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促德育一体化实施
【作者】 梁大伟
【机构】 山东省威海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教育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课通过强化活动的主题化、生活化、序列化设计,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德育空间,丰富德育形式,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能力。在系列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强调学生的德育体验,强调大道理和小细节结合、强调感悟和践行结合,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养成合作意识、民主意识、科学意识、环境意识、善于交往,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能促进德育观念转变,增强学生德育行为能力。按照德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德育功能,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立德树人目标根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素养,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使学生形成理性的美、丑、善、恶、礼、义、廉、耻等德育观念的基础上,以“在实践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为主要育人方式,增加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能有效克服说教有余、实践不足的德育弊端,是将“说教德育”转移到生活状态上来的最好的课程载体,使德育理论转变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改变德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德育主观能动性。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课程特点和其他学科教学不一样,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对某些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收课堂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任务问题解决”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强调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克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景进行德育教育的倾向。如在类似于“农业劳动之采摘”等类似课程中,让学生将采来的果实留着带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让学生进行“感恩”行动。又如在“风铃制作”“布艺”等课程中,评价学生使用材料的情况,让他们明白要节约用料,随时注意环保。还比如在场馆类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那在馆室参观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让他们明白有序参观,爱护公物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课程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感受竞争、判断正误、体验生活,体会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社会成员应该遵循什么、仿效什么,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通过实践将德育教育植入学生的脑中,住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早成人。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建立德育立交桥,拓宽德育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整体性等特色,它的这些特色使得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灵活多样。不同的德育内容贯穿于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进一个德育内容。如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的道德品质,在“模拟法庭”这一课程中,不管是法制视频的观看,学生的交流,还是模拟法庭的演练,始终将遵纪守法教育贯穿始终,让法制教育渗透进课程的整个过程中。?二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进多个德育内容。如在“丝网花制作”这一课程中,将环保的理念和感恩教育渗透进了活动中。通过丝网花材料的介绍和具体制作可以清晰的让学生体会到“变废为宝”的神奇,将环保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同时,可以提议将做好的丝网花作品送给自己的妈妈或其他长辈,点燃学生的感恩之心。?三是多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进同一个德育内容。如在“电子创意搭建(电子创意门铃)”的课程中,学生分小组活动,充分利用男女生的特长相互协助、合作,男生负责门铃电子制作的部分,女生负责美化外壳的部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出更为精美、完善的门铃,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又如在“烹制”课程中,在统一的指挥与协调下,8人一组,学生各自发挥所长,合作做出一端美味的饭菜。这也是使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德育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应用知识为主,因此它不是优生的专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中使德育教育和生活与实践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和认知方式,其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和具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克服了德育教育中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的倾向,防止了德育教育中唯知识化的弊端。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只对知识讲授的方式,可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创作范例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制作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京剧脸谱的课程中,让学生了解脸谱的种类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脸谱作品,不论是红脸的关公还是黑脸的张飞,为的就是向学生传播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综合实践课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迷惑不解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为每一个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创造机会,使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行为改善。同时,综合实践课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在课堂实践中,都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相机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会了学生如何行事、做人。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能促进德育观念转变,增强学生德育行为能力。按照德育课程一体化要求,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德育功能,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一体化”和“适应性”要求,使德育目标有序渐进、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将立德树人目标根植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核心素养,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在使学生形成理性的美、丑、善、恶、礼、义、廉、耻等德育观念的基础上,以“在实践中锻炼、在活动中成长”为主要育人方式,增加学生实践体验的机会,能有效克服说教有余、实践不足的德育弊端,是将“说教德育”转移到生活状态上来的最好的课程载体,使德育理论转变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改变德育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德育主观能动性。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说,课程特点和其他学科教学不一样,在其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对某些场景的模拟,让学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收课堂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任务问题解决”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强调发展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能引发学生真实的道德冲突,克服利用虚拟道德教育情景进行德育教育的倾向。如在类似于“农业劳动之采摘”等类似课程中,让学生将采来的果实留着带回家给自己的父母,让学生进行“感恩”行动。又如在“风铃制作”“布艺”等课程中,评价学生使用材料的情况,让他们明白要节约用料,随时注意环保。还比如在场馆类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中,那在馆室参观前,可以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让他们明白有序参观,爱护公物的重要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课程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社会、服务社会、感受竞争、判断正误、体验生活,体会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社会成员应该遵循什么、仿效什么,自己能为社会做点什么。通过实践将德育教育植入学生的脑中,住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有所悟,有所得,早成人。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建立德育立交桥,拓宽德育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整体性等特色,它的这些特色使得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灵活多样。不同的德育内容贯穿于不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进一个德育内容。如为了培养和加强学生“知法、守法、懂法”的道德品质,在“模拟法庭”这一课程中,不管是法制视频的观看,学生的交流,还是模拟法庭的演练,始终将遵纪守法教育贯穿始终,让法制教育渗透进课程的整个过程中。?二是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进多个德育内容。如在“丝网花制作”这一课程中,将环保的理念和感恩教育渗透进了活动中。通过丝网花材料的介绍和具体制作可以清晰的让学生体会到“变废为宝”的神奇,将环保的理念植入学生心中。同时,可以提议将做好的丝网花作品送给自己的妈妈或其他长辈,点燃学生的感恩之心。?三是多个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进同一个德育内容。如在“电子创意搭建(电子创意门铃)”的课程中,学生分小组活动,充分利用男女生的特长相互协助、合作,男生负责门铃电子制作的部分,女生负责美化外壳的部分,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制作出更为精美、完善的门铃,从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又如在“烹制”课程中,在统一的指挥与协调下,8人一组,学生各自发挥所长,合作做出一端美味的饭菜。这也是使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德育兴趣。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以学习知识为目的,而是以应用知识为主,因此它不是优生的专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中使德育教育和生活与实践紧密联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特长和认知方式,其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和具体性。综合实践活动课克服了德育教育中以普遍化、客体化的知识割断了与生活和实践的联系的倾向,防止了德育教育中唯知识化的弊端。在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只对知识讲授的方式,可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创作范例作品让学生欣赏并制作出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在京剧脸谱的课程中,让学生了解脸谱的种类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脸谱作品,不论是红脸的关公还是黑脸的张飞,为的就是向学生传播和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让学生对中国的文化与历史有更深刻的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在综合实践课中,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迷惑不解的问题作为活动主题,为每一个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创造机会,使所有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单一的学科知识系统的局限,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学会做事,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行为改善。同时,综合实践课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在课堂实践中,都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相机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教会了学生如何行事、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