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课堂提问
【作者】 周 晴
【机构】 陕西省岚皋县城关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关键词:厚度 时机 兴趣点 高潮点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选,角度要新颖,形式要灵活,问在学生”愤”““悱”之处,“好知”““乐知”之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在”自我读书”中获取知识,炼就能力,学会学习。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一、主问题设计要有厚度。
要有厚度,是说一节课中围绕一定目标,使学生活动的“量”达到理想的程度,“质”达到理想的程度,“趣”也达到理想的程度。如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提炼词眼,沉醉词义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对老夫妇醉在何处?诗人辛弃疾又为何而醉”这个问题对把握诗的主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这就使学生丰富了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对意境的体味,更把握了诗的主题。
二、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现在教育家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问到实处根处。
(一)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问到 “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部分,多数教师提问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把握课堂的生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刘晓兰《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实践》(《语文教学之友》2007.4)
3、聂玉华《有效提问催生高效课堂》(《语文教学通讯》2008.5)
关键词:厚度 时机 兴趣点 高潮点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得实,设得巧,不仅能“传道、受业、解惑”,而且能“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内容要精选,角度要新颖,形式要灵活,问在学生”愤”““悱”之处,“好知”““乐知”之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在”自我读书”中获取知识,炼就能力,学会学习。由此可见,课堂提问对于语文教学是多么重要。
一、主问题设计要有厚度。
要有厚度,是说一节课中围绕一定目标,使学生活动的“量”达到理想的程度,“质”达到理想的程度,“趣”也达到理想的程度。如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提炼词眼,沉醉词义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对老夫妇醉在何处?诗人辛弃疾又为何而醉”这个问题对把握诗的主题,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这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了。这就使学生丰富了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对意境的体味,更把握了诗的主题。
二、抓住提问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出现应该随着课堂教学的情感旋律来设计,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自然,另外,教师应该学会仔细聆听学生的回答或疑问或者是不成熟的想法,因为这些来自学生的话语正反映了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时最真实的原始想法,是学生解读文本的起点。这些可以作为课堂二次生成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教师进行追问的思想灵感与火花,是教师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绝好内容。这些话题的追问与探讨让学生感觉到顺其自然,又紧扣文本,学生容易接受;另一方面,这些追问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经过长期的培养,学生便善于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善于应变学生的质疑问难,并因势利导,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并使之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现在教育家都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但是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练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全部变成亮点,以致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由此可见,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每一个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必须研读文本,使设计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问得巧,问得妙,问到实处根处。
(一)把握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为问点,可以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欲望,变教师课堂讲授的过程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比如教学《跳水》,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点,可以不从文章开头依次讲解,而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设置问点:课文中最危险的场面在哪里?这样危险的地方,孩子是怎样上去的?这最紧张的场面既是课文的重点,又是学生的兴趣热点,由此发问,学生就会在紧张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把握教学的高潮点。“文似看山不喜平”, 上课亦然。每一节课都应形成高潮,而这也同样应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于高潮点设问,有助于学生对课文深刻的理解,并引发其感情的升华。这里举个“反常”的例子,教学《穷人》一文,问到 “屋外寒风呼啸,惊涛拍岸,渔家小屋却‘温暖而舒适’,这‘温暖而舒适’.表现在哪些地方?”因为这个问题“取材”于文章开头部分,多数教师提问安排在讲读课文的起始阶段,学生的回答也相对容易而且基本雷同: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食具发亮、孩子熟睡等方面。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能算优,因为仅止于现象,停留于表面。如果我们的提问是在课文讲读行将结束之时,亦即课堂教学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之处,学生会发现答案与前者迥异:渔家小屋的温暖而舒适不仅表现在地面干净、炉火未熄等表面的物质现象上,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家庭生活和睦温暖、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穷人之间体贴关怀等深层的精神内涵上。从空间意义上说,两种提问问点一致,问法也相同,但发问的时机不同则效果各异。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把握课堂的生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刘晓兰《优化课堂提问的几点实践》(《语文教学之友》2007.4)
3、聂玉华《有效提问催生高效课堂》(《语文教学通讯》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