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历史短剧表演融入中学历史课堂
【作者】 李文华
【机构】 山东省烟台高新区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中,时常通过让学生编历史短剧、表演历史短剧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活动。让历史短剧表演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就是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感受着生命的价值,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得到释放,人格得以升华。
关键词:构建和谐高效、绿色课堂、有生命的人文历史、遵义会议、历史知识有“鲜活的生命”,情感、智慧火花张扬迸发、生命潜能得到释放,理想得到放飞。
著名史学理论家王学典先生指出:“历史学家所面对的过去,不是一个寂静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沸腾的精神世界,他所着力探究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我在新课程改革中,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注重历史史实的讲述,注重与同学们一道还原历史的原貌,时常通过让学生编历史短剧、表演历史短剧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活动,力争构建和谐高效的绿色课堂,教给了学生有生命的人文历史。
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与学生们查阅大量的史料,精心编演的历史剧《遵义会议》, 内容如下:
编剧:李文华 谭云(学生) 导演:解小雨 演员:谭雲、孙伶益、孙志恩、
孙宝霖、杨怡、于静林等 旁白:王倩倩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一幢洋楼里举行。]
博古∶开会吧。
周恩来:同志们,这次会议有两个议题:一、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二、总结在第五次反围剿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刘伯承:我先谈谈我的看法。现在,敌薛岳部已控制贵阳,黔军王家烈部也在向遵义推进,桂军白崇禧部已至都匀,湘军何健部已至镇远,川军潘文华部已至江津、綦江一线。从敌人的态势看,是要把我们围而歼之。我建议我们打过长江去,转入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结合地图)
聂荣臻:我认为总参谋长说的有道理,转入川西北是比较明智的。
[接着博古作《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的主报告。]
博古:……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敌人经过了精心准备,动员了几百万军队;他们采取堡垒政策;党中央关于反围剿的战略意图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
[周恩来随后作了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周恩来: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战略战术的错误,指导方针的偏差。在军事指挥上,我们坚持了一套很机械、僵化的做法,强硬命令,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战场指挥员的临场智慧和战场指挥……
洛甫:我不同意博古同志的报告。六届四中全会至今,红军屡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党在这个时期的军事方针及军事指挥基本上是错误的……我们没有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及造成西征失败,主要原因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会场鸦雀无声。]
毛泽东:刚才,洛甫同志的报告我持赞同态度。我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过多强调了客观因素,掩盖了导致失败的真正缘由。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具体说,是我们怎样丢掉了根据地?怎样踏上了西征路?依照博古同志的解释推理,我们是注定要失败的。事实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成其掩饰错误军事指导方针和推卸错误指挥责任的借口。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博古、李德、周恩来同志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毛泽东:李德的错误在于战略战术的失误,弃我之长用我之短去就敌人之长,造成了战局的全盘被动;博古在李德的错误指挥棒下丧失了自我,成为了李德军事理论的俘虏,导致了错误军事路线的肆行……
王稼祥: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有关同志不适宜再领导军事,必须改换指挥权,让有经验的同志参与指挥!
[王稼祥的提议是众望所归。]
朱德:毛泽东同志有经验,有心得,有驾驭大局的才能,在实践中又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战术 ,所以前几次反围剿我们打得不错。可惜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把他的成功经验弃得干干净净,我们才受到这样的惩罚。引以为戒是必须的,为了挽救今天的危局,理所当然地要让他出来参与军事指挥。
[会场第一次响起了一片掌声。]
周恩来:同志们,面对优势敌军,采取正面阵地战,是导致失败的根由。因此,免去导致失败的指挥员,让能取得胜利的指挥员取而代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为此,我非常赞成总司令的建议,让毛泽东同志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上来。我请求中央考虑。
[会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月17日,会议通过决定:增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由毛泽东和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党和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到达陕北吴起镇,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直至建立新中国。]
短剧表演结束。老师和全班同学给参与表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告别了乏味枯燥单调死板的历史课堂,学生表演时,教师给学生的是鼓励肯定的眼神、话语(不批评、不否定),学生可以无所顾虑地回答问题,任自己的思维驰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生命的灵性得以唤醒。
在上面的短剧表演中,我与同学们课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们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刘伯承等伟人形象,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真实地再现了七十多年前的那段惊心动魂、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历史,它的教学成效(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是以往那种死板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其实中学历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明显特征,就在于历史的生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当“演员”、当“先生”,或讲解、或纠错、或争辩、或表演、或操作,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张扬生命个性的理念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通过历史短剧表演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历史活动,回到历史情景中,增强切身体验,让历史与学生亲密接触,就是我在课改中的尝试。“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与启迪”。有针对性地尝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真正地有“鲜活的生命”,使他们的情感、智慧火花得以充分张扬迸发,这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职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排练了《商鞅变法》、《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巴黎和会》等历史短剧,还原历史,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
新课程改革把历史教育的定位确立在精神陶冶和人格养成上。我在历史教学中就是遵循这个原则,力争把历史课堂变成一个天天流淌着师生生命的欢快小溪,一块师生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园地。我倡导让历史短剧表演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就是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感受着生命的价值,树立健康自信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得到释放,理想得到放飞,人格得以升华,让课堂中教师快乐着、学生快乐着。我将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纪实》。
关键词:构建和谐高效、绿色课堂、有生命的人文历史、遵义会议、历史知识有“鲜活的生命”,情感、智慧火花张扬迸发、生命潜能得到释放,理想得到放飞。
著名史学理论家王学典先生指出:“历史学家所面对的过去,不是一个寂静的物理世界,而是一个沸腾的精神世界,他所着力探究的,不是僵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我在新课程改革中,运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注重历史史实的讲述,注重与同学们一道还原历史的原貌,时常通过让学生编历史短剧、表演历史短剧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历史活动,力争构建和谐高效的绿色课堂,教给了学生有生命的人文历史。
下面给大家展示一下在学习《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我与学生们查阅大量的史料,精心编演的历史剧《遵义会议》, 内容如下:
编剧:李文华 谭云(学生) 导演:解小雨 演员:谭雲、孙伶益、孙志恩、
孙宝霖、杨怡、于静林等 旁白:王倩倩
[1935年1月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老城一幢洋楼里举行。]
博古∶开会吧。
周恩来:同志们,这次会议有两个议题:一、审查黎平会议所决定的暂时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二、总结在第五次反围剿与西征中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刘伯承:我先谈谈我的看法。现在,敌薛岳部已控制贵阳,黔军王家烈部也在向遵义推进,桂军白崇禧部已至都匀,湘军何健部已至镇远,川军潘文华部已至江津、綦江一线。从敌人的态势看,是要把我们围而歼之。我建议我们打过长江去,转入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结合地图)
聂荣臻:我认为总参谋长说的有道理,转入川西北是比较明智的。
[接着博古作《关于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的总结》的主报告。]
博古:……第五次反围剿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敌人经过了精心准备,动员了几百万军队;他们采取堡垒政策;党中央关于反围剿的战略意图未能很好地贯彻落实……
[周恩来随后作了关于军事问题的副报告。]
周恩来:第五次反围剿最终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战略战术的错误,指导方针的偏差。在军事指挥上,我们坚持了一套很机械、僵化的做法,强硬命令,这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战场指挥员的临场智慧和战场指挥……
洛甫:我不同意博古同志的报告。六届四中全会至今,红军屡屡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我们党在这个时期的军事方针及军事指挥基本上是错误的……我们没有粉碎敌人的第五次围剿及造成西征失败,主要原因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
[会场鸦雀无声。]
毛泽东:刚才,洛甫同志的报告我持赞同态度。我认为博古同志的报告过多强调了客观因素,掩盖了导致失败的真正缘由。那么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具体说,是我们怎样丢掉了根据地?怎样踏上了西征路?依照博古同志的解释推理,我们是注定要失败的。事实上,任何理由都不能成其掩饰错误军事指导方针和推卸错误指挥责任的借口。在这里我想具体谈谈博古、李德、周恩来同志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
毛泽东:李德的错误在于战略战术的失误,弃我之长用我之短去就敌人之长,造成了战局的全盘被动;博古在李德的错误指挥棒下丧失了自我,成为了李德军事理论的俘虏,导致了错误军事路线的肆行……
王稼祥: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有关同志不适宜再领导军事,必须改换指挥权,让有经验的同志参与指挥!
[王稼祥的提议是众望所归。]
朱德:毛泽东同志有经验,有心得,有驾驭大局的才能,在实践中又创造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战术 ,所以前几次反围剿我们打得不错。可惜的是,第五次反围剿把他的成功经验弃得干干净净,我们才受到这样的惩罚。引以为戒是必须的,为了挽救今天的危局,理所当然地要让他出来参与军事指挥。
[会场第一次响起了一片掌声。]
周恩来:同志们,面对优势敌军,采取正面阵地战,是导致失败的根由。因此,免去导致失败的指挥员,让能取得胜利的指挥员取而代之,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为此,我非常赞成总司令的建议,让毛泽东同志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上来。我请求中央考虑。
[会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1月17日,会议通过决定:增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由毛泽东和周恩来负责军事指挥。]
[遵义会议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党和革命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此,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到达陕北吴起镇,取得了长征的胜利,直至建立新中国。]
短剧表演结束。老师和全班同学给参与表演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告别了乏味枯燥单调死板的历史课堂,学生表演时,教师给学生的是鼓励肯定的眼神、话语(不批评、不否定),学生可以无所顾虑地回答问题,任自己的思维驰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生命的灵性得以唤醒。
在上面的短剧表演中,我与同学们课后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他们成功地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洛甫、刘伯承等伟人形象,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真实地再现了七十多年前的那段惊心动魂、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历史,它的教学成效(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是以往那种死板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其实中学历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明显特征,就在于历史的生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当“演员”、当“先生”,或讲解、或纠错、或争辩、或表演、或操作,人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风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力,体现以人为本、张扬生命个性的理念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通过历史短剧表演等手段让学生体验到历史活动,回到历史情景中,增强切身体验,让历史与学生亲密接触,就是我在课改中的尝试。“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与启迪”。有针对性地尝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到的历史知识真正地有“鲜活的生命”,使他们的情感、智慧火花得以充分张扬迸发,这是中学历史教师的职责。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排练了《商鞅变法》、《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中共一大》、《遵义会议》、《巴黎和会》等历史短剧,还原历史,激发学生的历史探究兴趣。
新课程改革把历史教育的定位确立在精神陶冶和人格养成上。我在历史教学中就是遵循这个原则,力争把历史课堂变成一个天天流淌着师生生命的欢快小溪,一块师生宣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园地。我倡导让历史短剧表演融入历史课堂教学,就是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快乐,感受着生命的价值,树立健康自信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让他们的生命潜能得到释放,理想得到放飞,人格得以升华,让课堂中教师快乐着、学生快乐着。我将为此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红一方面军长征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