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作者】 丁毅民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21世纪的迅猛科技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同时,教学中更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尤其是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发展成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一、非智力因素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且差别不大,学习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就是对非智力因素的最大程度挖掘。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自我学科优势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化学教学质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与实验已涉及到各类学科,自然在化学学科中也受到了重视。但是对化学学科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往往根据心理学的一般结论或教学经验来讨论问题,研究主要侧重于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缺少全面系统的定量研究。
二、非智力因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动力作用、定向与引导作用、维持与调节作用和补偿作用。第一,动力作用,也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推动力,主要有内动力与情动力,前者是指身体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唤起的且向一定的目标奋斗的过程;后者是与人的需要相伴随而产生的,在得到满足后所获得的体验所引起的内在倾向。第二,定向与引导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对活动目标与活动途径的选择,当我们确定了一定的合理目标后,经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就可以接近乃至于完成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目标的确定并不是完成,而仅仅是一个开始的方向,只有使活动的目标在情感与行动的引导下获得成功才是成功。第三,维持与调节作用,维持就是使人能够坚持行动,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不懈的克服,最终达成目标,这也是非智力因素中意志力的重要表现;调节是在对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如果发生方向偏离,能够合理调节心理与行动,以便完成既定的活动目标。第四,补偿作用,这说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或能力上的某些缺点的补充,“勤能补拙”就是说的补偿作用。可见,非智力因素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与利用,教学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视。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化学教学也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点,化学教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其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趣。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与他们的智力水平有关系,在很大关系上与非智力因素也有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素质的行程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的教育已经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为载体的人格与能力培养,尤其是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二,在化学教学中主动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21世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的就是有着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这类人才有着绝大的潜能,创新能是这些潜能中最有力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潜在于个体之中,要想将这些能力转变为现实,就需要教育。通过教育达到激发学生活力、提高学生素质、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与个人的最终发展目标。
第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以培养。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多是追求高分的灌输教育,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需要,教育必须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对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为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与教学内容等出发去设计出最好的培养策略,以便达成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目标中确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目标,如在对原电池的学习中,学生要在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实验现象与正负极联系起来,正确写出铜锌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些便是非智力因素范畴
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坚强意志力出发。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要方法有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图表直观特点、联系日常生活等;第二,培养与激发学生争取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知学”,学习动力是化学教学中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核心,动机越强烈,学习效果越好;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师生情感与坚强的学习意志,使学生“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常常以师生的情感关系而变化,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终“乐其道”,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坚强意志,保持努力学习化学的恒心。
3、对特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智力差别并不大,多是由于不良环境的培养所产生的性格偏差造成后来的学习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乐观向上的信念。当学生成绩不好时,教师不可以乱加指责,而是要鼓励、关心与帮助,通过个别谈心、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获取心理上的亲切与情感上的融洽,提高学习信心,最终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一、非智力因素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且差别不大,学习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就是对非智力因素的最大程度挖掘。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发挥自我学科优势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与化学教学质量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与实验已涉及到各类学科,自然在化学学科中也受到了重视。但是对化学学科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往往根据心理学的一般结论或教学经验来讨论问题,研究主要侧重于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缺少全面系统的定量研究。
二、非智力因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非智力因素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动力作用、定向与引导作用、维持与调节作用和补偿作用。第一,动力作用,也就是学习过程中的推动力,主要有内动力与情动力,前者是指身体由于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唤起的且向一定的目标奋斗的过程;后者是与人的需要相伴随而产生的,在得到满足后所获得的体验所引起的内在倾向。第二,定向与引导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对活动目标与活动途径的选择,当我们确定了一定的合理目标后,经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就可以接近乃至于完成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目标的确定并不是完成,而仅仅是一个开始的方向,只有使活动的目标在情感与行动的引导下获得成功才是成功。第三,维持与调节作用,维持就是使人能够坚持行动,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不懈的克服,最终达成目标,这也是非智力因素中意志力的重要表现;调节是在对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如果发生方向偏离,能够合理调节心理与行动,以便完成既定的活动目标。第四,补偿作用,这说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或能力上的某些缺点的补充,“勤能补拙”就是说的补偿作用。可见,非智力因素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与利用,教学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为重要,化学教学也不例外。
第一,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视。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宗旨就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化学教学也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点,化学教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其宗旨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起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情趣。学生素质的高低不仅与他们的智力水平有关系,在很大关系上与非智力因素也有关系,也就是说学生素质的行程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今的教育已经由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为载体的人格与能力培养,尤其是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也就是说,在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第二,在化学教学中主动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21世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需要的就是有着创新意识的新型人才。这类人才有着绝大的潜能,创新能是这些潜能中最有力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潜在于个体之中,要想将这些能力转变为现实,就需要教育。通过教育达到激发学生活力、提高学生素质、增强人的本质力量与个人的最终发展目标。
第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加以培养。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育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是多是追求高分的灌输教育,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需要,教育必须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对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中,为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四、化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途径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教师从学生的年龄、心理、思维与教学内容等出发去设计出最好的培养策略,以便达成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目标中确定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的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目标,如在对原电池的学习中,学生要在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条件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实验现象与正负极联系起来,正确写出铜锌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这个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到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些便是非智力因素范畴
2、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在中学化学课堂中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需要从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与坚强意志力出发。第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主要方法有发挥实验的魅力、利用图表直观特点、联系日常生活等;第二,培养与激发学生争取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知学”,学习动力是化学教学中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的核心,动机越强烈,学习效果越好;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师生情感与坚强的学习意志,使学生“乐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常常以师生的情感关系而变化,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终“乐其道”,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坚强意志,保持努力学习化学的恒心。
3、对特殊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智力差别并不大,多是由于不良环境的培养所产生的性格偏差造成后来的学习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良好的意志品质,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增强乐观向上的信念。当学生成绩不好时,教师不可以乱加指责,而是要鼓励、关心与帮助,通过个别谈心、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内心,让学生获取心理上的亲切与情感上的融洽,提高学习信心,最终促进非智力因素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