课时,很担心学生站起来把问题答错了,不是让他讲下去,讲完,而是换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直到讲对了为止。这样做,既不利于答错问题的学生发现错误,认识错误,也不利于全班学生深化思维,提高识别错误的能力,因此,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时,往往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不立即纠正,而是根据学生的错误答案,提出新的补充问题,造成学生的回答前后矛盾,出现谬误,使学生发现答案的荒唐。然后,逐步引伸、归纳,帮助学生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看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苏格拉底谈话法”。苏格拉底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比由别人或教师纠正,直接说出正确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这种自我校正,会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错误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纠正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让答错的学生讲下去,讲完,看来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收到的效益却比换一个人或教师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要高得多,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今后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教学"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邀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又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例如:上学时可让学生估算一下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外出旅游估算一下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又如:布置学生"观察你家中的物品,找出几道乘法算式";"你家一天生活费用是多少",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学生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二、结合生活实例学习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阶段正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通过画邮票、画窗户的操作以及照相机照相生活实例来导入新课;又如在“加减混合计算式题”时可通过“公共汽车上的上、下客”现象来导入。
三、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像“体积”属于三维空间这样的概念,更加抽象,对小学生来说尤为困难。我在这堂课上,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建立了“体积”的概念。
具体做法是:我把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的玻璃杯放在桌上,然后往两中杯子里倒水。问: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观察后说一样多,然后我把一个东西放进一个杯里,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在我的启发下,学生发现杯子里的水平面升高了。又问:是不是水多了?学生回答说:水没多,是东西占地方,把水挤上来了。我再把另一个物体放入另一个杯子里,杯子里的水比刚才的水面更高。问为什么?学生非常肯定地说:第二次放的东西一定比第一次放的大。在此基础上,我自然地揭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通过这个设计,我把一个十分抽象的数学概念,变为小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数学事实。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广”度上下真功夫,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
四、要恰当的使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和欢迎,它带来了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的变革。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是极为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为学生提供第一手感性材料,使学生储备丰富的表象信息,为他们实现信息重组、进行“再发现、再创造”打下基础,但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一定要有“度”,否则将达不到目标,得不到效果。
五、让学生在错误中成长。
很多老师上课时,尤其是有上级领导或外单位同志听课时,很担心学生站起来把问题答错了,不是让他讲下去,讲完,而是换另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直到讲对了为止。这样做,既不利于答错问题的学生发现错误,认识错误,也不利于全班学生深化思维,提高识别错误的能力,因此,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时,往往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如果回答错了,他不立即纠正,而是根据学生的错误答案,提出新的补充问题,造成学生的回答前后矛盾,出现谬误,使学生发现答案的荒唐。然后,逐步引伸、归纳,帮助学生纠正,放弃原来的错误看法,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苏格拉底谈话法”。苏格拉底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比由别人或教师纠正,直接说出正确答案,印象要深刻得多。这种自我校正,会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错误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纠正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让答错的学生讲下去,讲完,看来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收到的效益却比换一个人或教师直接讲出正确答案要高得多,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我们教师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就会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课堂效率。今后我会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