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冯 燕
【机构】 山东省昌乐县首阳山旅游度假区贵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可见,德育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小学教学中主科之一的小学语文,可以利用本身的优势,在德育教育体系中担负着重要的文化价值,语文所具有的较强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决定着小学语文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呢?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时加以渗透。
1、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录像,初步领略壮丽的景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看后的感受,再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走进课文,有更深地了解?这样,学生在领略过壮丽景观后,又会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来学习新知识。
2、抓住重点词句,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并配上柔美的音乐,来牵动学生的情感,然后再揭题。我先指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要求学生划出有关语句。随着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当他们对美丽的颐和园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精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才能的热爱。再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再做适当的补充。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交流。交流后作适当指导,如“西辞”,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最后一句诗句时,体会“尽”与“唯”字的传情,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意境,并展开丰富地想象,以体会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友谊的可贵。
3、抓住重点语段,渗透德育。要想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真正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必须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必须抓住重点语段。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我重点抓住文章的第二、三、四三个自然段来讲述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默默调整搭石的老人,在教学此段时,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么想、怎么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然后通过交流,以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在教学此段时,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指名读,部分学生在讲台前做表演,让全班学生体会到一行人走搭石的看的见的美,从中受到感染。第四自然段也是如此,以表演形式来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最后在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
4、适时拓展延伸,渗透德育。拓展延伸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生学习《卡罗纳》一课后,对卡罗纳失去母亲都很同情,也深深地被文中的关心卡罗纳的人所感动。这时我会趁热打铁地说:如果卡罗纳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怎么做?听后,学生们会积极发言,用各种帮助来献爱心。德育就这样无声地渗透于其中了。
三、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
一、钻研教材,深入备课,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
教师要想上好每一节课,课前就必须做好充分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抓住重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选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高尚,刚正不阿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率美的古今诗歌等。它们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语言,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高尚的道德熏陶。
二、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教育度,找准德育点,选好渗透法,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
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时加以渗透。
1、课堂导入,渗透德育。要上好一堂课,课堂导入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授《雅鲁藏布大峡谷》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录像,初步领略壮丽的景观,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观看后的感受,再问学生:你们想不想走进课文,有更深地了解?这样,学生在领略过壮丽景观后,又会带着好奇心走进课文来学习新知识。
2、抓住重点词句,渗透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渗透德育,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通过颐和园的全景图投影,并配上柔美的音乐,来牵动学生的情感,然后再揭题。我先指导学生一边听读,一边重点思考作者从几方面观看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要求学生划出有关语句。随着课文的朗读在音乐的伴奏中进行,学生们的情感已完全融汇在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当他们对美丽的颐和园有了身临其境的认识后,我又进一步问学生:你们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此刻已经产生对颐和园精致的向往和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才能的热爱。再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再做适当的补充。之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古诗多读几遍,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再引导学生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交流。交流后作适当指导,如“西辞”,指导学生观看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所处的位置。特别是最后一句诗句时,体会“尽”与“唯”字的传情,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很自然地进入诗的意境,并展开丰富地想象,以体会诗人对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友谊的可贵。
3、抓住重点语段,渗透德育。要想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真正地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教师必须从分析语言文字入手,必须抓住重点语段。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我重点抓住文章的第二、三、四三个自然段来讲述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默默调整搭石的老人,在教学此段时,指导学生想象画面,并想一想: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么想、怎么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然后通过交流,以体会到老人的心灵美。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一行人走搭石的情景。在教学此段时,我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指名读,部分学生在讲台前做表演,让全班学生体会到一行人走搭石的看的见的美,从中受到感染。第四自然段也是如此,以表演形式来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最后在让学生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
4、适时拓展延伸,渗透德育。拓展延伸也是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生学习《卡罗纳》一课后,对卡罗纳失去母亲都很同情,也深深地被文中的关心卡罗纳的人所感动。这时我会趁热打铁地说:如果卡罗纳来到了你的身边,你会怎么做?听后,学生们会积极发言,用各种帮助来献爱心。德育就这样无声地渗透于其中了。
三、认真研究学生,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深化德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该以教师的宣教代替学生的德育实践。只有珍视、尊重学生独特的的理解、体验和感悟,语文课堂中的德育教育才能被学生主动接受。因此,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区别对待,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学习阶段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加深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让他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学生的思想品德主要由教师来培养。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直接的榜样,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教师在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在课后也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优雅的仪表、文明的谈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发挥表率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良好的学风,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总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和积累,让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融为一体,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