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档案管理信息化与社会化研究

【作者】 李姗姗

【机构】 临沂市房地产测绘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档案信息只有最充分地为社会所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 真正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广、快、精、准”的要求,才能说是做好了档案管理工作。
  关键词:档案管理 信息化 社会化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化,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能够为人们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和工作提供丰富营养的众多信息中,如何使档案信息能占有一席之地,甚至重要的一席,真正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广、快、精、准”的要求,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理想追求。
  一、充分发挥信息化社会档案管理的最大价值
  档案信息只有最充分地为社会所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 真正满足信息化社会人们对信息“广、快、精、准”的要求,才能说是做好了档案管理工作。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加拿大国家档案馆前馆长阿瑟.道蒂(Arthur Doughty)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所有的国家财产中,档案是最为珍贵的。它们是一代人留给另一代人的礼物,我们对它们的爱护程度标志着我们的文明程度。”在事隔80年的今天,当我们精心守护着这些日益增多的最珍贵的财产,重新体念阿瑟.道蒂这句名言的内涵,深感到要对这些最珍贵的财产表示最真诚的爱护,莫过于以各种方式和手段,让这些财产最充分地为整个社会所享用。在信息不对称时代,这种想法不免天真,而当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时,这种想法是题中之义,因为只有在信息社会,这种爱护之心才能有机会得到最充分的表现。由此,如何使档案最充分地为社会所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便成为信息时代档案工作不断追求的理想和使命。
  二、广泛挖掘档案管理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
  档案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由于它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开始越来越受到机关团体和个人的重视,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把得到资讯不仅看作是一种需要,也看作是一种权利,普通老百姓的视线也有可能向档案馆延伸,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展示了档案信息的广泛利用将会有一个很有潜力的空间。
  首先是社会公众信息知情权开始得到尊重,这从社会公众同政府信息的距离越来越近可得到最充分的反映。政府信息公开是国际上通行的惯例,目前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公民实现其知情权利,可以保证公民无障碍地从公共档案馆等处获取信息资源。中国加入WTO后政府的运作体制逐渐同国际接轨,在行政过程中确保成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已成为中国政府所追求的目标,其中政府信息的公开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与此相对应的是,普通市民常常需要通过查阅和知晓政府文件内容来确认他们应该享有的权利,这种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渐增强。正是出于适应由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这种需要,中国档案界自2000年由深圳市档案馆率先开始及时向社会公众提供最新的政府信息以来,至2003年6月底,短短几年,全国已有480家档案馆开展了此项服务,而且其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继续着。
  其次,当代中国已经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过程中,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将是一项带有根本性意义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创新能力等全面提升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从多方面吸取营养,而档案馆理应是吸取营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公民与档案馆关系的密切程度多半同公民的整体素质有关,而且往往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公民的文化素养越高,其重视档案信息价值的重要性,自觉利用这一信息源的程度也越高。因此,随着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的素质将普遍得到提高,由此人们同档案馆的密切程度,必然会比现在有进一步发展。
  三、完善档案的信息化服务意识,促进档案馆与社会的积极互动
  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是保持档案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为了更好地去实现档案馆的理想,完成档案馆崇高的历史使命。档案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内涵十分丰富,这里主要强调的是社会档案意识与档案馆服务意识、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之间的互动。“社会的档案意识与档案界的社会意识是两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且处于互动状态的事物。”“只有将档案(主要是指内容信息而言)融入社会之中,它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社会各界才能具体体验并认识到档案的深刻社会意义与价值,真正感受到档案工作的重要社会功能。”这段论述,精辟地揭示了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馆的社会意识两者的重要关系,其核心所在,是档案必须融入社会。以往档案馆工作的最大局限,就是忽视了这种互动关系,一些档案馆或者是被丰富和珍贵的馆藏所束缚,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或者是埋头于繁复的无止境的整理工作,见物不见人,长此以往,难免思想僵化,跟不上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利用需求,更谈不上根据社会发展趋势敏捷地作出反应,去做一些前瞻性工作。这种无作为的状况反过来也严重影响社会对档案馆的看法,认为档案馆同人们的工作、生活距离很远,它是档案的“天堂”,而非公民的“殿堂”,对于公民来说,档案馆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事物,离开档案馆,人们照样可以生活得很好。信息时代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档案信息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影响正在日益显示,因档案信息作用的发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例大量涌现,社会的档案意识正在逐步增强,这一切在客观上为档案馆促进并保持档案馆同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总之,伴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对档案信息这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资源要素在认识上的深化,社会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将会更加强烈。档案工作者应适应档案工作社会化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创造档案管理社会化的新形式,坚定不移地把档案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