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者收入影响的理论探析
【作者】 杨景生
【机构】 山东省东明县渔沃街道办事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通常情况下农业技术的进步会被认为是农业生产者增加经济收入的助推器,因为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得农产品的产量提高,但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将对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很难实现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增加。本文就此问题进行理论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者收入影响
在经济学中,技术进步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通常情况下农业技术的进步会被认为是农业生产者增加收入的助推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广使用往往会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影响是双面性的。
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关系分析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的入市每一个农业生产使用者都会认为,他们对技术的使用不会改变市场的需求关系。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端的技术来说农业生产技术不具有垄断的特性,使得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市场的产量必然增加进一步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产品的价格都将会发生改变。产品的价格发生了改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
二、影响农产品供给量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时候,商品的供给量都将会随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除了价格的影响因素外,商品的生产成本对商品的供给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具体的可以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初级要素产品及技术的使用价格等)
在生产过程中随着要素的投入和技术产品使用的价格的变化,其最终产品的供给量也将有很大的影响,当中间要素和技术使用的价格上涨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生产者将会减少要素的投入,从而产量下降,这时供给曲线将向左平移,反之,当中间要素和技术使用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将加大要素和技术的使用来增加产量,这时供给曲线平行右移。
总的来说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源泉,但是现实的经济大环境表明,虽然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产品的供给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人们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是有限的(即是缺乏弹性的),从而就产生了需求曲线基本保持不变,供给曲线不断的右移这样一种情况,继而将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生产者收入的阶段性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生产者收入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初期其只被少数农产品生产者掌握时,掌握农业技术进步的生产者由于其生产率提高,产出量的增加或生产成本的减少,初期将取得超额利润。由于只有少量农产品生产者掌握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无影响,少部分掌握农业技术的生产者将出现收入暂时性的增加。
2.当农业技术进步扩散后,农业技术进步被大量的农产品生产者掌握,市场上农产品总量增加,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农产品生产者造成的损失大于产量增加所获得的收益,农产品生产者福利减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进而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下降(即所谓的谷贱伤农现象)。
四、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影响
农业技术的进步根据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经济作用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中性技术。
1.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指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代替体力劳动的生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使得劳动力的消耗量减少的一种技术。这类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节约的劳动力去相关产业部门参加工作,从而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这一技术的进步不宜在经济发展不好的地区推广应用,这会使得当地的劳动力更加的剩余,进一步地降低了农民收入。
2.资源节约型技术。指能够使除了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的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的一种技术。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技术一般生产力相对较低,社会资本存量与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较慢,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进一步的劳动者的收入将得不到提高。
3.中性技术。指资源节约与劳动节约两种类型的技术密切结合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创新应用需要较好的条件,尤其是经济和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这类技术对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农业生产者群体来说将是经济收入的障碍一种技术。
五、主要结论
1.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从本文的分析来看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是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负增长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制度,在加大农业这一补贴制度的同时还应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产品分别设计补贴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2.农村劳动力的农地滞留现象未得到解决。放宽农村劳动力自由的流转政策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农业劳动者应滞留农地现象而出现的机会成本,同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原来只用于自给性消费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加大,进一步的也带动了产供销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最终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3.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有待提高。虽说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往往不是被农业生产者直接支配占有,但是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可以惠及整个社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以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加快国家三农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辉,钱峰燕.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
[2]王益松.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的理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钟甫宁.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
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技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者收入影响
在经济学中,技术进步是指一定量的投入能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一定量的产出只需要更少的投入。通常情况下农业技术的进步会被认为是农业生产者增加收入的助推器,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因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广使用往往会给农业生产者带来的影响是双面性的。
一、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和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关系分析
一项新的农业技术的入市每一个农业生产使用者都会认为,他们对技术的使用不会改变市场的需求关系。但是相对于其他高端的技术来说农业生产技术不具有垄断的特性,使得随着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市场的产量必然增加进一步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产品的价格都将会发生改变。产品的价格发生了改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也必然将随之发生变化。
二、影响农产品供给量的相关因素的分析
在其他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时候,商品的供给量都将会随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增加,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除了价格的影响因素外,商品的生产成本对商品的供给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具体的可以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变化(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初级要素产品及技术的使用价格等)
在生产过程中随着要素的投入和技术产品使用的价格的变化,其最终产品的供给量也将有很大的影响,当中间要素和技术使用的价格上涨时,为了节约生产成本生产者将会减少要素的投入,从而产量下降,这时供给曲线将向左平移,反之,当中间要素和技术使用的价格下降时,生产者将加大要素和技术的使用来增加产量,这时供给曲线平行右移。
总的来说农业技术的进步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源泉,但是现实的经济大环境表明,虽然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农产品的供给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人们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加是有限的(即是缺乏弹性的),从而就产生了需求曲线基本保持不变,供给曲线不断的右移这样一种情况,继而将出现了农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生产者收入的阶段性影响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生产者收入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在农业技术进步的初期其只被少数农产品生产者掌握时,掌握农业技术进步的生产者由于其生产率提高,产出量的增加或生产成本的减少,初期将取得超额利润。由于只有少量农产品生产者掌握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产品市场价格无影响,少部分掌握农业技术的生产者将出现收入暂时性的增加。
2.当农业技术进步扩散后,农业技术进步被大量的农产品生产者掌握,市场上农产品总量增加,由于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弹性,农产品价格下跌对农产品生产者造成的损失大于产量增加所获得的收益,农产品生产者福利减少,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进而农业生产者的收入下降(即所谓的谷贱伤农现象)。
四、不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影响
农业技术的进步根据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经济作用的不同具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劳动节约型技术、资源节约型技术和中性技术。
1.劳动节约型技术。主要指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来代替体力劳动的生产,从而提高劳动效率,使得劳动力的消耗量减少的一种技术。这类技术的进步可以使节约的劳动力去相关产业部门参加工作,从而在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这一技术的进步不宜在经济发展不好的地区推广应用,这会使得当地的劳动力更加的剩余,进一步地降低了农民收入。
2.资源节约型技术。指能够使除了劳动力以外的其他的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的一种技术。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技术一般生产力相对较低,社会资本存量与经济实力的积累和增长较慢,容易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进一步的劳动者的收入将得不到提高。
3.中性技术。指资源节约与劳动节约两种类型的技术密切结合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创新应用需要较好的条件,尤其是经济和劳动者的素质,所以这类技术对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农业生产者群体来说将是经济收入的障碍一种技术。
五、主要结论
1.技术进步对农业生产者收入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从本文的分析来看虽然技术进步了但是农业生产者的收入负增长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为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农业生产补贴制度,在加大农业这一补贴制度的同时还应对不同区域和不同产品分别设计补贴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2.农村劳动力的农地滞留现象未得到解决。放宽农村劳动力自由的流转政策这样可以大大地降低农业劳动者应滞留农地现象而出现的机会成本,同时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使原来只用于自给性消费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加大,进一步的也带动了产供销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最终增加了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3.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发展有待提高。虽说技术进步带来的收益往往不是被农业生产者直接支配占有,但是农业技术进步带来的好处可以惠及整个社会,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以加快农业技术发展的速度,从而加快国家三农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祖辉,钱峰燕.技术进步对我国农民收入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3(12).
[2]王益松.农业技术进步对生产者收入影响的理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3).
[3]钟甫宁.农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