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数学教学中的动手操作
【作者】 李俊斌
【机构】 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无论是概念、公式、规律、还是思想方法都是高度概括的结果。而小学生形象思维强,抽象思维弱,对于数学教学中许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理解和掌握。要想有效地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教师要让学生手、脑并用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知,那样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有了兴趣,学生会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接受学变为创造学。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设计组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激起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比较土豆和红薯所占的空间大小,学生在观察无法比较出结果时,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惊奇、新鲜等情绪,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动脑思考自主创设实验操作。交流出实验方法后学生就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想来试一试。这样把枯燥无味的课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学生在玩中发现了规律,将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装满同样多的水杯中,水面上升说明放入的物体占了一定的空间;水面上升高度的不同说明两个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通过创设这一操作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接下来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就很投入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都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创造出新的想法。如在教学“露在外面的面”中探索变换正方体的堆放方式,露在外面的面数变化情况时,鼓励学生自主摆放正方体,数一数每种堆放方式露在外面的面数。每个学生都会摆放出多种不同方式,在交流中还会找到与自己不同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比老师直接引导介绍效果更为突出。
3、动手操作,牢固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巧妙地安排操作活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创设情境,“要做一个粉笔盒,告诉你这个粉笔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粉笔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学生回答:能。老师接着问:可以怎么想?学生说:“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硬纸板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于是揭示: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启发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模型思考,可以把长方体纸盒模型展开,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图的面积。接着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并列式计算。然后老师组织交流,有的学生说:只要把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算出来,再相加就是6个面的总面积。有的学生说:我是把长方体纸盒模型拆开,发现有三组完全相同的面,分别求出三组面的面积,再加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且相等的面,只要把上面、右面、前面的面积之和算出来,再乘2,也算出了六个面的面积。然后老师让学生比较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概括,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整个过程,学生通过操作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认识到: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采用边说边操作边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手、脑、口并用,真正体验并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
1、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有了兴趣,学生会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接受学变为创造学。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课堂上设计组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人人动手,激起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体积和容积”时,比较土豆和红薯所占的空间大小,学生在观察无法比较出结果时,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惊奇、新鲜等情绪,吸引学生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动脑思考自主创设实验操作。交流出实验方法后学生就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想来试一试。这样把枯燥无味的课变得活泼、生动、有趣,学生在玩中发现了规律,将土豆和红薯放入两个装满同样多的水杯中,水面上升说明放入的物体占了一定的空间;水面上升高度的不同说明两个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通过创设这一操作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接下来学生认识体积的概念就很投入了,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都说“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从而使学生创造出新的想法。如在教学“露在外面的面”中探索变换正方体的堆放方式,露在外面的面数变化情况时,鼓励学生自主摆放正方体,数一数每种堆放方式露在外面的面数。每个学生都会摆放出多种不同方式,在交流中还会找到与自己不同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比老师直接引导介绍效果更为突出。
3、动手操作,牢固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巧妙地安排操作活动,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创设情境,“要做一个粉笔盒,告诉你这个粉笔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粉笔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吗?”学生回答:能。老师接着问:可以怎么想?学生说:“求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硬纸板就是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于是揭示: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然后启发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纸盒模型思考,可以把长方体纸盒模型展开,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纸盒展开图的面积。接着学生开始动手操作,并列式计算。然后老师组织交流,有的学生说:只要把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算出来,再相加就是6个面的总面积。有的学生说:我是把长方体纸盒模型拆开,发现有三组完全相同的面,分别求出三组面的面积,再加起来。有的学生说:因为长方体有三组相对且相等的面,只要把上面、右面、前面的面积之和算出来,再乘2,也算出了六个面的面积。然后老师让学生比较以上三种计算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概括,推导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整个过程,学生通过操作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认识到: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采用边说边操作边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手、脑、口并用,真正体验并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