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作者】 田秀红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营丘镇阿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阅读是学生提高语言感知能力、积累词语、学习写作手法的有利途径,尤其在小学阶段,阅读量的大小会影响一个孩子的理解能力、写作水平,甚至语言表达能力。因为所读的文章、著作是他人对事情的描述和议论,最后成为自己肚子里的知识积累,这个内在的转化过程就像是消化和吸收,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的孩子,由于感知世界、获取信息的媒介比以前多很多,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甚至一个手机短信都能快速地获得信息,因此书本的阅读就变得越来越不受关注,作为班主任兼语文学科老师,更应该做好学生认真阅读的引路人。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增长知识。他们从书中可以发现奇异的瑰宝,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教科书内容精练,又相对固定。而课外书籍提供了更丰富的新知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了教科书。小学生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又强,如能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再在课外努力从报刊杂志和科普、文艺等书籍中汲取大量的新知识,就会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丰富、更充实。经常阅读课外图书的学生,不仅知识面较宽,理解问题的能力也高于一般学生。有人曾经说过:“青少年精神空虚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性,迫使他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学生明确了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才可能千方百计地挤时间、抢时间、找时间阅读。这就叫愉快读书,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去寻找动力。相反,如果是家长或老师逼迫、限制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阅读量,学生一定无法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会厌倦、反感读书。因为他完全把读书作为一种苦差事,这样的阅读必然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阅读的好处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兴趣的前提。我大致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讲故事。这虽是比较老套的方法,但是却不乏实效性。讲述名人故事,经典典故,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他们会自发地去寻找阅读材料,去读完整的故事。(2)朗诵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去寻找和阅读好书,在寻找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阅读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定期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另外,我结合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延伸。让课内阅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益有效的阅读。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当代、现代著名作家的文章,如: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养花》和著名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以及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等,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读过这些著名作家的哪些作品?你了解他们的生平吗?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你去读一读。这样,课外阅读又促进了课内阅读,进一步唤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读文章都是以了解一个故事的角度去阅读,往往对文章的字、词、句的写法、用法没有过多关注。为了让他们从阅读材料中有所得,就要交给他们有效的方法去阅读。我认为粗读精读结合的方法比较有效,先大致了解内容,然后慢慢品读,适时地向自己提问:比如: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有哪些印象最深的片段?有哪个词语是你不能理解的?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可以摘抄,甚至模仿着写写,最后可以尝试写篇读后感,将“读”和“写”结合起来。
总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午间、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本好书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增长知识。他们从书中可以发现奇异的瑰宝,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学生学习的教科书,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教科书内容精练,又相对固定。而课外书籍提供了更丰富的新知识,极大的丰富和扩充了教科书。小学生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又强,如能在学好课内知识的基础上,再在课外努力从报刊杂志和科普、文艺等书籍中汲取大量的新知识,就会使自己的知识储备更丰富、更充实。经常阅读课外图书的学生,不仅知识面较宽,理解问题的能力也高于一般学生。有人曾经说过:“青少年精神空虚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性,迫使他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手段,通过图片、音像等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若能巧设质疑,不但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为学生巧设质疑,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主要表现在:一是语文教师要塑造较完美的自身形象——语言美、道德美、行为美、仪表美。注意让学生从教师的良好修养中感受美、接受美、启迪美,从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二是教师范读和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朗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语文教师有表情的范读能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提高思想认识和素质。三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学生明确了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才可能千方百计地挤时间、抢时间、找时间阅读。这就叫愉快读书,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它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内心需要去寻找动力。相反,如果是家长或老师逼迫、限制他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一定阅读量,学生一定无法体会和享受读书的乐趣,反而会厌倦、反感读书。因为他完全把读书作为一种苦差事,这样的阅读必然是失败的。所以,教师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阅读的好处是培养学生提高阅读兴趣的前提。我大致用这样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1)讲故事。这虽是比较老套的方法,但是却不乏实效性。讲述名人故事,经典典故,学生熟悉的人和事。这些都是学生们感兴趣的东西,一旦有了兴趣,他们会自发地去寻找阅读材料,去读完整的故事。(2)朗诵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去寻找和阅读好书,在寻找的过程中积累一定的阅读量,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广博爱读书的人,读书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的妙语连珠旁征博引常常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制订个人读书计划,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计划落实的情况,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如让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一本书或介绍书中喜欢的一个人物;有时让学生朗颂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我想,到那时,同学们会沉浸在书海中,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好的习惯让人终身受益。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我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感受较深的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定期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另外,我结合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延伸。让课内阅读引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进行有益有效的阅读。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当代、现代著名作家的文章,如:现代作家老舍先生的《养花》和著名作家巴金的《鸟的天堂》以及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穷人》等,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你还读过这些著名作家的哪些作品?你了解他们的生平吗?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你去读一读。这样,课外阅读又促进了课内阅读,进一步唤起他们读书的欲望。
三、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大多数学生,读文章都是以了解一个故事的角度去阅读,往往对文章的字、词、句的写法、用法没有过多关注。为了让他们从阅读材料中有所得,就要交给他们有效的方法去阅读。我认为粗读精读结合的方法比较有效,先大致了解内容,然后慢慢品读,适时地向自己提问:比如:文章的主人公是谁?有哪些印象最深的片段?有哪个词语是你不能理解的?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于一些好词好句好段可以摘抄,甚至模仿着写写,最后可以尝试写篇读后感,将“读”和“写”结合起来。
总之,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指导学生利用早读课、午间、下午放学时间及双休日广泛开展阅读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读书中收获知识、明白事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