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

【作者】 刘玉珍

【机构】 陕西省神木县第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紧随着轰轰烈烈的小学课程改革的步伐,中学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无疑会给基础教育段的老师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有十多万中小学教师承担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础教育任务
  关键词:语文教师 专业 成长
  青年教师如何迅速成长起来,并成为教育教学能手便成了大家共同关注、讨论的话题。我作为一名中学青年语文教师,就我的体会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谈谈我的一点拙见。
  一、对语文教学工作的热爱,是语文教师成长的内动力
  不可否认,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我们的生活质量发生着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社会也变得功利化,世俗化。从某种角度来说,教师这一职业是清贫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记得一位语文老师曾戏说过一句话:“当老师是大门走错了,当语文老师那是二门又走错了。”虽是一句笑谈,却也道出了语文老师的无奈。的确,很多时候语文教学是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首先学生不重视,因为在高考中不可能通过语文成绩来拉开距离,这种功利性很难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最多就是把语文当成是数理化练习疲倦后的调节;其次学校不重视,因为语文教学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尽管高考仍是150分,可是到高三仍然会削减一部分课时给数学和外语;再次,家长不重视,似乎孩子每次语文考试就在那个范围内浮动,很难有大的突破,再说孩子一出生就接触语文,难道还学不懂?于是也就衍生出了语文没啥可教、没啥可学,语文老师谁都可以当的谬论。
  事实上,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具人文性的基础学科。它对学生的作用,不仅在于学生能阅读、表达,考试时得个满意的分数,更在于对学生生活的情感态度,甚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深远影响。语文教学,更多的应着眼于学生更长远的生活中。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给他儿子的一封信中写道:“天堂和地狱比邻。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如果你视工作为一种义务,人生就是地狱。”如果,我们能认识到语文学习对学生的长远影响,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学,那么我们就会把这种幸福感、满足感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去。那样,教书就不仅仅是我们谋生的手段,而成了我的事业,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当然会尽力的去打造有品质的生活,让它多姿多彩。于漪老师曾说过:“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高尚;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理想。”其实,我们不妨做一个理想主义的语文老师。那样,我们的心境自然就宽了,对生活也会充满热情,对语文教学也自然而然有了激情。
  二、学习是语文老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一位语文前辈曾说过:“语文老师是成长最慢,而衰老得最快的职业。”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对语文教师的知识面要求特别广,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可是,当语文老师的知识面达到一定程度后,年岁又大了,与学生的沟通又容易产生距离。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老师的广泛学习,终身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语文老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来提升自己。
  首先,我们必须夯实我们的专业知识。《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上做到游刃有余,语文老师自己就应有浓浓的文化、文学底蕴。而这种语文人的书卷气和智慧便是在不断的读书学习中陶冶出来的。常读传统文化书籍,常在优美的文字中徜徉,常与名著中的人物交流,常和伟人大家“对话”,不仅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生活的境界,也让我们在教学中步子走得更稳健,走得更远。记得第一届高三上完后,时间比较充裕,我就把《上下五千年》系统地溜了一遍。后来再讲古代诗歌、散文的时候,相关历史人物,相关历史事件便信手拈来。看到学生认真的神态,佩服的眼神,我的心里也顿生一种成就感。其次,语文教师要学习教育教学技能。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仅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要使课堂有生命力,使自己的教育理想与学生的心灵相碰撞,还需要娴熟的教学技艺。如果这些技能全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那将是一个相当曲折且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案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可以阅读相关的教育论著和教育期刊。苏霍姆林斯基在任怕夫雷什中学校长时就规定教师必须读一些教育名著。我们还可以阅读在语文教学研究方面很有成就的大家(如于漪老师,钱梦龙老师)的生平事迹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的教学机智、教育理念和教学风格,会提升我们的教学高度。我们还可以参加一些教师培训,可以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可以同行间相互探讨,有时,困惑了很久的问题可能就在那一瞬间豁然开朗起来。再次,我们还应该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杂家”。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内容涵盖极大,可能关乎美学、哲学、经济、社会、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语文老师各个方面都涉猎一点,面对课堂、面对学生,才能左右逢源。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语文作为最具人文性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师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更是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语文老师还得懂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还得“与生俱进”,了解他们所关注的,所喜欢的事物,不至于使自己“OUT”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
  三、探索创新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可靠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应只是教书匠,还应该是一个教育的思考者、探索者和研究者。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本身就具有创造性。魏书生老师说:“课堂教学是艺术园地,这一园地应百花齐放。”教书育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作为教学实践第一线的教师,直接接触学生,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和问题。我们要善于去发现,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积极调查研究并把它作为建立理论的基础,逐步加以升华,然后不断总结,以便改进自己的工作。于漪老师在给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的信中写道:“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记得在一次教师培训课上,一位老师也曾说(下转第15页)(上接第73页)过:“只要你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也会成为一个教育家。”我们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不断地探索创新,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反过来促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我觉得教师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谦逊地面对存在的问题。加拿大学者迈克·富兰的《变革的力量》中说道:“问题是我们的朋友,问题不可避免要出现,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学不到东西。”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地去追求完美,问题总是会存在的。“只要你还嫩绿,你就会继续成长。一旦你已经成熟,你就开始腐烂。”对于问题,我们无需去掩盖粉饰,不必拒绝认可,而是要理解并试图解决。我们只有正确的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接受一个真实而完整的自我,才能不断增长才干,不断进步。二是不能急功近利,要持之以恒。不经历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一件事的成功都要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李时珍编修《本草纲目》,历时30年,前后修改3次;歌德写《浮士德》,历时60年,数易其稿。一个业绩卓著的老师,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教师的成长,是一个不断修炼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长远,不辞辛劳,脚踏实地地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成长。
  四、学校宽松、和谐的氛围是教师成长的外力
  教师的成长,远远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情。教师不是技术员,没有人能令他改变,没有人能强迫他有不同的想法或发展创新。只有教师愿意,教师在学校找到归属感、幸福感,才能激励教师改革创新自己热爱的事业。由此,学校应给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为教师的成长设置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一个学校的待遇,薪水固然很重要,但培训也是一种重要的福利。学校应重视、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如骨干教师等短期培训,校本培训等。无论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就是要让老师有机会去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教学范例,提升自己的理论基础,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迅速成长起来。学校良好的人际交往,尤其是教研组和谐的教研氛围,更是教师成长有利环境。一个学校的教师,就是一个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真诚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对于彼此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尽管一名教师的成长需要一定的过程,其路途可能是漫长而艰辛的。但只要我们饱有生活的热情,秉着孜孜以求的态度,就一定能在教育这片沃土找到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有效观课议课》/陈大伟,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4
  2、《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肖川,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9
  3、《骨干教师成长的秘诀》/潘海燕、夏循藻主编,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