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借鉴学习故事,践行游戏精神

【作者】 王丽丽

【机构】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幼儿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作为基层幼儿园,我们始终遵循《指南》的引领,正确理解游戏的内涵,在课程实施中践行游戏精神。
  一、深刻认识理解游戏精神
  “游戏”不仅仅是游戏活动,它还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说:“所谓游戏精神应是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不是个别环节要有游戏,而是一日生活都要充满这种游戏精神,将这种游戏精神,融入到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去。”
  二、游戏精神在哪里
  当我们带着“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游戏精神审视幼儿一日生活安排时,发现入园、早操、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午餐……等每一个环节,孩子们哪个环节不是在老师的控制和要求下被动地、机械地去做事情?尽管每天上午下午都有自主选择的区域活动,但孩子们在活动区中又被老师精心设计好的、机械的、操作性的活动和精心制作好的高结构的活动材料所控制。每次30分钟的区域活动时间,往往是孩子们刚刚进入状态,就被老师催促“该收了该收了”,孩子们明显的不尽兴、不自由、不自主、不愉悦,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可言,配合着老师像赶场一样不断在赶下一个活动环节。“自由的、自主的、创造的、愉悦的”游戏精神在哪里呢?
  面对着“老师不幸福,孩子不快乐”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反复思考,有没有一种工具,帮助老师转变理念,调整状态,把游戏精神落到实处呢?
  三、借鉴学习故事,践行游戏精神
  在教育部贯彻落实《指南》培训班上,新西兰的学习故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学习故事这种“注意—识别—回应”模式的结构性观察和记录理念,有效地把教师撤到了孩子的身旁或身后,把孩子推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师从相信和接纳孩子的视角更好地观察解读孩子的学习行为,针对孩子的学习兴趣需求对孩子的进一步学习提供帮助和支持。
  (一)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践行游戏精神的前提。
  学习故事理念把儿童视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这让我们意识到理念与行为的偏差正是导致儿童游戏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
  我们提出了“相信孩子,解放孩子”的口号,引导教师退后和放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孩子。放手后的老师感触颇深,唐杰老师在学习故事里这样写道:孩子们,我要尝试着对你们放手了,我的心里充满着忐忑不安,总害怕你们会一窝蜂、害怕你们出现磕碰。我攥紧手心,不断提醒自己“管住手、管住嘴、竖起耳朵、睁大眼睛”。第一次放手后,你们看起来无所适从,反而不知道干什么好了,在各个区域间来回逛游,混乱、争抢、肢体冲突、玩具满地是,我一次次想冲上前去告诉你们该怎样做,但又一次次深呼吸“别着急,别着急,沉下心,慢慢来。”经过无数次的混乱和漫无目的游逛,你们好像一下子找到了什么,不再随时看一眼我是否允许的脸,而是沉浸在自己的活动中
  (二)学习故事推动了游戏精神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有效落实。
  1.改革课程管理。
  随着对学习故事理念的深入实践,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现有的一日生活作息时间及环节安排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幼儿自由的、自主的、愉悦的、创造的学习需要,对课程管理的改革势在必行。
  具体做法有三个:一是减少集体教学,增加自主游戏。集体教学由每日两节变一节,自主游戏由每日一次变两次,游戏时间由过去的每次40分钟延长至1小时10分钟。同时把幼儿每天“吃水果、喝水”等生活活动环节通过设立“水果吧”“水吧”等形式融入孩子的自主游戏中。二是一日生活中积极落实“四自”教育理念,即“自主学习、自主成长、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如开展“自助取餐”、“自己穿衣叠被”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题系列活动,提出“任何人的保护都不如孩子的自我保护来的及时”等观点,引导教师和家长加强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与锻炼。三是改变了游戏材料的投放方式,每班设置材料资源库。活动区中除投放基础性材料外,家长和孩子随时把家里不用的自然物或废旧物带到幼儿园放在材料资源库里,孩子游戏时可以按需取材。
  2.促进课程建设。
  我们实施的课程分基础性课程和生成性课程两大部分。基础性课程是教研团队依据《指南》各领域各年龄段目标和典型经验,从省编课程中分别提炼出的大、中、小各年龄班基础性的课程内容。生成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教师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在深入分析核心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挖掘课程生长点,和孩子共同建构的课程。
  葛均玉老师和孩子共同生成了《菜青虫》的课程:
  一天,正在院子里玩轮胎的你们被萝卜叶子上的一条小青虫吸引住了,你们跟我商量能不能带回教室,我欣然同意。
  回到教室,我们上网查阅了这只虫子的资料。我还找来了绘本故事书《好饿的毛毛虫》投放到了书架上并把故事讲给你们听,你们探究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每天早上来园,你们都会先给菜青虫放上从家里带来的新鲜菜叶,看看菜青虫长了多少。你们把菜青虫吃菜的过程记录下来,还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太空泥做了毛毛虫。
  菜青虫一天天长大,什么时候能变成菜粉蝶呢?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来到了,它爬上了屋顶,身体变成了翠绿色,慢慢地又变成了半透明色,大约30分钟左右,菜青虫完成了结茧,你们亲眼见证了这一奇迹的发生。
  四个月后,在你们呼喊声中,菜粉蝶破茧而出!于是,装扮区里你们开始把自己打扮成小蝴蝶,美工区里也在进行蝴蝶剪纸和蝴蝶印画。
  令人伤心的是,有两只菜粉蝶死掉了,你们难过极了。的确,室内环境已经不适宜菜粉蝶生活了,你们决定放飞菜粉蝶。小小的菜粉蝶飞过教学楼不见了,你们既高兴又难过,恋恋不舍地望着它消失的方向……
  就这样,从发现青虫——喂养青虫——青虫结茧——青虫蝶变——放飞菜粉蝶,几个月的亲身体验,孩子们直接感知了菜青虫整个蝶变过程,在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的同时,《指南》所列举的幼儿所需的良好品质也得到了充分培养。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来说,这样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一次蝶变呢?
  践行游戏精神的过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尤其是教师的基本教育理念、课程意识、专业能力提升的过程。最终结果是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