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生作文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作者】 刘金忠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阿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的内容,应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一个规律,不能颠倒了顺序。有了“源于生活”的量的积累,才有“高于生活”的质的突破。孩子们说话的内容还是相当丰富多彩的,那为什么小学生的作文枯燥无味、言之无物呢?这就是孩子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看法。
1.“所写”与“所说”脱节
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放学回家以后,外向的孩子会滔滔不绝地向家长讲述学校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内向的孩子在谈到自己的感兴趣或动感情的事情的时候,也会绘声绘色地加以描述;完全内向的孩子并不占多数。小学生相对单纯,没有太多的心计,只要家长开明达理,不粗暴干涉、横加指责,他们大多愿意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儿讲给爸爸妈妈或自己的朋友。我家的孩子在给我们讲学校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注意听,她会用手捂住我们的嘴巴,并且说:“你们不要讲,都听我说!”
还有一个笑话:星期天,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孩子在客厅写作文《可爱的小白兔》。孩子一会儿跑进来几趟,不耐烦地问:“妈妈,写什么啊?”一会儿又神秘地说:“你知道小白兔是怎么睡觉的?可有意思啦……”等一会儿又问:“写什么啊?”可见,作文与生活已经脱节,“所写”与“所说”是两码事儿。我觉得,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的引导不力,没有引导孩子们作文“源于生活”,而直接追求“高于生活”;二是孩子们担心把实话说出来就不是作文了,甚至还会招到大家的嘲笑。总之,现在的小学生,受到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失去了纯真和童趣。人像好画,鬼像难描。形成恶性循环,假话越来越难说,作文越来越难写。放着好好的实话不说,偏要苦苦地编假话,为什么?!
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一分钟小作文等活动,确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掌握“我口说我想、我手写我说”的本领。培养他们善于动脑思考问题,把想好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先把口头语言直接书面化,再把书面语言规范化。不要一开始就大讲主题思想之类的东西,使学生熟悉的不敢写,所写的都不熟悉,最后一步步走进“死胡同”。
2.“课堂”与“生活”脱节
有一次,我孩子的老师让他们写作文《秋天的景物》。我对孩子的老师说:“你可以把学生带到树林子里去,让他们看看槐树、椿树、榆树等,到了秋天以后都有些什么变化?”年轻女老师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连我都不认识什么是槐树、椿树、榆树,怎么教学生认?”我哑然无语。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首先“源于生活”,然后“高于生活”,有了“源于生活”的量的积累,才有“高于生活”的质的突破。正如要先学会走才能学跑一样,会说实话应该是艺术虚构的基础。小学生的想象力不可限制,但在他们还没有学会“艺术虚构”以前,不要逼着他们说假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里走出来,多从“生活大课堂”中学到鲜活的知识。从无字句处读书,从劳动、实践、实验中学习,作文才能常写常新、常写常好。
3.“模式”与“能力”脱节
鲁迅先生生前从来不相信什么《写作指南》之类的东西。但是,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知从哪里搞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化的写作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在动笔之前先考虑什么“模式”,让立意、事例等鲜活的东西,都来服从僵化的模式,这种作法绝对是错误的。
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一套灵验的写作“模式”。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作者积极的思维活动。近来,文化市场上抛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东西,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几分钟一篇大作就可以出来。对于这种“作文软件”,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这种“电脑作文”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是值得老师和家长注意纠正的地方。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功夫在诗外”,此言有理。只有遵循作文的内在章法,注意基本功的锻炼和积累,自然会写出清新可人的好文章。
4.“指导”与“讲评”脱节
批改作文不能代替讲评作文。作文讲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关于作文的一次思想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是老师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至关重要。调查表明,尤其是小学生大多喜欢上讲评课,是学生期待当中的一次重要的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如此长期下去,对作文教学有害无益。
讲评作文可以指出作文倾向性的问题,对大的偏差做出纠正;也可以对某些作文的某些优点进行讲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还可以对部分优秀的作文进行通读,对其中的好文章修改后可推荐发表等,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1.“所写”与“所说”脱节
一般情况下,小学阶段的孩子在放学回家以后,外向的孩子会滔滔不绝地向家长讲述学校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感受;内向的孩子在谈到自己的感兴趣或动感情的事情的时候,也会绘声绘色地加以描述;完全内向的孩子并不占多数。小学生相对单纯,没有太多的心计,只要家长开明达理,不粗暴干涉、横加指责,他们大多愿意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儿讲给爸爸妈妈或自己的朋友。我家的孩子在给我们讲学校的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注意听,她会用手捂住我们的嘴巴,并且说:“你们不要讲,都听我说!”
还有一个笑话:星期天,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孩子在客厅写作文《可爱的小白兔》。孩子一会儿跑进来几趟,不耐烦地问:“妈妈,写什么啊?”一会儿又神秘地说:“你知道小白兔是怎么睡觉的?可有意思啦……”等一会儿又问:“写什么啊?”可见,作文与生活已经脱节,“所写”与“所说”是两码事儿。我觉得,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老师的引导不力,没有引导孩子们作文“源于生活”,而直接追求“高于生活”;二是孩子们担心把实话说出来就不是作文了,甚至还会招到大家的嘲笑。总之,现在的小学生,受到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的作文大多表达的是课本上教的、老师天天讲的思想和见解,失去了纯真和童趣。人像好画,鬼像难描。形成恶性循环,假话越来越难说,作文越来越难写。放着好好的实话不说,偏要苦苦地编假话,为什么?!
实践证明,“说”有助于“写”,经常性的口语训练能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书面,轻口头”的观念,加强小学生的口语训练,例如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比赛,一分钟小作文等活动,确实提高学生口头作文的能力,以便为人际交往和书面作文服务。
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掌握“我口说我想、我手写我说”的本领。培养他们善于动脑思考问题,把想好的事情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先把口头语言直接书面化,再把书面语言规范化。不要一开始就大讲主题思想之类的东西,使学生熟悉的不敢写,所写的都不熟悉,最后一步步走进“死胡同”。
2.“课堂”与“生活”脱节
有一次,我孩子的老师让他们写作文《秋天的景物》。我对孩子的老师说:“你可以把学生带到树林子里去,让他们看看槐树、椿树、榆树等,到了秋天以后都有些什么变化?”年轻女老师的回答令我哭笑不得:“连我都不认识什么是槐树、椿树、榆树,怎么教学生认?”我哑然无语。
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现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把学生关在教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首先“源于生活”,然后“高于生活”,有了“源于生活”的量的积累,才有“高于生活”的质的突破。正如要先学会走才能学跑一样,会说实话应该是艺术虚构的基础。小学生的想象力不可限制,但在他们还没有学会“艺术虚构”以前,不要逼着他们说假话。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堂教学仅仅是传授和学习作文的一种方式,而更广阔的场所则是整个社会。因此,当今小学作文教学务必要把课堂与生活相联系,搞开放式作文教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多渠道作文教学网络。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从“教室小课堂”里走出来,多从“生活大课堂”中学到鲜活的知识。从无字句处读书,从劳动、实践、实验中学习,作文才能常写常新、常写常好。
3.“模式”与“能力”脱节
鲁迅先生生前从来不相信什么《写作指南》之类的东西。但是,在现今小学作文教学中,部分教师不知从哪里搞一些作文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化的写作训练,漠视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冷落了他们对社会及生活的敏锐洞察,结果必然窒息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导致学生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使学生在动笔之前先考虑什么“模式”,让立意、事例等鲜活的东西,都来服从僵化的模式,这种作法绝对是错误的。
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一套灵验的写作“模式”。写作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从观察、构思到成文,都要融合作者积极的思维活动。近来,文化市场上抛出了所谓“作文软件”之类的东西,学生在电脑中输入主题和关键词,几分钟一篇大作就可以出来。对于这种“作文软件”,笔者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轻能力”现象。这种“电脑作文”无益于学生思考材料、组织材料等能力的发展,是值得老师和家长注意纠正的地方。
文无定法,但有章可循。“功夫在诗外”,此言有理。只有遵循作文的内在章法,注意基本功的锻炼和积累,自然会写出清新可人的好文章。
4.“指导”与“讲评”脱节
批改作文不能代替讲评作文。作文讲评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关于作文的一次思想上的沟通和感情上的交流,是老师对学生写作实践全面检查分析的总结,对学生写作至关重要。调查表明,尤其是小学生大多喜欢上讲评课,是学生期待当中的一次重要的信息反馈。但是目前,很多小学语文教师片面注重作文前的指令性建议,而对作文后的讲评不够重视,常常批改完作文,就把本子发给学生完事,并不进行有充分准备的讲评。如此长期下去,对作文教学有害无益。
讲评作文可以指出作文倾向性的问题,对大的偏差做出纠正;也可以对某些作文的某些优点进行讲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还可以对部分优秀的作文进行通读,对其中的好文章修改后可推荐发表等,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