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在区域活动中研学研教
【作者】 王维苗
【机构】 山东省五莲县托幼办公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的自由、自主、自发的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幼儿园有别于中小学教学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是当代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县在《指南》引领下,通过行政推进、实践研究、专题培训等措施,促使幼儿园不断研究具有吸引力的活动区环境,使幼儿自由自主地参与活动,促进了幼儿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突出经验做法
从全县区域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我县区域环境布置、区域活动的开展都能彰显出幼儿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相关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性。
1.推进了区域游戏化进程。部分幼儿园老师能够将五大领域进行融通,实现了在同一个活动区看到幼儿多领域发展游戏行为,也在不同区域游戏内看到同一条发展目标的学习,幼儿可跨区域游戏,区域活动具有了一定的自由、自发、自主的游戏本质特征。
2.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相依相随。部分活动区材料围绕主题教学而准备,主题教学过程同时又创造了环境,教师与幼儿巧妙的把教学过程通过幼儿绘画作品或文字、照片等形式进行表征,让教育看得见,有的还变成再教育的资源。
3.以乡土材料为激发物。将本地田野、山川、生活中乡土自然材料各种废旧物品分门别类的投放到班级活动区,将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开发成草编、翻绳、泥巴、剪纸、石头等课程资源,使乡土艺术的“美”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得以体现,幼儿充分体验到劳动的甘甜与尊重。
4.将课题研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我县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从点上突破落实《指南》的,每幼儿园都有《指南》行动项目课题研究,幼儿园将课题研究与区域活动有效融通,区域活动成为实施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
5.户外活动区研究有突破。根据《指南》幼儿健康领域动作基本技能,创建了跳跃区、平衡区、投掷区和钻爬区等户外活动区,研讨、设计、开发了相应户外体育游戏器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游戏内容,不断创新游戏玩法,通过一物多玩、多物组合方式发散幼儿思维,整合多领域教育目标,使户外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存在问题、查摆问题及改进对策
问题1:材料投放存在极大的盲目性,致使不少学具成为看具,很多材料成为摆设。
追问自查:对材料价值进行分析过吗?那些材料只是一种摆设,幼儿不感兴趣不知道怎么玩甚至幼儿都不认识,我关注过吗?随主题开展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换材料?材料摆放做到分类、标签化(适合年龄特点的标签)了吗?材料是越多越好吗?
改进对策:教师要注意在头脑中树立材料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观念,培养自身观察分析材料的意识与能力:一是分析材料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材料与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是否匹配。二是分析材料的结构性。只有一种玩法的为高结构性材料,其作用是诱发儿童进行想象性游戏;而非形象性材料在想象性游戏的情景下可以被用作实物的替代物,属于低结构性材料或非结构性材料;无玩法限制的为非结构性材料。三是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跟进指导与调整材料与玩法。四是要分析材料的安全性:无毒、无异味、干净卫生、可操作性强,对幼儿不会造成伤害。
问题2:对主题墙与区域墙价值认识不够明确,做环境现象严重。
追问自查:班级环境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日积月累慢慢创造出来的,还是临时抱佛脚做出来应付检查评估的?
改进对策:陈鹤琴说过:“通过幼儿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因此,主题墙与区域墙环境布置应在教师引导下由幼儿来完成。
主题墙是开展主题、发展主题、深化主题的引导线,有核心目标、展现教与学的过程。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作品和通过图片、照片、记录表、绘画等形式展现孩子获得的经验可以随机展现在墙面上,呈现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足迹。孩子们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得到满足,激发对主题的深入探究的兴趣。
区域墙饰的价值就在于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环境。可以展示区域规则(以图为主,不能小学化)、操作流程、发现的新经验,幼儿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解决方法,最终获得的结果、明白的道理,都可以呈现在区域墙上。
三、今后目标导向
1.把握各领域核心价值,五大领域教学与活动区有效链接。
落实五大领域幼儿发展目标时,首先要把握住五大领域对幼儿发展价值和幼儿学习特点,然后在区域活动中有效落实。
2.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幼儿参与区域规划、材料的摆放,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幼儿自己决定游戏主题,自己规划场地,自己准备玩具材料,在自己创造情境中尽情游戏或进行探索性学习。区域活动结束后,要让幼儿把物品摆放回原处,比如建构区积木物归原处等。
3.区域活动拒绝流于形式。《指南》要求教师对于活动区游戏的把握原则是观察和分析幼儿在先,介入指导在后。孩子在活动区里有哪些进步,哪些新经验、新发现,哪些值得分享,教师都应心中有数。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要让幼儿讲一讲新发现、新作品、新玩法,甚至讲出自己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幼儿把活动中的零散经验集中起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不断提高。
4. 活动过程游戏性和融通性。活动区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或小组操作的活动,允许孩子自由选择、任意搭配或跨区域使用材料进行想象性表现。在这种游戏行为中,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我们要能够将五大领域进行融通,也就是能够在一个游戏行为中看到多个领域的目标和表现。比如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设计发型,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一种艺术表现,还能从幼儿的剪贴行为中看到幼儿的手眼协调水平,也能从作品中看到对不同发型材料的认知。
一、突出经验做法
从全县区域活动开展情况来看,我县区域环境布置、区域活动的开展都能彰显出幼儿与环境互动、促进幼儿相关经验学习与发展的特性。
1.推进了区域游戏化进程。部分幼儿园老师能够将五大领域进行融通,实现了在同一个活动区看到幼儿多领域发展游戏行为,也在不同区域游戏内看到同一条发展目标的学习,幼儿可跨区域游戏,区域活动具有了一定的自由、自发、自主的游戏本质特征。
2.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相依相随。部分活动区材料围绕主题教学而准备,主题教学过程同时又创造了环境,教师与幼儿巧妙的把教学过程通过幼儿绘画作品或文字、照片等形式进行表征,让教育看得见,有的还变成再教育的资源。
3.以乡土材料为激发物。将本地田野、山川、生活中乡土自然材料各种废旧物品分门别类的投放到班级活动区,将孩子感兴趣的材料开发成草编、翻绳、泥巴、剪纸、石头等课程资源,使乡土艺术的“美”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得以体现,幼儿充分体验到劳动的甘甜与尊重。
4.将课题研究与区域活动有机融合。我县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从点上突破落实《指南》的,每幼儿园都有《指南》行动项目课题研究,幼儿园将课题研究与区域活动有效融通,区域活动成为实施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
5.户外活动区研究有突破。根据《指南》幼儿健康领域动作基本技能,创建了跳跃区、平衡区、投掷区和钻爬区等户外活动区,研讨、设计、开发了相应户外体育游戏器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游戏内容,不断创新游戏玩法,通过一物多玩、多物组合方式发散幼儿思维,整合多领域教育目标,使户外活动焕发出勃勃生机。
二、存在问题、查摆问题及改进对策
问题1:材料投放存在极大的盲目性,致使不少学具成为看具,很多材料成为摆设。
追问自查:对材料价值进行分析过吗?那些材料只是一种摆设,幼儿不感兴趣不知道怎么玩甚至幼儿都不认识,我关注过吗?随主题开展和幼儿的发展需要及时更换材料?材料摆放做到分类、标签化(适合年龄特点的标签)了吗?材料是越多越好吗?
改进对策:教师要注意在头脑中树立材料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观念,培养自身观察分析材料的意识与能力:一是分析材料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材料与幼儿发展的实际水平是否匹配。二是分析材料的结构性。只有一种玩法的为高结构性材料,其作用是诱发儿童进行想象性游戏;而非形象性材料在想象性游戏的情景下可以被用作实物的替代物,属于低结构性材料或非结构性材料;无玩法限制的为非结构性材料。三是分析幼儿的游戏行为,及时跟进指导与调整材料与玩法。四是要分析材料的安全性:无毒、无异味、干净卫生、可操作性强,对幼儿不会造成伤害。
问题2:对主题墙与区域墙价值认识不够明确,做环境现象严重。
追问自查:班级环境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日积月累慢慢创造出来的,还是临时抱佛脚做出来应付检查评估的?
改进对策:陈鹤琴说过:“通过幼儿思想和双手布置的环境,可使他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识。”因此,主题墙与区域墙环境布置应在教师引导下由幼儿来完成。
主题墙是开展主题、发展主题、深化主题的引导线,有核心目标、展现教与学的过程。主题开展过程中幼儿作品和通过图片、照片、记录表、绘画等形式展现孩子获得的经验可以随机展现在墙面上,呈现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足迹。孩子们在这种互动过程中得到满足,激发对主题的深入探究的兴趣。
区域墙饰的价值就在于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环境。可以展示区域规则(以图为主,不能小学化)、操作流程、发现的新经验,幼儿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解决方法,最终获得的结果、明白的道理,都可以呈现在区域墙上。
三、今后目标导向
1.把握各领域核心价值,五大领域教学与活动区有效链接。
落实五大领域幼儿发展目标时,首先要把握住五大领域对幼儿发展价值和幼儿学习特点,然后在区域活动中有效落实。
2.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主动性、自主性。幼儿参与区域规划、材料的摆放,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教师要把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幼儿自己决定游戏主题,自己规划场地,自己准备玩具材料,在自己创造情境中尽情游戏或进行探索性学习。区域活动结束后,要让幼儿把物品摆放回原处,比如建构区积木物归原处等。
3.区域活动拒绝流于形式。《指南》要求教师对于活动区游戏的把握原则是观察和分析幼儿在先,介入指导在后。孩子在活动区里有哪些进步,哪些新经验、新发现,哪些值得分享,教师都应心中有数。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要让幼儿讲一讲新发现、新作品、新玩法,甚至讲出自己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帮助幼儿把活动中的零散经验集中起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不断提高。
4. 活动过程游戏性和融通性。活动区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或小组操作的活动,允许孩子自由选择、任意搭配或跨区域使用材料进行想象性表现。在这种游戏行为中,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促进作用;我们要能够将五大领域进行融通,也就是能够在一个游戏行为中看到多个领域的目标和表现。比如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设计发型,我们要意识到这是一种艺术表现,还能从幼儿的剪贴行为中看到幼儿的手眼协调水平,也能从作品中看到对不同发型材料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