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让学生感悟阅读之美
【作者】 郭 强
【机构】 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镇石桥子初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感受作品的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开拓思维,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情境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领悟、体会文本,许多教师在接触文本之前就设置好一系列问题,把学生直接引入正题,进行预设的规范化教学。但是这样,我们的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思考的机会。阅读本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体会,只有当学生在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才能真正地感悟语文,享受语文。
二、让学生在课文批注中找到阅读的感觉
课文批注是实现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肤浅处、思维困惑处、求异创新处做文字或符号标记;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迪和感悟的地方圈一圈,记一记,写一写。这样,学生可以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从而逐步提高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是课前预习批注。此时,学生初次接触文本,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学生可重点标出自己预习时的困惑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状况,使教学有的放失。
二是课中专题批注。真正体现“言为心声”,批注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摸出九文大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情景不同,人物不同,对钱的看法也不同,学生的感受、理解不同,批住的内容自然不同。
三是课末拓展批注。学生学完文本后,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有所提高和深化。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适当拓展,以检验阅读效果。如《皇帝的新装》结尾,让学生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开阔了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
三、让学生享受语文,可以巧妙地利用文本的 “空白”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好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看文本里有什么,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里所没有的东西。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扩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
四、在点拨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阅读过程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为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少走弯路。如在《清平乐.村居》中,授课教师特别注意到诗中的“醉”字,适时引导学生和将“醉”和文中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他们温馨、悠闲自得的生活。
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
五、让学生享受语文,不仅要和孩子们“走进”课本,更要和他们一起“走出”课本。
其实,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就是一本硕大的“无字书”。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都市,在这本大大的“无字书”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
让学生享受语文,就应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尽情享受语文教学之美。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自主阅读的情境
我们以往的阅读教学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领悟、体会文本,许多教师在接触文本之前就设置好一系列问题,把学生直接引入正题,进行预设的规范化教学。但是这样,我们的学生失去了许多自我思考的机会。阅读本是一种自由和愉悦的体会,只有当学生在自由和愉悦的状态下,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的主人,才能真正地感悟语文,享受语文。
二、让学生在课文批注中找到阅读的感觉
课文批注是实现自主阅读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肤浅处、思维困惑处、求异创新处做文字或符号标记;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迪和感悟的地方圈一圈,记一记,写一写。这样,学生可以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从而逐步提高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能力,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
一是课前预习批注。此时,学生初次接触文本,他们的想法、感受、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学生可重点标出自己预习时的困惑及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状况,使教学有的放失。
二是课中专题批注。真正体现“言为心声”,批注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意识,表达学生独特的感受。如《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摸出九文大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情景不同,人物不同,对钱的看法也不同,学生的感受、理解不同,批住的内容自然不同。
三是课末拓展批注。学生学完文本后,其思想、认识、情感比初读时必然有所提高和深化。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适当拓展,以检验阅读效果。如《皇帝的新装》结尾,让学生续写,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开阔了思维,也是一次很好的练兵机会。
三、让学生享受语文,可以巧妙地利用文本的 “空白”
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理论认为,文本给读者留下不确定性的“空白”,在阅读活动中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充。读者必须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密码,在发掘和填充“空白”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再一次创造。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好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去看文本里有什么,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文本里所没有的东西。教师要努力寻找知识生成和扩展的空白,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创造潜能。
四、在点拨中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阅读过程不是简单地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教师必须通过“引导”为学生指明方向,使学生读有目的,思有方向,少走弯路。如在《清平乐.村居》中,授课教师特别注意到诗中的“醉”字,适时引导学生和将“醉”和文中几个关键词联系起来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人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他们温馨、悠闲自得的生活。
阅读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教师要做到“尽职而不越位,出手而不牵手”,学生就会有更多的自主阅读的时间与空间,通过研读的过程,逐步学会如何读书和思考的方法,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导”中逐渐习得的。
五、让学生享受语文,不仅要和孩子们“走进”课本,更要和他们一起“走出”课本。
其实,我们五彩斑斓的生活就是一本硕大的“无字书”。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都市,在这本大大的“无字书”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
让学生享受语文,就应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让语文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尽情享受语文教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