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线描——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作者】 朱 瑞
【机构】 陕西安康市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国画历来以线条美而著称,传统绘画中的线描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线描除了起着造型状物的作用,还蕴含着独立的审美趣味。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独立画种,在传统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工笔人物画中的线不仅是对人物外形轮廓的塑造和提炼,还是画家心境意念的外溢表现和手段,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线描 工笔人物画 审美价值
线描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出土大量的陶器上的波纹、草纹以及几何纹等“线”的痕迹,生动、鲜明的线条,描绘了鸟兽、鱼虫等形象,体现出原始艺术朴素、稚拙之美。
现在能见到最早的人物画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画中人物和龙凤以流畅简练的线勾勒成型,充分证明了中国绘画是以线条造型为基础的,标志着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方法的艺术特征已经形成,线条的运用达到很高的水平。
至晋朝前中国绘画的线描技法的艺术特征虽然已经形成,但线条表现比较粗糙,缺乏变化,表现力还不够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曹仲达、萧绎等一大批杰出画家,其中顾恺之用笔悠缓自然、柔劲连绵、细似游丝。这种极具韵律和节奏感的线条被誉为“春蚕吐丝”,成为人物画技法上一大突破,这种勾勒方法,强调了古雅质朴的精神,成为后世画家学习的典范。
隋唐画家更加注重于线条的运用,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吴道子在其作品中运用线条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生命活力,渗透着情感因素的起伏,笔下人物衣袍线条遒劲飘逸,这种迎风起舞的动势,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其用线厚实浑圆,飘动流畅,富有节奏和韵律,渗透着强烈的情感,相较一般的工笔画运用线条显得刚劲有力,轻重顿挫,大大提高了传统绘画中注重表现因素的统一。
五代两宋形成了细笔和粗笔两个流派,北宋李公麟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融入画中,以铁线描、游丝描等技法,用不着颜色完全以墨线勾勒塑造形象的方法形成了单纯朴素、蹁跹飞动的“白描”风格。
元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明代画家曾鲸从传统肖像画中汲取西洋画的写实手法,被称为“如镜取影,妙德神情”。
直到现今,线描仍然是绘画中用以造型的重要手段。
用笔——线描的变化与精髓
用笔的技法也称之为笔法,是线描的精髓,是线描技法中最重要的基本。线描用笔体现在一个“写”上,而不是单纯的描,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逐步掌握线条基本的运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材质的笔毫的特征和不同角度用笔的变化规律,把握肩、肘、腕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线的提按、转折和顿挫。用笔的技巧多种多样,每根线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步骤是勾勒线条的关键。俗话说“用笔贵用锋”。起笔分轻重一般有“藏锋”和“露锋”两种方法,起笔后用中锋行笔。根据线条的不同,行笔时有提按,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统一,同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这样线条才会被赋予生命力。收笔有“出锋收笔”、“回势收笔”和“顿势收笔”,正如古人所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中国的书画家坚持“骨法用笔”的绘画特点和“线”的文字书写,将美学思想和东方哲学融入“线”中,创立了以线为造型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线”的艺术。线描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顿挫、疾徐而产生的长短、曲直、粗细、浓淡等各式线条,并将这些线条有节奏、有规律地融合在一起,构成整个画面的气势,产生一种于运动节奏感,装饰美感,是画面具有和谐统一的韵律,因此线描的线是提炼升华了的艺术化的线条。
线的审美价值
线条是造型之根,意蕴之魂,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线描除了有造型状物的作用外,还有独立的审美趣味。线的艺术变现力极强,不仅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能通过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体的形态、体积、质感和动势等,线的变化和造型的形式美紧紧相连,富有韵律和节奏,具有独特的造型规律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是种依靠心性、修养和品位融为一体的复杂的表达形式,画家用线条这种单纯明快的艺术语言去感受意念,线更加接近画家心灵的真实。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已经不是客观世界的线,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处理的意念心灵之线,不单单是“写形”,更是“写意”和“写心”。各种形式的线条在画家笔下或浑厚苍劲,或天真拙朴,或古朴雅致,传递的是一种笔墨情趣,是人物情感、个性的抒发。
线描的表现
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态势、虚实、浓淡都是需要注意表现的地方,这些使得画面内容突出,主体形象突出,意境表现到位。勾勒时粗线适用于结构转折处,细线适用于表现体积的地方。不同的描绘对象用不同的线表达不一样的感受,人物的形态不同,衣纹的质感不同,动态的变化不同,都需要用各种丰富多样的线条来表现,才能塑造出不同的美感。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是画家对人物的外形轮廓以及结构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整合,能够表现出画家的心境主观感受。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在画面中不仅是一种造型的手段,还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总之,强调“线描”是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塑造事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工笔人物画不可或缺的基石,线描在中国传统人物工笔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线描 工笔人物画 审美价值
线描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线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出土大量的陶器上的波纹、草纹以及几何纹等“线”的痕迹,生动、鲜明的线条,描绘了鸟兽、鱼虫等形象,体现出原始艺术朴素、稚拙之美。
现在能见到最早的人物画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帛画《人物龙凤图》,画中人物和龙凤以流畅简练的线勾勒成型,充分证明了中国绘画是以线条造型为基础的,标志着中国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方法的艺术特征已经形成,线条的运用达到很高的水平。
至晋朝前中国绘画的线描技法的艺术特征虽然已经形成,但线条表现比较粗糙,缺乏变化,表现力还不够强。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曹仲达、萧绎等一大批杰出画家,其中顾恺之用笔悠缓自然、柔劲连绵、细似游丝。这种极具韵律和节奏感的线条被誉为“春蚕吐丝”,成为人物画技法上一大突破,这种勾勒方法,强调了古雅质朴的精神,成为后世画家学习的典范。
隋唐画家更加注重于线条的运用,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吴道子在其作品中运用线条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生命活力,渗透着情感因素的起伏,笔下人物衣袍线条遒劲飘逸,这种迎风起舞的动势,被后人称之为“吴带当风”。其用线厚实浑圆,飘动流畅,富有节奏和韵律,渗透着强烈的情感,相较一般的工笔画运用线条显得刚劲有力,轻重顿挫,大大提高了传统绘画中注重表现因素的统一。
五代两宋形成了细笔和粗笔两个流派,北宋李公麟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融入画中,以铁线描、游丝描等技法,用不着颜色完全以墨线勾勒塑造形象的方法形成了单纯朴素、蹁跹飞动的“白描”风格。
元明清时期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画,明代画家曾鲸从传统肖像画中汲取西洋画的写实手法,被称为“如镜取影,妙德神情”。
直到现今,线描仍然是绘画中用以造型的重要手段。
用笔——线描的变化与精髓
用笔的技法也称之为笔法,是线描的精髓,是线描技法中最重要的基本。线描用笔体现在一个“写”上,而不是单纯的描,通过对线条的起、行、收的练习,逐步掌握线条基本的运行规律,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各种线条变化的练习,熟悉不同材质的笔毫的特征和不同角度用笔的变化规律,把握肩、肘、腕的运行方向和力度,灵活运用各种线的提按、转折和顿挫。用笔的技巧多种多样,每根线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三个步骤是勾勒线条的关键。俗话说“用笔贵用锋”。起笔分轻重一般有“藏锋”和“露锋”两种方法,起笔后用中锋行笔。根据线条的不同,行笔时有提按,线条在运行过程中要流畅统一,同时要注意节奏和韵律,这样线条才会被赋予生命力。收笔有“出锋收笔”、“回势收笔”和“顿势收笔”,正如古人所说“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中国的书画家坚持“骨法用笔”的绘画特点和“线”的文字书写,将美学思想和东方哲学融入“线”中,创立了以线为造型的艺术形式,这就是中国传统绘画“线”的艺术。线描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顿挫、疾徐而产生的长短、曲直、粗细、浓淡等各式线条,并将这些线条有节奏、有规律地融合在一起,构成整个画面的气势,产生一种于运动节奏感,装饰美感,是画面具有和谐统一的韵律,因此线描的线是提炼升华了的艺术化的线条。
线的审美价值
线条是造型之根,意蕴之魂,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描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线描除了有造型状物的作用外,还有独立的审美趣味。线的艺术变现力极强,不仅可以用来表现物体的轮廓,也能通过不同的笔法来表现物体的形态、体积、质感和动势等,线的变化和造型的形式美紧紧相连,富有韵律和节奏,具有独特的造型规律和表现形式。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是种依靠心性、修养和品位融为一体的复杂的表达形式,画家用线条这种单纯明快的艺术语言去感受意念,线更加接近画家心灵的真实。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已经不是客观世界的线,而是经过了艺术加工处理的意念心灵之线,不单单是“写形”,更是“写意”和“写心”。各种形式的线条在画家笔下或浑厚苍劲,或天真拙朴,或古朴雅致,传递的是一种笔墨情趣,是人物情感、个性的抒发。
线描的表现
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过程中,人物的态势、虚实、浓淡都是需要注意表现的地方,这些使得画面内容突出,主体形象突出,意境表现到位。勾勒时粗线适用于结构转折处,细线适用于表现体积的地方。不同的描绘对象用不同的线表达不一样的感受,人物的形态不同,衣纹的质感不同,动态的变化不同,都需要用各种丰富多样的线条来表现,才能塑造出不同的美感。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条是画家对人物的外形轮廓以及结构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整合,能够表现出画家的心境主观感受。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在画面中不仅是一种造型的手段,还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
总之,强调“线描”是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塑造事物,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也是传统工笔人物画不可或缺的基石,线描在中国传统人物工笔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